液压支架立柱检修流水线设计与应用

2016-12-22 17:56李东东
科学与财富 2016年18期
关键词:流水线维修效益

李东东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液压支架立柱维修工序、工艺、周期、节拍等进行现状诊断系统分析论证,实现立柱维修流水线作业,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立柱油缸和液压支架的维修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进而更好地满足矿井生产接续。

关键词:液压支架立柱;维修;流水线;效益

1 概述

煤液压支架对顶板的支护主要依靠立柱的工作阻力实现,是支架实现支撑和承载的主要部件,而立柱维修周期和质量决定了液压支架的维修周期及性能,一旦立柱出现故障,支架的支护能力则受到影响,综采工作面的安全系数将大大降低。以往立柱检修主要是依靠检修人员大量的体力劳动,批量式、作坊式、粗放式维修,作业现场存满了在制品,作业人员在夹缝里维修,检修人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现场脏、乱、差,立柱检修效率低,自修复能力小,外委数量大,维修成本高,检修周期长。以往年检修立柱不足2000根,检修周期为76.3天,立柱一次通过率为32.8%。根据近年设备检修统计,影响生产接续主要因素是支架检修,而支架检修的主要瓶颈在于立柱检修。原来较低的检修效率已远远无法满足公司高速发展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支架立柱维修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摈弃原有的批量式、作坊式、粗放式维修方法,建立立柱单件流流水线维修模式,降低了作业人员劳动强度,缩短检修周期,节约维修成本,提高设备周转率。

2 现状诊断

2.1安全因素

1)现场在制品缸体摆放过多,工作人员的安全作业空间不够;

2)没有形成标准作业,人员作业过程中存在盲目性、无目的性的走动,存在安全隐患;

3)频繁的吊装作业,存在安全隐患;

2.2质量因素

1)没有按计划和节拍拆解,拆解过量,拆解后的缸体长时间不用,摆放在现场,造成缸体二次损坏;

2)没有标准作业,工人作业随意性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稳定。

2.3效率因素

1)立柱检修区库存量大,种类多,没有合理分类摆放,造成查找、取用不方便;

2)主要检修工序没有布局于检修流程中,存在生产安排沟通不畅;

3)现场部分核心修复技术没有掌握,靠外委厂家解决。

2.4浪费因素

1)工位布局存在交叉现象,造成大量搬运、等待等的浪费;

2)立柱检修区库存量大,种类多,没有合理分类摆放,造成查找、取用不方便,带来多余的搬运、查找等的浪费;

3)没有均衡生产、按照节拍生产,各工序按照各自能力生产,造成过量生产。

2.5人员因素

1)员工技能参差不齐,影响整体运行效率;

2)员工出勤不稳定,频繁请假人员较多;

3)没有做到按劳分配,员工士气不足。

2.6布局因素

1)立柱检修区未按检修流程布局,交叉作业现象严重;

2)缸口修复线未布局在立柱检修流程中,拆解后需转运至其它车间修复。

2.7技术因素

1)中缸、活柱镀层修复需全部外委修复;

2)外缸、中缸缸口偏心无法修复,依赖外委修复;

3)缸口修复人员技能差,修复能力不足;

4)立柱缸体清洗由于设备原因,清洗效率低、质量差;

5)立柱拆解后,分离效率低,乳化液和水的浪费严重。

2.8价值流现状分析

以往立柱检修整体的作业流程是按照传统的推动式生产方式进行,分析如下:

1)生产经理需要对每个生产环节都下指令,共有6条指令,信息流复杂;

2)在制品数量是895个,库存高;

3)设备从入厂验收到出厂,检修周期长,其中LT(非增值时间)为73d,增值比率为0.68%,整个立柱检修周期中,只有0.68%的时间是有价值的;

2.9物流路线分析

1)部件物流路径反复交叉,物流路线复杂,天车干涉,等待天车现象严重。

2)天车数量不足,存在等待天车现象。

3 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库存高

1)由于没有计划和配套,导致在制品数量过多,并且未分类摆放,造成查找和使用不便;

2)由于批量生产,导致各工序库存量大。

3.2搬运工作量大

1)处于不同状态的缸体摆放在一起(已珩磨与未珩磨),取用下层时需将上层先吊走,造成搬运工作量大;

2)由于设备摆放位置不合理,导致拆解-珩磨-组装之间的物流路线过长,搬运工作量大,并且在搬运途中会造成天车交叉作业现象。

3.3缸体不配套

1)中缸、外缸、活柱状态不同;

2)数量不配套;

3)库存太多,寻找配套费时。

3.4各环节批量作业

1)批量检测;

2)批量运输。

3.4效率低

1)工序不平衡,作业效率低,工序与工序之间耗时差异大;

2)在制品多,等待严重。

3.5立柱返工率高

1)由于检修过程管控不严格,导致返工率高;

2)员工技能层次较低。

3.6外委周期长

1)审批周期+电镀周期超过1个月;

2)外委协调难;

3)大批量运输30套以上,等待时间长,运输距离远、费用高。

4 解决方案

找出了问题的根本原因,部门成立了立柱检修改善项目攻关小组,通过对现状诊断分析,现有数据进行深度剖析,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制定年度目标、月度目标及周目标,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执行者。在任务分解落实中,严格实施考核,奖罚措施分明。

4.1从现场布局入手,按照检修工序将检修现场按照流水线模式布局,整个流程按照拆解单元、修复单元、组装单元布局,设定标准在制品,将以往的“库房”改造为真正的检修场所。

4.2引入新设备、新工艺,新工序缩短维修周期。将缸口修复线从其他车间布局于检修线内,将缸口的维修周期降低了一半以上。同时,大大减少了协调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引入全自动立柱缸体清洗机,缸体清洗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由于电镀周期长,影响检修效率,在考虑到维修成本、维修质量、环境污染等情况下,引入了激光熔复,用来代替电镀,激光熔覆后的缸体,各方面的性能远远优于电镀,延长立柱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维修费用,也使的生产可控。

4.3平衡检修工序,按照检修节拍、标准作业实行拉动式生产。制定日检修计划,按照需求生产,对所有工序作业人员实施定员定岗,按照标准作业模式生产。

4.4在提升员工技能上,部门通过对员工考核,给员工定位为A、B、C、D四个等级(A具有培训能力的员工,B能独立作业的员工,C在监督下作业的员工,D学徒工),通过师带徒、理论与实践培训等方式下,要求员工在一定的时间内将技能提升到要求的等级,并与绩效挂钩,提高了员工的士气,同时也提升了检修效率。

4.5现场可视化及现场6S塑造,形成部门的独特文化氛围。将现场按照作业区域进行划分,将人、机、物、料实施定位管理,统一设备颜色,设立人行通道与物流通道,将人行和物流分开,降低安全隐患。规范员工的作业行为,做到现场随时清理,物品摆放整洁有序。

4.6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每到工序质检员都进行严格的检测,不合格产品及时返工,并对返工原因进行分析汇总,计算立柱的一次性通过率,与员工绩效挂钩。每个部件都做到了有详细检测记录,及时备案,便于立柱质量跟踪。

4.7鼓励员工技术创新,积极改善检修工艺及检修工装。员工自行设计发明了立柱缸体分离设备,改善了以往用乳化液分离缸体的局面,使用后缸体分离效率提升50%,大大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年可节约乳化液和水741600L,节约费用约40万元;自制多功能加长刀架,完全使用部门现有材料自主设计制造。投入使用后可满足我部立柱中缸密封槽自主修复,产品出厂后返修率有原有30%降低到2.5%,年节约维修费用69.3万元;碰攻克了立柱外缸、中缸缸口偏心无法修复难题,实现自主修复,采用四爪卡盘、中心架、车床专用尾顶尖的工艺方案可,修复20%偏心的中缸缸口。提高了现有车床的使用率,减少了购买高昂的数控设备,减少了搬运、库存等一系列浪费问题,节约费用67万元。

4.8全员参与,实施持续改善。改善永无止境,是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活动,部门动员所有员工献计献策,头脑风暴,将改善进行到底。

5 成果和经济效益分析

该项目实施以来,部门年检修立柱达3600根,单根立柱修复时间由原来的1.85小时缩短至0.72小时,检修周期由76.3天缩短至31.3天,效率由32.8%提升至54.8%,立柱一次通过率由70%提升至92%,空间利用率由67.8%提升至79.3%,人员技能及士气显著提升,现场6S有了质的跨越,作业环境明显改观,现场库存降低了约80%,通过自修,年节约资金约3000多万元。技术革新实现产值1324.3万元,直接效益2333万元,间接效益8158万元,且可持续创造价值。

6 结语

通过改善,部门的成绩斐然,流水线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现场布局优化,生产流程及工艺改革,实现了立柱检修流水线作业模式。解决了液压支架立柱检修生产工序混乱、生产效率低下、库存量大和检修周期长及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立柱专业检修中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有效的解决了液压支架因立柱检修能力不足导致支架检修周期长,影响工作面配套的问题。同时,减少了支架外委数量,为公司节约大量外委资金,保证了公司工作面的接续,提高了设备的周转率。缸口修复工艺和激光熔覆工艺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提高了立柱检修质量减少了外委数量,自主修复能力得到提升,为公司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詹姆斯P·沃麦,丹尼尔T琼斯.精益思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3-76.

猜你喜欢
流水线维修效益
Gen Z Migrant Workers Are Leaving the Assembly Line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流水线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报废汽车拆解半自动流水线研究
SIMATIC IPC3000 SMART在汽车流水线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