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2016-12-23 19:02赵广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方式高等院校

赵广丰

摘 要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的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是近几年来,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情况,对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及时进行沟通与疏导,杜绝扭曲心理现象的发生,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为重要。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 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从客观方面来说,大学生攀比现象严重,普遍虚荣心较强,大手笔的消费对于富裕家庭来说完全可以接受,但贫困生家境贫寒并不能支撑起如此高昂的费用,强烈的反差刺激了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部分贫困大学生。随着社会各界各类经济援助组织的增多,一方面,部分贫困大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得以减轻,大学生完成学业不成问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社会上一些善意的援助无意之中被某些媒体大肆报道、渲染,不仅侵犯了大学生的隐私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有些大学生甚至感觉这是在“施舍”,虽然经济上得到了援助但是在精神上却受到了无法弥补的伤害,自卑现象严重;从主观方面来说,越是贫困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通常也越大,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通过学习来摆脱现在的困境,父母的期望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大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但是也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心理压力也是他们在努力失败后形成自责,自惭心理甚至逃避现实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少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以下集中问题:

(1)自我评价低,盲目自卑。通常情况下,贫困生的成长环境在锻炼了其吃苦耐劳的品质的同时也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据了解,贫困生的成长往往围绕着以学习为中心,学习之外的活动他们很少参与;进入大学后,他们发觉自己除学习外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比如:唱歌、跳舞,很多人对此一窍不通,遂有自卑之感,自我评价偏低。

(2)逃避现实,封闭自我。贫困生由于自身经济条件较差,本就存在着或多或少自卑的现象,其生活的集体中不乏家境较优越的同龄人,这巨大的反差更加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于是,他们开始逃避现实,封闭自我,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较差,在集体活动中出现较为明显的抵抗情绪,他们担心自己拮据的消费被人看不起,所以选择一直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忍受他人异样的眼光,而同时他人异样的眼光又深深刺痛了其发育并不完全的内心,为了避免自己被伤害,他们选择将自己封闭起来,独来独往。但是他们又十分渴望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样矛盾的心理更是增加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加剧了他们人际交往的受挫感,增加内心的痛苦。

(3)自认不公,怨天尤人。有些贫困生认为自己经济条件不如别人,是因为生不逢时, 将这一切归罪于父母,总是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带给别人,时常怨恨社会,怨恨自己,怨恨自己的父母和家庭,自己否定自己 ,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一旦有人触碰到自己的敏感神经,就不分情况、不分场合向身边的同学发火,看谁都不顺心,破坏了仅有的人际关系,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后又后悔不已,在心理上常常处于一种沮丧、自责的状态。

(4)紧张焦虑,误走偏峰。贫困生得失心较重,往往特别看重考试成绩,考前常出现焦虑、不知所措的现象,甚至个别贫困生会产生问题行为,比较典型的问题有学习失败、出走、旷课等。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全面准确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基本个人情况,家庭人员构成,经济来源和水平以及心理发展水平等。档案记录力求详实,及时,准确。

(2)建立贫困学生定期访谈制度。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与贫困生定期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于心理方面有问题或心理状态存在危机的贫困生要及时关注并进行干预,并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备案。

(3)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学生的“心理韧性”。培养贫困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将挑战看作是生活的调剂;发现贫困大学生的自身优势,鼓励他们挖掘自身潜能。鼓励贫困学生加强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有意识地培养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水平;多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导师要引导贫困生坦然的认识和面对贫困,要明白贫困并不是你的父母和你的错误,而是命运带给你的磨砺。要勇敢的接受贫穷,并将贫富转化为一种财富,即使贫困使得你的生活造成了潦倒不堪,你也不能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人一等,要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对前途的信心。

(4)开展集体心理疏导。集体心理疏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团体的作用让家境比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面对贫困的场所,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家境优越的学生和家境贫寒的学生可以在一起学习、交流、沟通,彼此之间可以用到一种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在心理教育中心和贫困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那些心理超负荷的贫困同学放下顾虑、开放自我,勇敢走进心理咨询室。

(5)帮助贫困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需要找到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模范榜样,通过一个榜样的标识作用,引导大部分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苦难和贫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做到自强、自立、自爱。另外也可以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有可能的话亦可以开设心理方面的教育课程,也可以通过面对前交谈的方式引导贫困学生在逆境中奋发向上,争取做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的人。另外,还需要教育贫困生要正确对待国家、社会、学院的各种资助,减少依赖心理,要有吃苦耐劳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校的助学金和奖学金,把大家对自己的关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成才之后报效国家和人民。

最后,心理健康除了高校贫困学生自身的发展之外,外部环境也至关重要,这其中校园的文化环境就占领很大的一部分。首先要营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鼓励大学生要平等对待身边的贫困同学,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相互友爱。其次,鼓励贫困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校内的社团活动以及校外的公益活动,增强自己的见识,增长自己的才干,认识更多的朋友,从而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最后,要让他们在实践中领悟和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明确自己短板所在之处,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让他们明确在校的学习目标以及自己的人生理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更要加强思想道德和意志作风的培养,全面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康的心理。

积极引导贫困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立自强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贫困生要自立、自强、自爱,克服依赖心理,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走自食其力的道路。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是自己成为栋梁之才,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终身。

参考文献

[1] 第云.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3(14):77.

[2] 包水梅,王晓霞.21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07,21(4).

[3] 吴远,邰永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05-12-21(4).

[4] 胡健稳,杨静.提高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6,9(5).

[5] 吴艳东,王体正.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6,9,33(5).

[6] 周玉林.从马家爵案反思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林业教育,2006(2).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方式高等院校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