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献中“万试”释义及成词理据分析

2016-12-23 02:45王中强
辞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妖魔魔怪魔王

王中强

一、 “万试”的特殊语义

道教文献中习见“万试”组合,常用于道教经文及符咒,与“群魔”“邪魔”等词或词组对文使用。《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均无相关解释,学界也未见专门的研究。笔者不揣冒昧,谨就所学对“万试”进行考释,以就教于方家。

先看几个例句:

(1) 北摄酆山,束送魔宗。符教所讨,明列罪源。南山神呪,灭伏百千。群妖灭爽,万试摧亡。(《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卷上[1])

(2) 诵咏寂室,静庆霞轩。群魔伏使,万试敢前。随意所修,乃得道真。(《无上秘要》卷四十三)

(3) 邪魔摧灭,五老降真。万试宾伏,妖灾丧亡。(《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

(4) 九气错综,神真不欢。天魔侵景,万试来干。(《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

(5) 可谓万害不能伤,万试不能干,皆神虎之威,真经之妙用也。(《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

分析上举诸例可知,“万试”与“群妖”“群魔”“邪魔”“天魔”“万害”等组合对文使用,同处相似或相类语境中,故词义应相近。如“万试宾伏,妖灾丧亡”,“宾伏”与“丧亡”义近,“万试”与“妖灾”对文,意义应相近。通过排比例句归纳可得:“万”犹“群”“千”,言数量之多;“试”犹“魔”“妖”,指恶魔精怪之类。这个意思较为生僻,何以“试”会有此义?

“试”本义为“用”。《说文·言部》:“试,用也。”《尔雅·释言》:“试,用也。”《礼记·缁衣》:“刑不试而民咸服。”郑玄注:“试,用也。”引申出初次使用、尝试、试验、检验等义,但似乎皆与妖魔义无关。《大词典》《大字典》“试”下皆无此义。此外,道教释词工具书《道教大辞典》(以下简称《道教》)、《中华道教大辞典》(以下简称《中华》)亦未收录表妖魔义的“试”和“万试”。

二、 “试”魔怪义来源

通过考察《道藏》行文用语,可知“试”主要有以下几种使用情况:

1. 本义及引申义等一般用法。多数道经中的“试”是“用”“尝试”“考验”等义。有考验义,如“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先夺其攻己之物以试之”(《冲虚至德真经四解》)。有检验、检查义,如“以水火鼎一付,可容十五两者,各先用水于内,经一宿试之”(《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一)。又有尝试义,如“凤毛袄子非为贵,狐白裘裳欲比难。只此世间无价宝,不然火裹试烧看”(《纯阳真人浑成集》卷下)。又可特指科举考试。如“张正议之子大成,得山岳吞烟四字。是举试,乐出虚论而贡院火”(《虚静冲和先生徐神翁语录》卷上)。这些都是“试”的常见义,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2. 名词“试”与动词“试”的区别。古汉语中词汇往往名动相因,动词义可由名词义发展而来。如“波”可指水波,也可指波动起伏的动作,故一词可做动词、名词。“试”在道教文献中亦有名动之分,二者词义上有联系,但在语境使用中意思区别较大。动词“试”为其本义及引申义用法,如“历试诸难,后成功德”(《道德真经次解》卷下),表经历义。“敢有干试前来奔,仗神火剑斩不容”(《道法会元》卷八十),“试”犹“干”,表冒犯,触犯义。做名词的“试”用法比较固定,除去考验、测试及科举等义外,就是魔怪义。如“夫有玉简紫名,得修上法者,不为众妖所乘,万魔所试也。可谓万害不能伤,万试不能干,皆神虎之威,真经之妙用也”(《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其中“所试”之“试”为动词,与“万试”中名词“试”意思不同。

3. “试”特殊的组合搭配。“试”在道藏中常与一些词搭配,形成独特的使用方法,这也是其特殊词义的来源。试举几端:

(6) 前明品位劝修,今当检敕神灵,扫荡魔试,扶卫学人。(《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7) 太阳散晖,垂光紫青。来入我魂,照我五形。却鬼试心,使心平正。内彻九气,外通胎命。(《太上飞步五星经》)

(8) 凶试伏灭,万精枭残。妖毒敢起,受闭三关。(《上清大洞真经》)

(9) 亏忽天仪,于俯伏不足,则为北帝鬼神所笑,三官所罚,群妖试败,身丧无益。(《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

“试”与“魔”“鬼”“妖”等词搭配使用,道经中多见。由于搭配频繁,“试”与此类词意义上发生联系,词义渐显变化。

通过对道教文献中“试”用法的分析,我们发现表妖魔义的“试”和其特殊的搭配用法有关。“试”这种组合用法又与道教特有的神仙考验文化有关。

所谓神仙考验是指凡人欲得道成仙,需经历高士或仙人测验,测验通过后方可成仙飞升。如陶弘景《真诰》言:“真人隐其道妙而露其丑形,或衣败身悴,状如痴人,人欲学道,作此试人,卒不可识也,不识则为试不过。”修道者面对名利权色或挫折生死的测试,要不为所动,保持本心,“仙师重道尊经,不轻许滥传,遂设阱垂饵,极考校之苛峻”(钱锺书1986: 650)。只有舍去欲望,执着坚韧者方能成功。道教典籍中最早的神仙考验型作品属葛洪的《神仙传》,其中有魏伯阳炼丹试弟子的故事。更为著名的则有“张道陵七试赵升”和“汉钟离十试吕洞宾”的故事。

不唯有神仙测试凡人,魔怪也会设置障碍,干扰求道之人,这也是一种测试。在道教典籍中“魔”与“试”搭配使用较多,就体现魔王对人的考验。如《道要灵只神鬼品经》中有明确记载:

《太上太霄琅书经》云:“东华青童曰:‘魔有数种: 有天魔、地魔、鬼魔。今言六天大魔王者,是天地之大魔王。其宿世有大功德,故得为此魔王,与帝释比德共执事于天地人。上属太上玉京,为天帝之下官耳,其余无所不制。夫人学道,先经小魔试。道成时大魔王皆临。大试过,便保举上登玉京台。”

这里对魔试做了详细说明。魔有多种,地位颇高,欲成仙者需先经小魔测验,后由大魔王考验,诸关通过后方可“保举上登玉京台”。道经中即有种种魔试人的场景。妖魔常设置难题考验修道者,他们幻化外形以干扰人的心志意念,动摇本心。如“形影幢盖幡花,异香祥云,耳闻仙乐,此乃天魔之所试也”(《上清灵宝大法》卷十三)。这是魔怪制造祥和安逸的幻境来诱试修炼者,倘若修道者无法识破而上当,则“一念纤尘,而被魔败,不能成真”。魔怪的考验会危及人性命,故其“试”乃对人利益、身心的触碰、冒犯,是一种恶意行为。

与之相类的还有“妖”“鬼”“怪”等词,也和“试”组合搭配。如:

(10) 《东陵圣母口诀》曰:“学仙慎言有多术,为山神百精所试也。刘景亦用此术升仙矣。”(《上玄高真延寿赤书》)

(11) 千妖万奸,上对帝君。莫有干试,太阳激燌。赤书玉字,宣告普闻。(《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

(12) 老君曰:“欲理病人及入大山,恐山神及百鬼试人者,以一规着户上……百鬼不敢前。”(《云笈七签》)

山精鬼怪之物也会来干扰、诱惑修道者,若不慎受惑,轻则修习成果毁于一旦,重则伤身丧命。由于“试”常与这类词搭配使用,其用法渐显贬义,表恶意、凶险之举;又因搭配使用较为频繁,“试”的词义发生转指变化,由指主体发出的动作转而指发出这一动作的主体,具有妖魔之义。

转指是指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后,“除了词类的转化外,词义也发生明显的变化”(朱德熙1983)。动词转指后成为名词,词类与词义均发生变化,如动词“骗”转指为名词“骗子”。转指可分为有标记转指与无标记转指。无标记转指即动词转指做名词时,词形和语音形式不变。如“编辑”,原由“编”和“辑”两个动词构成,仍为动词;后为名词,意为“编辑者”,仍作“编辑”(姚振武1994)。此外,动词转指名词的语义范围广泛,可指动作的受事、工具、对象、结果等。“试”由动词转指为名词,原指魔怪发出的动作,后转指魔怪本身,属动作转指施事者一类。其词形、语音均无变化,属于无标记转指。因此在道教典籍中“试”由动作转指施事,从而具有妖魔义。

三、 “万试”的成词及时间考

“万试”原为状中结构,表多次尝试、考验。“试”转指为名词后,“万试”变为定中结构,不仅词义有变,语法功能也有不同。试比较以下几例:

(13) 先以异出常情之威压之,使就我彀中,而即继之以重恩收其心,结之以至诚,作其威,则为我用命无疑,此万试万效之方也。(《纪效新书》卷一)

(14) 千试千应,万试万灵。师不误传弟子,只是怨道咎师,神亦不应矣。(《邓天君玄灵八门报应内旨》)

(15) 常能行之,则神兵侍卫,山川摄精;千妖受闭,万试不干。(《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

(16) 先戮鬼爽,后截群凶。千妖万试,莫不伏降。(《上清高上灭魔玉帝神慧玉清隐书》)

例(13)、例(14)数词“万”做状语修饰动词“试”,此为先秦以来的常见用法。数词做状语表动量是自由的,既可实指,也可虚指。(殷国光2002)此处“万”表动量显然是虚指,指次数多而频繁。“万试”与其后的“万灵”“万效”同为并列结构。而例(15)、例(16)中“试”为名词,“万试”为定中结构,可做主语、宾语,所充当的语法成分较前例有所不同。例(15)“万试”与“千妖”同为并列结构,做句子主语。

“试”有妖魔义,与“万”构成定中结构并逐渐稳定,最终固定成词。在此过程中“万试”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初始阶段。“万试”的定中结构还不是很稳定,一定程度上还近似于状中结构,“试”有些许动词义成分,表示侵犯或试测。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和“魔”“难”“患”等词对应使用的语句中。如:

(17) 辟万试,灭千患,除恶魔,致神仙也。(《云笈七签》卷三十)

(18) 不为三界称善,而为众魔所乘,万试所败,死之征也。(《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19) 故学宜广访,寻诸名山,履万试而不退,经九难而殊勤。(《东宣布·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上举语例中“万试”看似与妖魔同义,但仔细玩味文意,仍可理解为多种干扰、侵犯或考验。“试”之妖魔义尚不固定。

二是稳固成词阶段。“万试”成词,表众多妖魔义,与“魔”“鬼”等词对文使用时大都表示此义,尤其是单独使用时,词义已趋于稳固。如:

(20) 求神仙之道,当随方诵一遍,然后行事。如此万试自灭,魔王敬护,所向皆合。(《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隐书经》)

(21) 玉帝上法,上闻三清。吉日斋戒,敢开神经。万试隐伏,所向皆成。玉童侍卫,玉女散馨。(《上清大洞真经》卷一)

(22) 金符召渡卿,灵幡摄魔王。器霐灭万试,合仙成我功。(《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隐书经》)

至此,“万试”已完成从词组到词的转变,可独立表义。查别类文献,尚未见到表妖魔义的“试”或“万试”,故“万试”应属道教特有词语。

有“万试”出现的道教文献多数可考,如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北周宇文邕《无上秘要》、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等。然仍有部分文献作者无考,年代难定,诸如《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要》《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等,据《道教》《中华》,二书约成于东晋(胡孚琛1995: 245,258)。类似文献亦有不少,大都被认为成于东晋。考察文献用例,我们大致可以推测表妖魔义的“万试”在中古汉语时期已出现,并在道经中广泛使用,成为道教常用词语。

《大词典》《大字典》均未收“万试”,而《道教》《中华》两部专门解释道教用语的辞书亦无解释。上述辞书以后若有修订,望编纂者能予以增录,以达博广之效。

附注

[1]文中所引例句如无特别说明,均出自瀚唐典籍数据库《正统道藏》(以下简称《道藏》),所引文献在《道藏》中分类安排,便于查找。为节省篇幅,例句文献只注书名,不列出作者、年代及类别。下同。

参考文献

1. 何亚将.《道藏》的形成与发展.南京社会科学,1990(6).

2.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 黄洽.宗教·人性·伦理——谈古代文言小说神仙考验型作品的流变.齐鲁学刊,2005(1).

4. 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济南: 齐鲁书社,2005.

5. 钱锺书.管锥编(第二册).北京: 中华书局,1986.

6. 沈家煊.转指与转喻.当代语言学,1991(1).

7. 姚振武.关于自指与转指.古汉语研究,1994(3).

8. 殷国光.上古汉语中数词计动量的两种位置的比较.古汉语研究,2002(1).

9. 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道教大辞典.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4.

10. 朱德熙.自指与转指.方言,1983(1).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210097)

(责任编辑马沙)

猜你喜欢
妖魔魔怪魔王
七七事变祭
勇闯魔怪岛
小魔怪要上学
活着是一本西游记(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