洹梦

2016-12-23 09:39杨溢
美文 2016年21期
关键词:安阳文明

杨溢,天津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现供职于北京语言大学,从事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工作。从中学起即发表散文作品多篇。

洹水汤汤,其波淼淼,洹水荡荡,其流浩浩。

朔 源

天际一首无字歌,地上一条有字的河,高亢悠远,石破天惊,萦绕古今。在时光交织而成的隧道中我们步履蹒跚,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巨大问号的阴影里: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去向何方?

面对这绵延了千百年的斯芬克斯之谜,我们陷入茫然。尽管骄傲的阿波罗已经在广寒宫自在地游弋,执着的先驱者携带着人类的信息在太空中一再攀升,然而,盘旋于我们脑际的这个人类之谜却始终没有找到确凿的答案。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谁能够讲述我们人类自身的旷世箴言?太空深海里的生灵,至今没有、恐怕将来也难以回应我们热切的呼唤。事实上,系铃者,正是人类自身,要揭开谜底,解铃还须系铃人。

天歌无字,地上有河,我们有幸问于水。因为,生命源于水。我们这个民族更是一个被大河养育的民族,这一条条镌刻在华夏版图上逶迤向东的曲线,正是孕育了东方文明的生命之源。

我们都不否认,这跨越了沃野田畴的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但我们如果进一步细心地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当我们的先人迈着艰难的步履从最后的蒙昧走向最初的文明的时候,首先选择的并不是黄河这个博大温润的襁褓。整个华夏文明的第一个婴儿并没有置身于黄河母亲贴身的怀抱。换言之,整个华夏文明的第一个焦点并没有在这个炎黄母亲河的主线上。

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对于华夏文明的第一个新生儿来说,黄河,其实是他后来的养母。那么,谁又是这个新生儿的生身之母呢?

这条同样蜿蜒向东、涌流不息的河,她的名字叫洹河。我们祖先将他的第一个王朝,确切地说也就是第一个国家的都城建在了这里。殷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明火种,就在这条今天看起来小得不起眼的洹河两岸悄然燃起。中华民族第一个古都就在这洹水之滨悄然耸立。

洹河,就是华夏文明第一个新生儿的生身之母。殷墟,甲骨文,《周易》,青铜器,凡此种种,都给这个新生儿打上了呱呱坠地的确凿的胎记。然而,直到今天,有的人在内心深处仍然充满着种种疑惑:为什么华夏文明的第一个婴儿没有诞生在黄河贴身的襁褓?历史为什么偏偏选中了这样一条小小的河流来承担起孕育整个华夏文明的重任?换句话说,洹河,她究竟有没有足够的资格来实现这样一个惊天动地的壮举呢?

让我们朔源。

岁月流金,今天的洹河岸边又诞生了一个崭新的城市——安阳。安阳,这是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多了些温情与平易,少了些豪放和霸气。在1:15000000的地图上,她不过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点。她神似漠然地躺在那里,仿佛为昨天的历史做着注脚。

林州西北林滤山东麓,史学家们公认的洹河的发源地,如今依旧芳草萋萋,绿树依依,但与黄河发源的巴彦克拉山麓相比,实在是小巫大巫,没有那么大的盛名和气派。然而我们要是将历史的指针拨回到3000年前的那个黎明,假如我们能够让历史的年轮定格在3000年前的那个黄昏,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就像埃及的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一样,这条名叫洹河的水流在当时恐怕也是名闻遐迩、声名远播了吧。

人类为了驱除饥饿四处觅食的过程,无疑也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实实在在的进程,哪里水丰草美,哪里物产丰盛,人们就会去哪里安家乐业。这条清澈的流水依着地势,蜿蜒东去,在汇集了几条支流后,以积蓄起来的足够的能量劈开压着她的太行,向东奔腾。她用自己裹挟而下的泥沙,在太行山脉的脚下铺展开一个形状舒展的冲积平原。

历史有时也在期待着,漫长地、耐心地期待着,这美丽富饶的冲积平原在时空的寂寞中默然堆积呢,还是终究有一天一位智者慧眼识珠,在上面播下种子,收获希望?

距林滤山以东大约40公里,有一处名叫小南海原始洞穴的遗址,这个遗址的发掘,充分印证了洹水文明得以诞生的条件。有利的自然条件决定了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选择性的发展特点,而生产力的初步发展又构成了区域文明产生的必要因素,小南海原始社会形态的出现印证了此地具备了文明诞生的基础。这是生活在安阳的山顶洞人。作为人类的始祖,他们理应享有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一样的声誉。25000年前他们就繁衍生息在这个叫作北楼顶山的地方,山洞脚下60米处则是沙鸥翔集的汪洋。

洹水奔流,过水冶、越安阳、流经内黄,在这个中原名县境内,巍然矗立着两座陵寝,俗名二帝陵。

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的传说就诞生在这里。这里流传着颛顼、帝喾的丰功伟绩。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位地”,帝喾“知民之急——取地之材而节用之”。二帝陵证明了安阳早在殷商之前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地。我们常常自豪地说,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其中两位圣明贤俊、令百姓心悦诚服的帝王就长眠在这黄河故道的沙丘里。平漠如织,放眼无垠,层层叠叠的碑林仿佛仍在向我们述说着先贤的旷世功勋。

我们的目光在洹河两岸逡巡,目光的焦点落在殷墟。

这是一个颇具规模的都城,有着形制完备的城郭,地面上颇具特色的建筑虽已被历史的烽烟湮没,但那徘徊曲折、功能实用、俭朴古拙的基址还是透露出了一个人类早期城邦的丰富信息。

殷墟中发掘出的甲骨文,是与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埃及的象形文(圣书字)、拉美的玛雅文并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尽管与后者相比,甲骨文晚了近两个千年,但却是今天这个世界上唯一仍然在使用的充满活力和灵性的文字。正是拜这种文字所赐。我们得以找到解开殷商古老文明之库的金匙。

这个几乎为所有的中国人都十分熟悉的“阴阳鱼”也诞生在洹河岸边。在“画地为牢”的羑里城,文王姬昌在被囚禁的七年中忍受着非人的折磨,以推演八卦的形式来思索宇宙人生的种种法则,他所留下的《周易》这部浓缩了中国先哲智慧的宇宙和人生代数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最精深的文化原典,是中国人特有的东方式智慧的渊薮。

当然,这又是一个被称作“青铜时代”的辉煌年代。在有关世界历史的一本本教科书里,我们都会看到这个体形硕大、独一无二的青铜重器——司(后)母戊大方鼎。殷墟出土的数量众多、器形各异、精美绝伦的青铜器表明,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青铜王朝。

商王盘庚自奄迁殷,其后,洹水之畔的这段文明经历了八代十二王,273年的辉煌。273年,在一个民族气势宏大的交响乐中,只是一个短促的音符,然而对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最初都城来说,却是一段不短的历程,这段历程足以铸造出一个令世人震惊的时代和王朝。

难怪在1958年秋末初冬的一个下午,那位豪情勃发的中国现代诗人在洹水之畔徜徉,是有感于小南海原始文明的超前,还是钦佩于二帝的伟绩丰功,是他的思绪随风飘曳回到了辉煌的古都,还是心有灵犀与商代的先人在做沟通,“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振聋发聩的诗句令殷之后人奋然而惊醒。

在此之前的1952年11月1日,共和国的缔造者曾莅临安阳,也许是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敏锐,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安阳是个好地方,是殷朝的国都,是曹操的发家之地,自古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毛泽东的这番话是有感而发的,假如我们把这番言简意赅的话放到那些血与火的历史关头去考量,就会发现它不仅是历史的理论,而且早已是历史的实践。

无论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群雄纷争,还是魏晋南北朝帝王将相的争锋拉锯,无论是抗战时期第一支伪军政权“皇协军”的土崩瓦解,还是解放战争中被我“四野”攻克的中原最后一个顽固堡垒,安阳都无愧于伟人的啧啧称许。

毛泽东在这里指点江山,郭沫若在这里激扬文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更因为战争年代常驻林州的温家掌,在这里运筹帷幄,搏杀进击,与这座城池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1996年6月11日,一个金风玉露,彩霞满天的傍晚,我们党和国家的第三代领导人再次莅临这座名城,他伫立洹畔,欣然命笔:弘扬民族文化,建好古都安阳。

安阳,我们不禁要问,你究竟有着什么样独特的魅力,使得政治家瞩目,军事家觊觎,经济家盘算,史学家垂青?难道当年伟人脑海里正在演绎着昔日古都一波未息一波又起的风云际会?难道总设计师的图纸上已经在勾勒着她和平年代宏阔的构想愿景?难道两代总书记的题词和嘱托已经在预示着这座城池明天美妙的进程?

我们必须朔源。

当我们带着这些沉思在历史的隧道中不停地逡巡,当我们朔流而上去探寻洹水喷涌的源头,我们欣喜地发现,无序的时空渐渐变得有序,人类的不解之谜,逐渐现出了端倪。历史曾经那么慷慨地把那么绚丽的文明赋予了昨天的殷之都城,那么,历史又将把多少文明和财富留给今天的殷之后人?为了华夏文明的再生,为了这座古城的新生,我们必须沿着这条河流一直走下去,穿凿时空,继续拓展这个恢弘盛大的精神旅程。

寻 片

能够有幸参观一次中国社会科学院设在安阳的考古工作站的珍藏室,是一种绝无仅有的体验。

一走进这扇大门,时间仿佛瞬间就凝固了起来,洹河往昔的梦影也在这里渐渐地变得清晰起来。这里几乎珍藏了殷墟自发掘以来所有的重磅文物。它们在地底下沉睡了三千多年。尽管岁月的流逝早已剥蚀了它们身上的光彩,但透过那斑驳的锈迹,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殷商王朝那勃勃跳动的脉搏。这些曾经装饰了王宫殿堂的陈设,如今都安静地摆放在这些其貌不扬的柜子里。它们一动不动,一言不发,可你一走近它们,立刻就会感受到它们体内的生命,它们是一个个有灵性的活体。它是那样地精美,一定是由一个极富智慧与灵气的工匠制造出来的。看着它上面这些灵动纤巧的纹饰,这富于夸张变形充满想象力的造型,我们甚至感觉到了那位能工巧匠的屏神呼吸。这一点一点地锈斑该不会是他淌下的滴滴汗水吧?

当初佩戴这支玉凤的那位漂亮的姑娘,一定也有着一头飘逸的秀发,那动人的光泽,温润的脸庞,给我们描绘的是一段遥远的青春。数不清的奴隶创造出的数不清的财富被集中到这座规模宏大的王宫里,这里,同样埋藏着许多早已消失的故事。

精美的器皿与雄伟的宫殿只不过是这个王朝辉煌的外壳,而我们更渴望知道的是外壳之中蛰伏着的灵魂。这些拿着乐器、表情各异的陶俑,这些手执缰绳、策马驱车的勇士,他们在赶往今天的时间路途中,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让我们寻片。

清光绪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899年深秋的一天,身为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偶感风寒,正在北京的家中卧床静养。傍晚时分,他服下一剂汤药,十分偶然的一瞥,他发现在汤药的残渣中有一片模样奇怪的骨片——这种名叫“龙骨”的小骨片上刻满了一种神秘的符号。作为金石学家的王懿荣兴奋得简直要发狂了,后经古文字学家王国维、罗振玉等人破译,认定这种来自洹水之滨安阳小屯的“龙骨”上的符号,正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殷商甲骨文。

一片甲骨惊天下。

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又是思想的载体,三千年前那些早已消散的亡灵又聚拢在一起,复活了。它们指天画地地向我们讲述起那个王朝的兴盛、博大与衰落。这个强大的王朝把一个民族带到了通向未来的出发点,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浩浩荡荡的民族文明的历史长河。

如果我们问知道安阳吗,未必知道。殷墟呢,知之更少。如果我们问安阳在何处,未必知详。殷墟呢,敢问何方?我们再推问华夏最早的文明,恐怕更是语焉不详。

这不是缺乏历史常识文明素养,是因为我们的家园已经历经沧桑,我们不能一己之见地期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讲述那些遥远晦涩的故事。但是,作为炎黄子孙,谁又有理由忘记历史、数典忘祖?

走进今天河南省国家特大型企业安阳钢铁公司,我们发现,今天的安阳人已经不再制造青铜器了,他们制造的是一种坚硬、鲜亮的合金。我们已经与青铜时代挥手告别,我们匆匆的步履已经跨进熔铸现代化金属的时代。然而,这一切,都与青铜无关吗?

很多安阳故乡的人也未必清楚甲骨文是怎样一回事,一个甲骨文发掘地小屯村的居民也未必认得出一打甲骨文字,除了知识,还有观念和意识。这些炎黄子孙最引以自豪、最愿意向别人提及的文字,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封存起来了,就像那昔日古都的文明一样,湮没在寂寞无垠的洹河故道里。

我们的先辈们正是用这些晦涩的精神密码解释了我们是从哪儿来的,他们在内心深处一定更怀着一种属于过去的期望,想要告诉我们这些后人要到哪儿去。

为此,我们必须寻片。

甲骨已然晦涩,《周易》更有玄机。这看似简单实则微妙的阴阳鱼,其中蕴含的玄机至今仍然不能够被我们准确破译,因而也就无法用它确切地指引我们今天的生活。至于这个遗留到今天的伟大发现,却被一些不肖子孙用来投机牟利,则更是出乎了文王姬昌的始料。

历史的沉湮太厚,让我们不能与姬昌心灵相通,然而,既然是一脉相承,我们终究会读懂这份奥秘,终究会靠近姬昌的初衷。

《周易》奠定了现代数学的二进位制,启发了电子计算和演算,影响到了生物遗传密码的编码方法,涉及到微观物理学包括量子论、艺术粒子的多面性和非无限可分性,对医学辨证整体观具有巨大的思想启发,凡此种种,都是它留给世人的实实在在的精神财富。殷商王朝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仅为我们实证了它的崛起、兴盛与富达,也揭示了它的衰亡、式微和没落。我们且举一隅,就在那个举世闻名的大方鼎上,匍匐着面目狰狞的幻想中的怪物——饕餮。它是一个贪吃、暴虐、无厌的神。据说它能吃掉一切,石头、木头、泥土及金属,最后连它自己的身体也吃掉了,只剩下一张奇丑无比的脸。

这个王朝覆灭的原因有种种,但王权内部的腐朽,频繁更替的权力,灭绝人性的殉葬,毫无疑问是其最重要的因素。纣王无道,酒池肉林、析骨折胫、炮烙殉葬,累累铁证,明昭日月,至于传说中的妲己昏殷,我们自可另有别论。

我们实在不该责备那个与我们同吃洹河水长大的名叫妲己的女孩子,如果还历史以真实,我们会看到,她并不是扼杀殷商文明的罪人。相传古希腊与特洛伊的十年战争,也是起因于一个名叫海伦的女人,我们情愿推测这是一种文学艺术的笔法,与历史真相或有径庭。一个宏大王朝的最终幻灭,或许与此稍有牵涉,但一代王朝的毁灭实在不应该推卸掉自身应负的责任。忧劳兴国,奢逸亡身,就连人类最初建立的国家政权也难逃其圈。

这脉脉的流水曾经赋予你傲视群雄的自尊,也夹杂了我们深深的遗憾。昔日的洹河仍在,她哺育的最为壮丽的文明正剧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出演,她繁殖出来的极富个性的文化当然期望着应有的延续。处在文明初级阶段的殷人,尚未被后世的繁文缛节束缚,他们狂放质野,重感情宣泄,就连孔子也评价他们“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历史进行的脚步时滞时缓,文明的进程更待螺旋式地上升,就像这淙淙流泻的洹水,缓缓东移,水滴石穿。

殷商盛世中后来生活着这样一种特殊的人,他们既不从事桑农稼事,也不冶炼陶丕青铜,他们总是把别人通过手工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用于和周边地区的人来交换。殷商文明的解体使他们流散各地,其他区域的人们称他们为——商人。

当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在洹水之滨显现出豪迈与纯真的童年气派的时候,已经期待着文明的回应。我们在寻片,我们也在沉思,今天的“商人”怎样去跟昨天的“商人”牵手?

流 变

这条洹水并不是永远都那么沉静,激愤的时候她也会用力拍打着堤岸弄出些梦魇一样的声响。我们听不懂她的语言,因此也无法确切地知道她在想些什么,但我们能揣测到她有时的表情跟心情都是沉重的。

沿着老城中这条古朴的小巷,我们好像可以一直走到历史的尽头。那些被风雨剥蚀的一块块墙砖,神情漠落地挤在一起,它们怎么突然间都变得沉默了?关于殷商时期以及安阳现当代研究的资料可谓汗牛充栋,而有关殷商至今两千多年的文明记载却语焉不详。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两千余年里,安阳都经历了什么?这座汇集了太多谜团的城池,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一定是产生了某种流变。

我们在这里无暇论及殷商之后西周、东周的政治经济文化演变,仅仅就当时的都城自西东迁,就可以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列国的纷争,战乱频仍,导致了中原剧烈的文化哗变。安阳历史上蔚为壮观的一幕过去之后,以后的两千多年里是一段漫长的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

位于安阳西郊的这个小小的土台据说是战国时期的遗址,当地人俗称之为“拜相台”。巧舌如簧的苏秦就是在这个地方把六个国家的相印揣在了身上。他的“合纵”政策连同他那巧妙绝伦的辩词早已名标史册。对于朝秦暮楚的说客来说,这里的一切充其量不过是人生的一个过场。抑或是他“敏于言,而纳于行”的举止,迄今给安阳人留下的除了这个小小的土台,或许只有几分好奇。

然而,也有许多异乡人把这条河当作了自己最终的依托。在洹河以南十公里处的汤阴县伏道村的这座墓冢里,就埋葬着战国时期齐国的神医——扁鹊。

《史记》里记载:“秦太医令李諡自知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这位名医治得了百病,却医不了心病,最终因小人的嫉妒客死在安阳。扁鹊生逢乱世,死后人们能够“葬尸积冢,冢前立祠”,也算是不错的结果了。但是,与另外一个人相比,扁鹊的墓冢就显得过于寒酸了。

1916年6月6日,做了八十三天洪宪皇帝的袁世凯死在了北京。几个月后被移尸安阳,就在七年前的那个百无聊赖的夏天,他还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洹水边上优哉游哉地垂钓呢。

两个外乡人,一个是救人性命的神医,一个是玩弄权术的大盗,他们都葬身在偌大中国的如此不起眼的一个点上。我们不是风水先生,也没有必要故弄玄虚,我们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十分形象的象征:这是不是暗示了洹水文化在这段历史之内的杂乱与无序呢。

“完璧归赵”的蔺相如,宋朝名相韩琦,曾留下“仁义巷”佳话的明代重臣郭璞(郭阁老),他们都是安阳人。这些乱世治国的能人贤臣,最后的结局却不能叶落归根,他们的宿命不知道比起那两位异乡人是“福兮祸兮”?

大中原两千余年的流变也不知对此做何答案。

登上这座象征安阳的文峰塔,极目远眺,当年文峰耸秀的倩影依稀可辨。宝山之下正在复苏的灵隐寺,当年更是香客如云。

而万佛沟里这一尊尊佛像,如今已经在这里默默地修行了一千多年了。还有这曾为“金銮殿”的高阁寺,夹杂在如今的闹市里酣然度日,乾坤斗转、物是人非,哪里还寻得到往昔主人的踪迹?

秦以后,中华民族开始大踏步地进入封建社会,曾作为华夏文明旗帜的洹水文化,在封建领主们争疆掠地的一次次战争中,被滚滚而来的铁骑冲得东倒西歪,它被迫放下自己那尊贵的架子,开始变得无所适从了。

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又有后赵、冉魏、东魏、北齐等王朝走马灯似地在与安阳互为隶属的邺城立都。

这些“短命”王朝的频仍更替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民国二十二年的《续安阳县志》、今《安阳县志》中得到了印证,那就是:战火频仍,动乱不止的中原,使安阳的区域文明令人痛心地丧失、再丧失。

站在这早已被淹没的水渠旁,我们想起的是以“治邺”而著名的西门豹。这位昔日被尊为“豹神”的治水专家,如果他活到今天,面对他苦心经营、今非昔比的邺城重镇,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呢。西门豹只能改变邺城,他改变不了历史。

公元221年,秦朝建立以后,全国地方行政区划统一实行郡、县两级制,安阳首次成为县级建制。“相州”最早设置在邺城,时为北魏天兴四年(公元401年)。到了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后,曹操为魏公踞邺城。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正是他主持营建了气势宏伟的邺北城。此城以中轴线对称布局规划,巍峨的殿宇和整齐的街道民居协调相错,其结构之严谨、观瞻之富丽为当世罕见,成为当时的“大都会”。这可谓安阳历史上继殷商之后洹水河畔的又一次盛大的复兴。曹操兴兵讨伐董卓,北征乌桓,在邺城营建了冰井、铜雀、金虎三台,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北方。

“朝发邺城,夕宿韩陵。霖雨载涂,舆人困穷。载驰载驱,栉风沐雨。舍我高殿,何为泥中。”(曹丕《黎阳作》)

可以想见曹孟德北征乌桓时鞍马劳顿、凄风苦雨的真切画面。

2009年年末,尘封了一千八百年的曹操高陵在漳河边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重见天日,此发掘入选了“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到了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时任相州总管的尉迟迥举兵讨伐杨坚,兵败,愤怒的杨坚下令焚毁邺城,漫天大火一月不灭,邺城,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六朝故都付之一炬,终未逃脱与殷墟一样的厄运。此举直接导致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政权南迁安阳,安阳从此取代邺城成为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延续至今。

——邺城新骑满,魏帝旧台空。(唐 韦应物《送崔押衙之相州》)

如果我们列一张中国朝代演变的表格,把历史上与安阳有着重要关系的人物、事件放进去考察,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每当战乱动荡的历史时期,安阳的区域文明虽然被“搅乱摧残”,但仍在“顽强地生长”,而在汉、唐这样的盛世、治世,却被“轻言忽视”。

对此我们只能揣测,想必在乱世之时,王公将相们是在倚重这里的天时地利暂避一时、蓄积待发,而盛世之时,养尊处优的帝王就把这个小小的角落遗忘在脑后了吧。

安阳,一直在苦苦期待着她的中兴之日,自辉煌的殷商文明之后,她已经等待了两千年。

镌刻在清凉山麓唐塔之上的这些凌空飘荡、面带微笑的飞天,还有这些强悍勇猛、张扬狞厉的金刚,无不流露出庄严瑰丽的盛世气派。然而,除了这种表象,我们从中还应该得到哪些启示呢。

洹水在流淌,有时气势如虹、一泻千里,有时徘徊彷徨、低吟呜咽。她有过水平如镜、波澜不惊的休憩,也有过湍急奔流、豪情勃发的宣泄。今天的洹水,又将吟唱起什么样的章句呢?

在多次文化大融合的阵痛中,她曾一点一点被磨平棱角,并被归入了中原文化的大一统之中,如今,她正在从历史的陈梦中渐渐苏醒,舒展着筋骨,展现她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传,扁鹊墓前曾经有十亩艾园。这里的艾草不仅奇香异常,而且可医百病,曾是明代知名的贡品。赞颂此艾的碑文如是说:“祭之日采之以济人,无不灵且验矣。”

不知是不是扁鹊的灵感赐予了安阳人的想象力,民俗中元宵节这一天安阳人都会倾城出动,在这个名叫安阳桥的地方聚集。他们用采摘、焚烧柏树枝的方式祈福祝祷,期望康健,俗称“游百病”。扁鹊有灵,一定会因他的启迪恩泽后世而感到欣慰吧。

殷商的财富已经在乱世的铁蹄下呜咽破碎,邺城的堂皇也在战乱中灰飞烟灭,而历史中美好的基因却融入了洹水,绵延不绝,长存于人们的记忆。

在这如历史一般悠久的洹河里,我们打捞着记忆,我们的祖先因她而富饶、而美丽,这繁星般璀璨的名胜古迹,这贯今博古的文化遗产,那名震遐迩的名人贤士,那随风流传的洹水故事,所有这些,就是历史流变遗存给殷商后人的巨大财富。在我们的想象里,我们先人的精魂正聚集在洹水之滨的两岸上,眼睁睁地瞩目于我们:炎黄子孙,殷之后人,你们将走向哪里?

英雄梦,梦牵魂绕。

生于此却未葬于此的民族英雄岳鹏举,或许并不希望长眠在风光秀丽的西子湖畔。他的遗愿里一定有着对家乡的牵念,可其时,他的家乡已经沦为异族统治的领地了,“精忠报国”的岳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不幸的,他悲剧式的人生中最大的不幸就是未能“收拾起旧河山”!他曾“怒发冲冠”“仰天长啸”,极度感慨中也只能颇为无奈地呐喊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多少年,多少仁人志士带着他们的梦想与希望离去了,让他们终得欣慰的是,洹水绵绵,一脉相承,子子孙孙无穷馈,他们的梦想与希望总是融入在这汩汩的洹水中不断地得到延续。

有梦想,去实现,岳忠武王昨日手书的“满江红”,并不是今天这个时代的谶语。

园有桃

林州太行山麓以东,包括安阳县、汤阴、内黄、滑县在内的安阳属地,是典型的华北大平原。到了果熟时节,驱车纵横在这里,万亩桃园,桃花绚烂。

剔除战乱频仍导致的间断,这万亩桃园应该从殷商年代就栽种下来了吧。它带给果农甜甜的果实,丰厚的回报,天假丰年,今年又是丰收在望。

每一次离开这里的时候,乡亲们都会嘱咐:到了来年果实成熟的季节,再来品尝他们的收获,分享他们的喜悦。车子已经开出很远了,回头再望依然看得见色彩艳丽的桃林边上乡亲们在依依不舍地挥手,这是一片实实在在的土地,有着淳朴的乡亲,一片希望的田野。

如果说以洹水为主线的安阳区域文化在历史上曾一度枯萎,那也是因封建社会战乱动荡所导致。那么,在今天这个和平与发展的年代,洹水文明的复兴难道不是理所应当地生逢其时吗?先辈在这片土地上曾经一次次试图穿越精神的沙漠,寻找文明的泉眼,他们把希望和遗憾一同留给了我们,我们不应该再把它留给我们的子孙。

这里地处中原,自古为兵家、商家必争之地。乱世兵家必争,是因为它雄踞中原之险,有着丰实的战略资源。盛世商家必争,是因为它那通衢之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点都不夸张,华北平原上这块肥沃的土地曾经养育过数不清的中华儿女,创造出了说不尽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人间奇迹。

因为,这园有桃。

就在这洹水边上的田野里,安阳人曾经创造了“鸡毛也能飞上天”的奇迹,那位深居中南海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看着这张报纸,动情地做了批示,他握笔的手因激动而在颤抖,从他那洋溢着笑容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中原的未来。

滑县熟,天下足。看到亮闪闪的联合收割机,听到机器轰鸣和麦客们匆匆的脚步声,我们知道,大年丰收,仓廪已足。农业,一向被视作“国民经济的命脉”,这东部大平原上的粮棉油为安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西部的大山呢,貌似荒芜,谁又想得到富含着乌金与富铁?

早在清末民初,安阳的首富马丕瑶就在安阳西部的李真、水冶、铜冶开设铜矿铁矿,盛极一时,富甲一方,成为安阳当时民族资本兴盛的一面旗帜。他所创办的广益纱厂一时烟囱林立,开工大吉,缫丝产品远销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成为当时安阳的特殊名片。

当人们在通往富裕之路上匆忙奔跑的时候,更应该体味到构建洹水文化的重要,大自然慷慨地赠予了我们丰厚的物质财富,在这自然之上,我们理应构筑起与之相匹配的人文景观。

为了园有桃。

祖籍项城的袁世凯当初来到洹水之滨清波垂钓,其本意并不是模仿昔日的姜太公。这个窃国大盗之所以看中这个地方栖身,一方面是因为安阳依山傍水,有金汤之固,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里信息通畅,有通衢之利。

安阳自古以来就天赋交通之便,尤其在今天,公路、铁路、航天、邮电共同组成的信息网,形成了安阳对外交流的条条血脉。这里公路四通八达,国道省道贯通四面八方。从安阳到北京坐上动车,只需两个半钟点的车程。每两年一届的林州大峡谷国际伞翼滑翔节,吸引了世界上五大洲各国健儿竞相竞技。遍布市区的邮政、电讯服务,门类齐全,迅捷方便。

就像洹河的水,有时清,有时浊,有时急,有时缓,洹河有时也承载了许多本不该她承载的东西。

我们在收获文明果实的时候,也必须清除堆积在我们头脑里的陈旧观念,就像曾经被污染的洹河必须加以清淤疏通一样。

老城里的庙会香烟缭绕。城隍庙的泥塑前,善男信女虔诚祝祷。浚县九龙山的盘山道上依然行进着“栓娃娃”的队列。

就像那古城、老街、九府胡同口坐定的老妇人,仿佛多少年了她就一直在那儿坐着,似乎与这周围的一切已经浑然一体,仿佛变成了远古的化石。她似乎永远都保持着这同一种姿势,她向远处张望,你永远都难以解开她那昏滞眼神后诡异的秘密。

我们已经学会了适应自然,就没有必要再像殷人一样在龟甲兽骨上钻洞问天。我们已经站在了祖先的肩膀上,就没有理由踯躅不前。我们聆听洹水的呼唤,不就是为了新的时代洹水文明得以重建?

地处太行山麓的林州市是洹水的发源地,从前它封闭得似乎只有一条条的泉水渗往外面的世界,现在,它却以大无畏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重构了自己魅力的家园,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势铸就了一道人间奇迹。伴随着这清澈的渠水,倔强的文化个性也悄悄地注入了每一个林州人的心田。

沿着曲折的山路,一个又一个林州人扛着简单的行囊,走向外面的世界。他们出山的时候,衣着寒伧,但表情坚毅,神态昂然。“十万大军出太行”正是这个时代琴弦上奏响的最动人的乐句。

今天的中国大地上,哪一处没有留下过林州人的足迹?北京的鸟巢、水立方,哪一个少得了林州人的身手?这种因地域封闭而经久未改的乡音,先前曾被众多的都市人嘲笑,如今,正是这种口音在与众多的外商谈判,在建设大厦的工地上齐声喊着号子,在国际竞标会上响亮地报出自己的资本。他们不仅弘扬了自己的区域文化,他们还在不断地扩大这种文化的外延,他们希望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一条红旗渠,红旗渠靠的是红旗渠精神。

一条自然恩赐的河,一条人工开凿的渠,在殷商的土地上他们和谐地并流。一条流淌着三千年的古老文明,一条流动着新世纪的时代精神。在殷商的大地上,他们交相辉映,我们通过他们的和谐并流自然产生出联翩的遐想,我们仿佛听到了今人与古人的对话。

那沿河的风正渐渐地将她吹醒,也许当她走出梦境,起身张望的时候,会注目到那片炫目的桃林。

“园有桃,其实之肴”,《诗经·魏风》中的这句话,就是今天这个城市最为贴切的注脚。

梦 醒

安阳最有名气的一种地方小吃叫“扁粉菜”,一方水土一方人,做得出扁粉菜的地方才叫安阳,吃得了扁粉菜的人才称得上安阳人。

水是洹河的水,菜是洹水浇出的菜,形状扁扁的粉条也是从洹水养育的庄稼里“漏”出来的。把这些出自洹水的食材搅拌在一起,再加上混合起来的“秘制”调料,就成了安阳人熟悉的早餐,吃过之后,安阳人就去工作,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这种饮食方式是粗犷的、质朴的,可以说保留了远古殷商先人的遗风。这种饮食也是独特的、灵巧的,富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当然,它也是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如果我们能够让它去粗取精的话,这种风味浓郁的特色小吃也能够换代升级、有朝一日成为跟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快餐,连锁经营、登上大雅之堂的。

只要岁月从悠悠的洹梦中苏醒过来,安阳就能够轻装上阵奔向通往世界民族之林的旅程。

欲了解安阳市的市情,我们大可翻阅《安阳市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林林总总。安阳市在整个河南省的“排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有“郑汴洛新安”的说法,这个说法粗线条地表明,安阳的工业、农业、交通、教育、三产乃至整个市政,在河南省一向“位列五甲”,举重若轻。

简单举隅:安阳农业上有滑县粮食种植基地、中国棉花研究所;工业上有河南省最大的国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安阳钢铁集团公司。红旗渠香烟、道口烧鸡、文峰米醋、彰德三熏,食品肉食加工、酒类饮料、医药制剂、机床电器、化工工艺,三产服务、旅游资源,可谓品种丰富、门类齐全。

安阳已经具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当我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来考察安阳的发展条件时,我们不得不心悦诚服地钦佩那个三千年前率领臣民不辞辛苦长驱跋涉到这里建都的先人盘庚,他就是第一个慧眼识珠、播种福祉、令众人趋之若鹜、奔赴福地的人。

同时我们也毋庸讳言,安阳此前两千年间区域文明的残断,也深刻影响着她的今天。观念陈旧,人才匮乏,结构性错位,建设资金短缺,凡此种种也制约着安阳的发展。

昔日声名鹊起的殷商古都,如今已成殷墟,我们将逡巡于历史的目光拉回现实,聚焦于安阳社会发展这个焦点,看到的是曾有的辉煌,严峻的挑战,诱人的机遇和美好的愿景。

安阳的先人们会梦到他们的王朝两千年后今天的情景吗,他们也许难以想象两千年的沧桑给这座古城造成的天上人间的巨变,他们或许只是寄望于他们的后人能够在血与火、灵与肉、生与死的冲撞搏击中达成他们两千年前的理想之梦吧。

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的文化与经济是共生的,他们是同居于社会历史母体里的一对孪生姊妹。

这样一个命题,同样紧紧包裹在这条河流两岸,依然适用。我们也应当在关注洹水经济发展的同时,考量一下区域文明对安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力,从中找到对这个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安阳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在不同的阶段都倡导推动过精神文明的战略规划,这些举措对安阳的发展都起到了阶段性、有益的作用。但不能讳言的是,由于缺乏对于安阳历史和现实的切实关照,这些指导思想、方针政策、战略目标都有待在观念上更新,贯彻上着力。

一个城市文明的兴衰最终还是取决于创造这种文明的人,而创造文明的人的背后,必要有极为深厚的精神文明的长期积淀。安阳,毫无疑问是一个历史文明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问题是,她迄今还没有迸发出这种积淀厚积薄发应有的效应。

安阳人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这个城市在文明、文化建设上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在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法制建设各个方面更新观念,拓展新境。今天的安阳人在构建物质和精神双重文明的时候应该更加富于创造和灵性,因为这种对物质和精神的重构是站在殷商文明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因而,她的成就理应超越先人的期待和梦想。

安阳,已经到了梦醒时分。

弘扬古都文化,建设魅力新城,应该成为每一个安阳人的理念,时代之音在洹水之滨回荡,理应获得每一个安阳人的回应。所有安阳人都应该明白,到我们付出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庄严时刻了,洹水清的日子不应该再遥遥无期。

逐 日

《山海经》一书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夸父死了,死在逐日的路上,他的手杖化成的桃林,成了一代又一代后世逐日者用之不竭的给养。

我们于逐日的路上不会感到饥渴,因为我们逐日的路途偱着一条取之不尽的洹河。我们只需要具有夸父一样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我们寻找精神家园的路途中,还有什么能够比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珍存?

必须逐日。

千呼万唤,洹河改造工程终于破土动工,如果我们把西门豹当年的壮举跟今天的治洹相比,不能不说是小巫见大巫。洹水两千年来任性地流淌,放任地外溢,今天终于重新塑形。

然而我们还是不得初衷,已经完成的洹水改造,仍然没有吻合我们的梦想,与一个宏大美丽的洹河之梦相比,尚有距离。

就像这殷商大地上此起彼伏发生的一个个事件,总是与我们的预期有左一样:她曾合唱“千村百万、千村千万”工程的高调,富了一方,却留下了“千疮百孔”的小煤窑、水泥厂;她曾发起号召“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环境有所改善,又不了了之;她曾提出了“塑形工程”,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拥趸,却没有赢得广大市民的心声。

毫无疑问,文明不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文明恰恰是后天习得的社会属性,文明之所以文明是文化的渗透与风尚的导引,从这个层面上讲,塑形也好,创建也罢,都不仅“无可厚非”,也可“适度提倡”。但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们的文明复兴不光在内容上,是不是在形式上也应该动动脑筋,用用心思?

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运动”和“活动”,我们太习惯于“简单粗暴”和“疾风暴雨”,我们不否认一些运动和活动的开展为“宣传”文明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我们更希望听到的是于无声处响惊雷、润物细无声。

当我们真的想把纯真与友善请进心灵的时候,谁会拒绝真、美、善的邀请?

必须逐日。

他山之石,尚可攻玉,我们深爱着脚下这片热土,当我们殷切地望着她的美丽而忘情呼唤的时候,也让我们抬起头来,去看一看那外面的世界。

深圳,这是一个被看作是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新型城市,由一个昔日的小渔村发展为今天的大都市,短短几十年间她经历了几多艰辛。曾几何时,这个移民城市曾被有些人看作是“文化的沙漠”,她后来的发展却证明了她的杂糅与包容正好形成了其移民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也正是这种充满开拓性与创造力的区域文化特点使得这个城市为世人瞩目。

张家港,迅速崛起的全国文明城市的典型。在这里,区域文化建设已经在政府职能的引导下形成了制度和规范。公众场所中公民的良好习惯已经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良好的公民形象与城市形象相辉映使这个滨海城市成为全国城市文明的楷模。

众所周知的新加坡城市文明,已经成为人们说起文明这个字眼时的一个城市符号。有人直观地说,在后来腾飞的亚洲四小龙里,台北胜过首尔,香港胜过台北,东京胜过香港,而新加坡则胜过东京,这个话虽然仁者见仁,但也不无道理,文明外化为一个城市的表情是各异的。

所谓物以类聚,类比,也即有类可比,我们无法将安阳这样的“三线城市”(据最新颁布的非官方“城市白皮书”划分)与“北上广深”这样的大都市相提并论,也无意拿她跟“美加英德意”、澳洲、西欧一些资深的发达城市相比。我们就拿安阳这样的城市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中小城市(论规模人口安阳可不是中小可言)比较一下,难道我们不能从中受到一些启示吗?

城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静整洁、道路通畅、绿树成荫、鲜花簇放、空气清新、舒适安逸、“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微笑在市民脸上洋溢——这一幅幅“软”图景,其实正是城市性质、城市发展战略、城市主要任务的形象解释,也是主要经济指标、人口控制目标、生活指标这一连串抽象统计数字的形象代表。

我们习惯于把一切的目标都拔得太高,以至于一个文明富足的城市建设成为一个抽象的口号,我们总是赋予文明一些叠床架屋的概念符号,以至于忘却了真理往往最朴素、最简单。

安阳,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安阳?这真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在此我们可以表述为“一个安阳人的基本构想”,那就是:物质富足,精神文明,美丽宜居的“文字安阳,山水安阳,文化安阳”。

美丽的洹河就从我们身边流过,我们的祖先从她的身上汲取了不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每天都注视着她,一定会从她那里再次获得心灵的顿悟。

这美化的堤岸,应该像她秀丽的新衣,晚霞的倒影,就是她脸上的胭脂。

她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她是我们的母亲河,三千年了,她养育了我们的祖辈、父辈还有我们,她还要再去养育我们的子孙。她有过许多个梦,梦里有着许多的回忆。在天真的童年,她梦见过那只生商的玄鸟,也梦见过三年不语的武丁。往后那战乱的狂沙已使她记不清六国宰相苏秦的面庞了,但她依稀还记得那个总在河边向北眺望的名叫岳飞的将军。现在,她就像山崖上屹立的青松,变得大度而坚毅,智慧而坦诚。

这条河流啊——

她那么小,却孕育过大文明,她有着渊博的学识。她忍辱负重,却奔流至今,她有着顽强的意志。她那么弱,却养育了众多儿女,她有着无私的母爱。她那么平静,面对痛苦与磨难,她有着坦荡、坚韧的性格。

我们久居她的身边,吃她的乳汁,受她的恩惠,身上流淌着她的血脉,我们不应该反哺、还母亲一个绚丽的青春吗?

今天,所有的安阳人都应该理解,夸父为什么非要拼着性命去追赶那轮灼人的太阳了。只有赶上太阳,才能永远年轻。

洹河,淮河流域南运河水系卫河支流,源于林州西北林滤山东麓,流经殷墟及安阳市区,至内黄县东南注入卫河,全长一百七十三公里,流域面积一千五百平方公里。

天上一首无字歌,地上一条有字的河,唱出回韵无穷。

猜你喜欢
安阳文明
安阳之旅
安阳山
遵守规则文明出行
My Dream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永不失落的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韩汉“马”字熟语对比研究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