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展评

2016-12-23 16:46姜有荣
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 2016年3期

姜有荣

【真题回放】

(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题意解读】

试题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作为一句俗语,是公认的说话准则。第二句话中,“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是材料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破折号之后则是具体解释,从另一个维度对“有话”“无话”及其“长”“短”进行阐述。第三句话,是对“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种行为的思考与界定,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材料内涵。

“有人却说”的内容,体现了一种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有话则短”即“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有不走寻常路、避免无谓的重复之意;“无话则长”即“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是在众人无所发现处有所发现和思考,于无疑处有疑,是在“别人无话可说处”独出机杼、大说特说,从而有所创新和表达。不单说话,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创造也应于“别人无话可说处”,本着自己的慧心、慧眼,作深度的挖掘。

【优秀作文展评】

【记叙文】

修 钟

江苏一考生

长脊蜿蜒,垂脊错落,红墙沥粉,鎏金飞檐。这儿是故宫,老王工作的地方。

先打了一盆热水,老王便紧闭上了西三所的红门。“呵!王老师回来了!快来看看这件宝物!”徒弟小林招呼着便掀开了工作台上的白席——一座金光璀璨的大型钟表,原来是乾隆帝的音乐水法钟。老王细细赏了一番,着实精美巧妙,欧式建筑、中式亭台并列其上更添韵味。“老师,这件宝贝还算完好,我们几个着手修复没有问题。”小林自信满满地和老王保证道。老王点点头坐在一旁,花猫懒沐在细碎的阳光下,半眯着眼朝老王笑。老王不再盯着徒弟们干活,只觉得院子里的猫儿一颦一动之间也不乏趣味。

不出半日,小林就回来交差了,除锈见新后的器物更显出皇家的雍容华贵,钟盘走得精准,不愧为前辈们巧夺天工之作。几个小徒弟和隔壁木器组的同事们都对它赞不绝口,老王却总觉得钟表虽美,但除了时刻运转的表针其他都太过死板,少了灵动的韵味。几位看客正大赞表台之上栩栩如生的装饰动物和银箔仿制的溪水,老王却蹙起了眉头。

“王老师怎么不说话?也和我们几个门外汉分享一下高见啊?”几位同事调侃道。“此钟虽美,但多为静止之物,装饰的堆砌在你们看来是盛美之处,我倒觉得此处可以做文章。”“大家都是干这行的,修复文物的工作能做到复原便可,你何必自增烦扰啊!”老王笑着摇摇头,反驳道:“人人赞此物华美,我不必再说。但你们眼中的完美之处我还真有话可说!”说罢,老王拆了钟表的上盘,用铁丝将装饰品和钟内的传动系统一一连接起来;将银箔尾端捻作银丝扣于动轴之上;再取银丝上连纺车、风车,合上上盘后,老王欣慰一笑:原本沉寂之物此时动了起来!转鸭、吠犬,还有那潺潺的流水:真如大型表演,运转精准,具体而微。在场的各位连声叫好,老王看着门槛边的小花猫,轻轻地笑了。徒弟们求老王传授经验,老王从容道:“你们啊,只会做千篇一律的工作;别人的溢美之处你何必多言?众人无话之处或许你有话可说,此时大做文章岂不快哉?”于老王而言,文物修复仍有可创新之处,工匠必有慧眼识得旁人忽视之处。

老王骑车下班,又锁上了西三所的红门。一句秦腔传来:“红门里的故事多……”

[评析] 本文构思的高妙之处在于“‘做而论道”。一是以“做”凸显事趣。弟子修复文物,复原后尽显华美,但为沉寂之物;老王拆开文物,连接传动系统,顿时化静为动。真可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二是以“论”彰显理趣。弟子“低”在何处?只知复原,千篇一律。老王“高”在何处?有一双慧眼,识得旁人忽视之处;有一双巧手,于修复中有创新。真可谓“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做”得出,“论”才有底气;“做”得高人一筹,“论”才能让人心悦诚服。生姜还是老的辣!老王在文中露的这一小手,走的其实是“知行合一”之道。读罢此文,你不得不叹服:高!实在是高!

【散文】

烟火蓝边碗

江苏一考生

今早喝粥时,我用的是一只白底素净的蓝边碗。你或许会问,如此平淡无奇的碗有什么好说?错矣!此中考究可大着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新居落成,我与父母前往景德镇购买瓷器布置新居。

这里瓷器种类繁多,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有造型精致小巧的骨瓷;有绚丽多彩的斗彩……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买什么好呢?有人说,只要票子够多尽选造型独特的买,选显得雍容华贵的买,选精工极致的买,这还不简单?

又错啦!器皿的选择体现了主人的生活态度,不可不慎重。

有的瓷器过于大件且富丽堂皇,赤红、明黄、宝蓝与我家简约的装修风格不符;有的过于小巧,家人并无英国绅士、贵妇那般品下午茶的闲情;有的瓷器上绘有泼墨山水、工笔花鸟,我们一行人中并无行家不知如何鉴赏……如此看来,竟无我们能买的瓷器了!

突然,这平淡无奇得突兀的蓝边碗闯入我的眼帘。如此简陋的碗会在这里出售?我要走,爸爸却在这碗前驻足许久。

为何?

这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用的碗,这是盛放了父亲的记忆的碗。

据销售人员介绍,这蓝边碗在传统蓝边碗的基础上多了细节上的改良与创新。我拿起一只仔细端详,发现手感极好,分量厚重得让人踏实。底足的角度略微加大,让碗显得端庄典雅不失大气。而且,这碗极易打理,深受妈妈们喜欢。

蓝边碗没有繁杂精致的花纹修饰,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复杂的工艺。可当你凝视它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家人围在一起乐呵呵地吃热腾腾的饭菜的情景;就会想起苦日子里生活的精打细算的不易;就会想起寻常百姓家人间烟火的温度……

蒋勋曾在《品味四讲》中说“纯棉衬衫就像爱人”,这句话让我感动了好久。一件物品使用久了,就会让人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对我来说,蓝边碗亦是如此。

景德镇作为瓷都,常有瓷器新品推出,我却独爱这蓝边碗并歌颂它。因为它注重在细节上的改良,把创新的点子用在提升人们的生活上而不是争一时的噱头。

距离人的生活太远的创意并不是人真正想要的,新鲜感过后便如失了灵敏般只能束之高阁。

每日捧着这只蓝边碗吃饭,不但手感好,而且我仿佛能听到它无声的诉说,谆谆教诲我认真、踏实生活的真谛。这,才是它的精魂。

听我如此道来,你可有话反驳?

[评析] 这是一篇有烟火味而无道学气的议论性散文,其特色在于“大俗大雅”。作者端着一日三餐之碗,却谈着改良创新之道和“选择应适合自己”“生活应认真踏实”之理。文中这只白底素净的蓝边碗体现出的不是束之高阁的收藏价值,而是居家度日的实用价值,因而它透射出来的也不是钻入钱眼的铜臭味,而是带着温度的人情味。其实,“大俗大雅”也是一种“高大上”。只是它“高”在格调——独出机杼,不随俗流;“大”在智慧——取材切近,言旨深远;“上”在性情——随兴驱遣,妙化无痕。为文何以能到达“大俗大雅”的境界?“大俗”须“入乎其中”,因为有“入”,方有生气;“大雅”则须“出乎其外”,因为有“出”,方有高致。

【随笔】

我言秋日胜春朝

江苏一考生

无意中翻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

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像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陈,甚至不沾半点墨。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到无限。

留白是与前人的叫板。南宋马远与夏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尤善留白。而宋前的山水画师,大多是事无巨细,皆一一列举下来。怕是远处草丛中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前人也会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装裱以登大雅之堂。布满画纸的山水,自然有它的美,碧水蓝天,枯藤怪石,强烈的视觉冲击,喂饱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图》,一千多人物,雕梁画栋,飞桥屋檐,美、大气。但马远与夏圭,偏不爱这耗尽精力、体力的活儿。再者,前人已留下大量如此详尽的山水,再走这条路,恐怕历史上只会多两个无名的山水画师,却少了“马一角”“夏半边”!

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

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美。有些话,别人也说过,我便不必再附庸风雅;只有别人无话可说时,才是我的主场,我的黄金时代。

国学大师陈寅恪不正是这样的人吗?面对一个妓女,他不似别人一样心怀芥蒂,以别样目光看她,而且在目盲的情况下口述了百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是个性与创新,也是对人性的敬重。

同样,韩干,那个画马的宫廷画师,亲身入马厩,与马儿共同生活,无视老师的劝诫,终于成就了《照夜白》。韩干的马,大多腰体肥圆,怒目圆睁,没了以往画师笔下的瘦马、病不啦唧的马的形象。鲁迅先生的话犹在身边萦绕,“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的,只有于杂草丛生处辟蹊径,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康庄大道上流于平庸,才能成为让人牢记的开路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个体,才能成为马远、夏圭、陈寅恪和韩干……

只愿在不断流淌的长河中,尽管洪流碾过,我却依旧能听到“我言秋日胜春朝”抑或更响亮、更不同于其他的啼鸣。

[评析] 本文是一篇颇有见地的文艺随笔,其功力有二:一是厚积薄发。作者之所以敢纵论文艺创新之道,皆源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从马远、夏圭、陈寅恪到韩干、鲁迅,由艺术而及文学,思接千载,信手拈来。典型大气,厚实给力。二是深入浅出。作者不仅对“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题旨审视得深入,而且对援引材料的意蕴理解得透彻,故而能用“留白”“唱反调”“叫板”“辟蹊径”等词一一生发出援引材料中蕴含的文艺理论元素,并将其与题旨自然地勾连起来。“厘”得清晰,“析”得通透。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金刚钻”从何而来?从“读万卷书”中来,读之,方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从“静坐揣摩”中来,思之,方能“妙理终有一日开”。

【议论文】

亮剑无声处

江苏一考生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句话很令人回味,“不要在喧嚣处歌吟,否则,你的歌声也将成为那喧嚣的一部分”。

细细思索,此言余谓为信然。在众人经过的大道上我们的声音纵使再高亢也无人知晓;唯有亮剑无声处,才能不合大流,唱出自己的旋律。

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推崇。然而细想,倘若没有那“前人之述备矣”之个性见解,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泛泛言谈,又怎会有《岳阳楼记》的成功。唯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

且看鲁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听听那不朽的声音。在万众沉默的恐怖气氛中,鲁迅先生第一个喊出了他的心声,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剑:“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亮出的声音,宛如警钟般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世界。

亮剑的背后,往往是一颗不拘于时、独立于世的心。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在今人的耳畔回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声音未曾消逝。别人已说处,自然不必再附和;别人无声处,需要的是我们的亮剑精神!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真正做到亮剑无声处的又有几人?王开岭先生在《古典之殇》中曾无奈地感慨:“我们唱了一路,却发现无词无句。”喧嚣匆忙的社会中,我们歌咏的究竟是什么?能唱出自己的歌词与心声的,究竟能有几人?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不能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何不在众人袖手旁观之际打破冷漠的沉寂,用行动诠释自己内心的声音?何不在众人口口声声、模仿作秀的网络世界,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新时代中,亮剑无声处需要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海子那份“众人都要将火熄灭,而我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坚持,是斯巴达克斯为心中的太阳城而挣断绳索的激情。唯有亮剑无声处,方能无愧于己,无愧于心。

人生易逝。唯有于众人无声处亮出自己的声音,方能不枉此生。

[评析] 本文是一篇实力派议论文,其实力显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理直”。题目亮出观点,单刀直入,不绕弯子;作者直陈亮剑的理由、背景、意义,直抒胸臆,快人快语;引述的名言句句直击题旨,言之凿凿,不容置疑。二是“气壮”。在意旨上,不为空言,力求矫世;在论证上,扬古人之清,激现世之浊;在用例上,有范仲淹、鲁迅等列位硬汉助阵,音犹在耳。有实力才有魅力!得力于过硬的思辨实力,本文能彰显出了举重若轻、酣畅淋漓的论证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