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校对接”模式的发展动因与阻碍因素

2016-12-27 18:29孙峰秦义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2期
关键词:阻碍因素政策建议

孙峰+秦义

内容摘要:高校食堂降低农产品采购成本的需要,以及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农产品销售困境,是“农校对接”模式产生的主要动因,但由于政府推动力度不够,高校采购与农产品供应模式矛盾以及农校各自的利益链尚未完全破除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农校对接”未能取得良好的发展;要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农校对接”模式,必须强化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建立高校联合采购和区域联合供应的模式,完善“农校对接”服务和配套体系建设。

关键词:农校对接 发展动因 阻碍因素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09年秋,教育部、农业部、商务部联手下发了《关于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启动了“农校对接”的试点工作。“农校对接”,顾名思义,即把鲜活农产品直接从生产基地直供到高校学生食堂,这种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旨在使农产品生产者和高校食堂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采购价格,保障高校学生食堂食品卫生质量和安全,并缓解农产品销售难题,提高农民收入。“农校对接”的实质就是农民与高校食堂的对接,生产与消费的对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它不仅实现了农产品从产地到食堂的最短距离传递,还实现了社会、高校、农民、学生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共赢局面。

近年来,这种政府高度重视和倡导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中国农校对接服务网”统计,“农校对接”工作已在20多个省市落地,超过400所高校参与,年交易金额超过50亿。但随着这项工作的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阻碍因素开始显现,影响了“农校对接”工作的深入开展,从农村“菜园子”到校园“菜篮子”,农校双方各有其难,步履维艰(张文基,2012)。因此,进一步厘清“农校对接”的发展动因和阻碍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于进一步推广“农校对接”这一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农校对接”模式的发展动因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副产品的价格也飞速上涨,这给高校食堂经营带来了沉重压力,而为了保证高校的安全稳定,食堂的饭菜不能随意涨价,高校食堂经营者必然千方百计降低采购成本;同时随着我国农村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也不断涌现,他们也在寻找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因此,在政府的推动和鼓励下,“农校对接” 模式应运而生。

(一)高校食堂的双重属性是“农校对接”的需求动因

高校食堂主要为大学生这个特殊消费群体服务,有其独特敏感性和重要性,是一项非赢利的公益性事业,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其政治属性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一特性就要求高校食堂不能随意调节价格,必须稳定学生伙食质量和价格。而高校食堂作为一个经营实体而言,它还必须遵守客观的经济规律,进行市场化、社会化的运营和发展。高校食堂的公益性与市场化矛盾冲突势必要求高校食堂稳定自己的采购渠道,控制原材料成本,优化供应链环节,强化采购供应商管理。传统的高校采购流程为“农户—批发市场—零售市场—高校食堂—学生”这样一条冗长的供应链,既不利于农副产品的保鲜保质,也导致了过高的采购成本。而在 “农校对接” 模式下,高校食堂供应链为“农户—高校食堂—学生”,减少中间环节和交易费用,降低采购成本和交易费用。

虽然大学生群体消费层次和消费能力各不相同,但对高校食品质量安全、多样化选择有着共同的追求。“农校对接”模式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建立了新型的有机联系,使得高校食堂能够在源头上监控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过程,如苗种的选择、农药化肥的使用等,从而建立起完整的可追溯食品安全体系,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的安全质量。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困境是“农校对接”的供给动因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农产品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同时农业合作组织也得到很大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根据农业部统计,截至 2013年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超过 98 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专业的技术指导与管理分工,可为其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已经具备农副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与供给能力。

同时,农业生产面临着很大的市场风险。目前,我国农副产品普遍存在生产流通渠道环节多、流通作业时间长、储运成本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导致农产品新鲜度下降、损耗增加,从而增加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农民收入。此外,大多农副产品没有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农民无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不能保证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农校对接”模式建立了高校食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合作关系,可以保证农产品稳定的销售渠道,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储存难的瓶颈,而流通环节的减少、流通时间缩短,也减少了农产品损耗,从而提升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度。

“农校对接”模式开展的阻碍因素

(一)政府推动力度不够

自2009年启动“农校对接”试点工作以来,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开展了一些工作来推广“农校对接”这一模式,如连续五年举办了全国性的“农校对接”洽谈会,建立了“中国农校对接服务网”网络平台,举办了全国性的农校对接工作研讨会等等,但实际效果平平,甚至有的高校为了应付这项工作,只是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而没有实质性的农产品采购。而造成这种的现象的很大因素在于政府推动力度不够。

自2009年三部委联合发文后,国家相关部门一直没有出台新的政策文件,没有对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就仓促在全国范围推广,造成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涌现,“农校对接”发展缓慢,此外,由于各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不同,高校社会化改革模式不同,也导致各地对“农校对接”重视、扶持力度不同。总体而言,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校对接”工作重视不够,未能认真研究制定本地区的“农校对接”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

(二)高校采购与农产品供应模式相矛盾

目前,高校食堂普遍采用物资招投标方式对所需农产品进行采购,这一采购模式要求采购农产品必须达到一定数量,且质量保持稳定,这一模式不仅增加了物资采购的透明度,规避了腐败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采购成本。而一般的农业合作社对市场把握能力较弱,生产的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难以满足高校食堂品种丰富、数量大且质量稳定的要求,从而出现采购与供应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采购模式要求品种丰富且量大,对农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单个合作社无法满足高校食堂采购要求,无法降低采购成本,而几个合作社联合供应又超过高校食堂的需求。

此外,高校食堂对各种农产品需求不稳定,尤其是在寒暑假期,无法保证每天都要采购农产品,这样就会造成对接合作社农产品无法销售的情况;而当农业合作社在种植农产品遭遇极端天气时,会造成农产品的歉收,又影响到高校农产品的供应。

(三)农业合作社发展滞后

制约“农校对接”发展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业合作社发展滞后,尚未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缺乏高素质、职业化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虽然农业合作社数量较多,但大多合作社存在产品品种过于单一,产能、规模普遍弱小的问题,再加上农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难以满足高校食堂多品种、大批量配货的要求;随着城镇化发展,文化层次高、管理能力强的大学生不愿意留在农村,导致农村合作社缺乏大量管理经营人才,更缺乏真正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合作社管理人才。这些都是“农校对接”中的阻碍因素。

完善“农校对接”模式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农校对接”工作,是政府推动的一项关乎数千万大学生饮食和数亿农民增收的民生工程。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农校对接”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部门要全面分析近年来“农校对接”运行状况,总结“农校对接”里的经验教训,直面“农校对接”中高校和合作社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建设性政策,提高政策的指导性和操作性,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优化市场竞争环境。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建设。国家及相关部门应关注三农发展,完善服务三农法律体系,尤其是制定完善支持农业合作社相关法律体系,积极引导农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给予农业合作社资金、技术资助和支持。引导农业合作社了解并适应高校食堂的消费需求,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高与高校食堂的对接能力和对接效率。

加大对高校食堂公益性投入。政府应明确高校食堂公益性属性,制定完善高校食堂经营相关财政、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在物价波动较大时期,加大高校食堂公益性投入力度,用公共财政方式来购买公益性服务,必要时对“农校对接”进行补贴,以保证高校食堂健康运行。

(二)建立高校联合采购与区域联合供应模式

“农校对接”如采用一高校对接一合作社的模式,不仅难以满足高校采购品种和数量的要求,也对合作社的供应能力提出很高要求。而建立高校联合采购与区域联合供应模式,则可避免采购与供应的矛盾。

目前,同一城市或区域的高校大多组建餐饮采购联盟,它是高校后勤集团自愿联合而形成的中间组织,其目的是通过联合采购餐饮物料、服务和生产资料来实现比单独采购更低的成本及更好的服务和质量(秦义等,2011),采购联盟已经在米、面、油等大宗物品采购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能够把同一区域高校农产品采购需求统一起来。而农业合作社也可以参照这一模式,组建区域联合供应联盟,提高市场的开拓能力和供应能力;再由政府牵头建立供需信息平台,集中采购配送,形成规模效益,这样订单式生产和对接后的按时按量配送才能够有保障,学校采购成本和菜价才能真正降下来,农民的收入才能得到保证。

(三)完善农校对接服务与配套体系建设

“农校对接”模式的推广和发展需要完善的服务与配套体系建设,尤其是需要建立“农校对接”信息交易平台和完善物流体系建设。

建立“农校对接”信息交易平台。政府应委托相关机构建立“农校对接”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交易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三大要素的全程协同,促进和推动“农校对接”的深入发展(陈素文,2012)。2011年由中国高校后勤协会主办开通了“中国农校对接服务网”,将全国高校农产品采购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利用大数据、大物流形式,形成种类多、体量大、相对稳定的订单,引导农业合作社的生产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了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但这一平台管理较为粗放,未能有效辐射地方高校,各个地区可根据自身特点,针对性建立“农校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精细化管理高校与农业合作社的供需信息,合理调控农产品质量、品种和数量,使学校和农业合作社真正对接起来。

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政府加强农村道路基础建设,改善农产品运输条件和运输工具,优先在参与“农校对接”的农业合作社周边建立物流中心或冷链加工中心,鼓励农业合作社自建冷库及物流设备,并提供信贷支持,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参与农产品流通中来,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以此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农校对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文基.关于农校对接的思考[J].经济师,2012(11)

2.秦义,孙峰,张德高. 高校餐饮采购联盟形成与阻碍实例研究[J].商业时代,2011(14)

3.陈素文.“需”与“虚”:“农校对接”多赢模式构建释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7)

猜你喜欢
阻碍因素政策建议
论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河北省村支书履职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分析
高中英语长对话题型听力的阻碍因素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阻碍因素及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