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基层工作实践谈谈痕迹检验技术的现状和利用经验

2016-12-28 18:36郭春天李华
法制博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痕迹基层

郭春天李华

摘 要:经过几十年现代化痕迹检验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痕迹检验体系。但是,我国痕迹检验工作的发展同时也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作为基层技术员如何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痕迹检验技术的优势和特点,继续发挥痕迹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一些是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案例,交流一些经验。希望给读者以启发。

关键词:痕迹;问题与挑战;基层;现状与经验

中图分类号:D91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5-0147-02

作者简介:郭春天(1980-),男,汉族,辽宁凌源人,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区分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研究方向:痕迹检验;李华(1980-),男,汉族,河南兰考人,青岛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技术处,研究方向:痕迹检验。

一、痕迹检验技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影视媒体、互联网中所表现的警匪情节的镜头的增多,报刊、杂志、小说中侦破案件描述手段的具体化、细致化的增强,使更多的人了解了侦查方式与破案手段。刑事侦查技术被无情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让那些有犯罪意图的人懂得了怎样逃避打击,毁灭犯罪痕迹,伪装作案现场,提高反侦查能力。以我市为例,普通的入室盗窃现场中,戴手套作案的案件占总入室盗窃案件的60%,且呈逐年上升的势头。

基层少数领导依然抱有“重破案,轻取证”的传统观念。如何快速确定身份并抓获犯罪嫌疑人,是领导们最关心的问题。一旦犯罪嫌疑人身份确定了,领导的关注重心往往一下集中在犯罪嫌疑人抓捕、口供等问题上面,相关取证工作往往被置后或干脆忽略。但是,如果无法从犯罪嫌疑人那里获得有价值的线索,才回过头来找技术员,往往已经错过了取证的最好时机和条件。如果是证据足够充分,已经可以移送的案件,即使技术人员那里还有更多的证据材料,很可能也没人理睬。这样长久会造成技术人员对工作认同感的下降。

随着DNA技术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已明显超越了传统痕迹检验技术,DNA遗留条件相对指纹等传统痕迹较容易,且DNA技术具有强大的直接指向和证明作用,使其深受基层领导、办案人员、技术人员的信任和喜爱。在实际提取工作中,难免会重视DNA的提取而忽视对指纹等传统痕迹的提取。

二、痕迹检验技术自身特点和优势

(一)痕迹有反映犯罪动作、重建现场、认定证据的特点

痕迹可以反映嫌疑人在现场的运动轨迹、动作、形态等特征,有利于描绘、重建案发时的状况。尤其是对形态、动作的反映,往往是DNA技术无法实现的,而痕迹的认定证据作用又常常是视频侦查无法比拟的。

(二)痕迹有广泛、稳定、廉价、高效的特点

痕迹的分布受环境影响小而且十分稳定,只要接触的地方就有可能留下痕迹。相对于DNA技术一份检材100多元的费用,痕迹检验技术处理成本更低,检验时间更短。

(三)痕迹能反映更多的现场信息

DNA技术往往是解决是与否的问题,而对于一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说,痕迹往往包含更多的信息。比如:阳台上的一枚鞋印,既能反映嫌疑人出入口状况,又能反映嫌疑人攀爬动作,甚至能反映嫌疑人性别、身高、年龄、社会层次等特点。

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基层实际案例,讲述痕迹检验技术在基层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那些具体的作用,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三、痕迹检验技术在基层工作中的应用

(一)运用现场的痕迹直接破案

1.现场指纹破案一直是基层破案的最主要手段,其作用无容置疑,我区每年指纹破案件数占总破案数的1/5左右。具体这里不在冗述。

2.利用现场足迹侦破案件。现场足迹是目前现场勘查中最需要重视的一个部分。一般的犯罪现场必留足迹,现场足迹可以分析作案人的来去方向等行为特点。

下面是我区利用现场足迹侦破的一起入室盗窃案:

2006年7月21日我市天成路X号二楼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现场一间办公室内的铁皮柜被撬开,柜内的现金被盗7000余元。技术人员在勘查中发现门锁完好,仅在桌面上有一枚手套印痕,证明犯罪嫌疑人有一定的反侦查意识。正当以为现场的痕迹没有太大的价值时,技术人员在桌边的黑色记事本上发现了半枚残缺的鞋印。综合对现场的位置、作案手段、作案时间、现场翻动情况、现场痕迹情况及现场心理痕迹进行分析后,技术人员大胆判断为内部作案,于是扩大勘验检查范围。在现场的一间员工宿舍内发现有一双拖鞋的鞋底花纹与被盗现场所留的残缺鞋印印痕一致,继续检查后在宿舍床头纸板后发现了现场失窃的7345元人民币。而这双拖鞋及这个床铺的主人正是在现场时非常“热心”的员工——莫某。经进行突击审讯,在大量的证据面前,莫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二)运用痕迹检验技术对案、事件定性

1.利用痕迹给非正常死亡案、事件定性

在很多高坠死亡案、事件中,死者在起落点往往有徘徊、攀爬、瞪踩、坐、跨等动作,就一定留下大量的接触痕迹,这为我们分析判断死者生前动作、心理有很大帮助。2010年,我市江X宾馆503房间内一名19岁女孩从窗户坠楼死亡。女孩生前并无任何轻生征兆,家属提出很多质疑。我市技术员对现场进行细致的勘查后发现宾馆窗户有人为撬开的情况,在窗台上发现臀部坐痕;在窗台外墙上,发现高跟鞋鞋跟瞪痕;在窗外空调护栏上,发现自上而下的手掌抓握痕,反映死者生前有自行向下攀爬的动作。后来,技术员结合调查访问和监控录象、尸检等综合分析,判断死者系生前服用毒品后致幻,觉得有人要杀她,于是带着背包自行从窗户逃出,企图攀爬下楼,后因失足坠落。现场痕迹的成功分析,为向家属解释和案件定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利用工具痕迹判断伪造现场

2012年2月26日我市东华南路XX号402房,事主报称其离开家时防盗门锁好双舌锁、木门也上好挂锁,回到家时发现家中被盗人民币66000元。技术员经过仔细勘查发现,现场外防盗门完好,木门的锁鼻上悬挂有一把明挂锁,挂锁上未见有撬压痕迹,而锁鼻上可见撬压痕迹。说明锁鼻上的工具痕迹出现了先与后的矛盾。同时在木门边上没有发现撬压支点,因此排除作案人撬门入室盗窃的可能。合上木门后,木门门边掩盖住了一处门框上的撬压痕迹,用工具无法插入到留痕处,说明该处工具痕迹是在房门打开后再实施撬压。以此推断作案人是开启房门后,为了转移侦查视线,故意利用工具在门框上留痕,而疏忽了如支重点痕迹。技术员结合现场其他勘查情况的信息,识破该案件现场为一起伪造入室盗窃案的现场。

3.利用痕迹对破坏玻璃的现场定性

在我市实际工作中,接触了大量涉及玻璃破碎的刑事案件和治安事件,常常会出现对建筑物门、窗、运输工具风挡玻璃等进行破坏,使玻璃破碎形成裂纹的情况。比较常见有:钢珠、BB弹打玻璃,汽车、建筑物玻璃自爆等。技术员通过准确地分析案情,结合勘查玻璃裂纹特征反映,从而迅速侦破案件或弄清事件性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三)运用痕迹检验技术串并案件

利用痕迹串并案件一直以来都是串并案件中的主要力量,指纹串并,鞋印串并,特殊工具痕迹串并,都在不同的案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各种痕迹交叉串并,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运用痕迹检验技术为办案提供证据线索

1.对特定送检物品的指纹鉴定,对证据链的链接起关键作用

送检物品的指纹鉴定能证明嫌疑人接触过物品。起到证据支撑作用。如:诈骗案的包装物、毒品案的包装物,伤害案的作案工具等。

2.利用物品的整体分离痕迹的鉴定,对证据起链接作用

嫌疑人住处缴获物品与案发现场遗留物品的整体分离痕迹鉴定。都是证明嫌疑人与案件联系的关键证据。如:死者身上的刀刃和凶手口袋的刀柄的整体分离鉴定等。

(五)运用痕迹检验技术配合其它侦查手段破案

1.由痕迹指导DNA提取

在很多案件中,技术人员提取的指纹,由于客观原因残缺、纹线模糊等,技术员于是在显现的指纹的基础上擦拭DNA成功比中犯罪嫌疑人的例子并不少见。据了解现阶段大多数指纹的显现方法不会影响到DNA的提取。所以,如何利用好残缺痕迹也是技术员应该考虑的问题。

2.由痕迹轨迹配合技侦手段破案

2012年5月2日,我市两家五星级酒店办公室先后发生盗窃案,犯罪嫌疑人均采用戴手套、攀爬窗户的方式入室盗窃,手法一致;技术员通过鞋印串并案件认定系同一伙犯罪嫌疑人所为。由于两家酒店地理位置上相隔着一个居民区和一个小公园,技术员在两点间沿途搜寻痕迹,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大量攀爬、蹬踩痕迹,从而确定了准确的作案来去线路,正是这准确的作案路线为技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线索侦破了案件。

3.由痕迹与视频侦查配合破案

2014年4月,我市火车站地区的一家小旅馆内发生一起凶杀案,技术员在现场发现了一枚男性鞋印和一枚小孩的鞋印。判断犯罪嫌疑人可能有两个人且包括一名小孩,且男性身高在1.6左右;后来将以上情况反馈给图侦的同志,图侦人员利用这个线索在案发地外的十字路口的视频中,成功筛查出犯罪嫌疑人及他的儿子。

四、痕迹检验人员的个人素质的养成

痕迹检验技术不同于DNA、视频等技术的另一大特点是:DNA、视频技术更多地依靠的是机器的分析,而痕迹检验技术则更多地以人为主的分析,技术员是痕迹检验技术的主体,在现场发现提取痕迹、检验鉴定痕迹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一个现场由不同人勘查,发现的痕迹可能不同,工作时间长的技术员往往比新工作的技术员更善于发现提取、利用痕迹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技术员更应重视个人自身的业务学习和素质的养成。在平时生活、工作中,多观察,多学习,多总结,只有技术员整体的个人素质提高了,才能促进痕迹技术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 参 考 文 献 ]

[1]韩均良.痕迹检验[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06.

[2]赵铁锋.简议如何运用痕迹检验技术提高证据质量[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09).

猜你喜欢
痕迹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减负年”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基层减负并非无度
我成了痕迹专家
积淀岁月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