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016-12-30 02:03丁孟春姜会明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4期
关键词:加工业东北地区加工

丁孟春,姜会明

(1.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春 130033; 2.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

·区域农业·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丁孟春1,2,姜会明1※

(1.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春 130033; 2.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

饲料产业是联系着种植业、养殖业、畜产品加工业和消费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发展饲料产业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饲料加工业是饲料产业的主体, 20世纪70 年代中后期以来,东北地区的饲料加工业从无到有,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初步建成了完整的饲料生产、销售、研发体系,从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加工生产的综合情况和产能状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该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小规模分散经营、检测和监督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质量存在隐患等问题。因此,如何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对症下药是促进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对东北地区饲料产业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加强生产过程监管、加大政府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坚持技术创新、完善上下游饲料产业的经营合作关系以及加大兼并重组力度的对策建议。

东北地区 饲料产业 饲料加工业 产品结构 科技创新

0 引言

饲料产业是指以饲料生产企业为基础,将饲料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产业体系。上游产业主要是指种植业,下游产业主要是指养殖业、畜产品加工、仓储、零售业。具体的产业部门包括:饲料原料业、饲料加工业、饲料机械业、饲料添加剂制造业[1],其中饲料加工业是饲料产业的主体,也是该文的研究范围。

一般而言,现在的东北地区简称东北、东北地区或东北三省,狭义上指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广义上则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旧为东三省管辖的内蒙古东四盟市(呼伦贝尔、兴安盟、赤峰、通辽)。文章所研究的对象为狭义的东北地区,选择的对象为吉林、辽宁及黑龙江等3个省份。

1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1.1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企业的数量

从表1可以看出, 2004~2013年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企业数量总体比较多并且呈现上升趋势, 2004年有2120家企业, 2007年增加到2568家企业, 2008年企业数目有所减少,但之后3年又连续回升; 2012年之后企业数目有所下降,截止2013年企业数目为2432家。

表1 2004~2013年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企业数

年份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企业数212023592467256822172356247626462467243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年鉴》汇总得来

表2 2005~2013年东北地区各类饲料产量及营业收入

年份配合饲料(万t)浓缩饲料(万t)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万t)营业收入(亿元)2005737.8915686.459551.4237324.39602006920.9776729.694661.2423361.05192007752.6157750.443746.5815379.624720081041.3933791.352350.7762427.289720091201.9864836.122055.6325507.912520101319.6432830.285754.2285506.434120111468.4390835.011856.0170579.656520121524.6540843.853956.7432583.448320131445.6903834.685754.7957582.6349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年鉴》、《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畜牧网》计算所得

具体分析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企业数的变化, 2007年之前企业数目增加的比较快,该阶段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数量的扩张,单个企业的规模不大,并且企业分布较为分散;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养殖业进入低谷,竞争力不强的小企业纷纷倒闭,使企业的数量减少。2009年开始养殖业慢慢恢复,新企业进入,企业数量开始缓慢上升。2012年之后企业数目减少,单个企业规模加大,产业集中度增加,饲料加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2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的生产综合情况

饲料的主要品种有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2]近些年来,东北地区饲料各品种产量均快速增长,营业收入也快速提高。

从表2可以看出,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企业的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等各品种饲料的绝对量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06年各类饲料产量和销售收入较之前有大幅增长,受到供求矛盾的影响, 2007年配合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产量大幅下降,但从2008年开始逐步上升。3类饲料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在不同年份略有不同,变化不大。从营业收入的情况看, 3省的饲料加工企业的总营业收入逐年上升,环比增长10%以上。

1.3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的产能状况

一般来说,年产5万t以上的饲料企业为产能状况较好的企业,通过表3可以看出, 2004~2013年间年产5万t以上的企业数目逐年增加,这类企业的数目增长了3倍,而各类饲料生产企业的数量增长了不到1.2倍,很显然,前者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后者,说明有一些饲料生产企业已经逐渐成为了行业的龙头企业。但是,根据国际通行标准,每个中型的饲料加工企业平均生产能力就可以达到7.67万t/a。而东北地区大部分的中型饲料企业的产量约为4万t/a,实际产量还不到标准产能的2/3,这势必导致企业设备闲置,成本提高。

表3 2005~2013年产5万t以上企业数量及比重

年份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产5万t以上企业数目120129132135156174180306363369占企业总数的比例(%)5.095.465.355.257.047.397.2711.5614.7115.17 资料来源:《中国饲料工业年鉴》、《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

1.4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

技术研发能力一般由人才、技术和设备等要素组成,人才是动力和源泉,技术和设备是基础。根据《中国工业饲料年鉴》数据,截止2013年,东北地区饲料企业的技术人员为9338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数量分别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30%和5.87%。技术人员总数排名第1的华东地区博士占3.21%,硕士占15.69%; 在高技术设备方面,很多大型饲料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用于新产品的研发、测试和分析,如黑龙江新中旭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瑞士进口的FOSS定氮仪,同时投资3000万元用于自动化饲料生产设备的跟新换代,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

1.5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的销售模式

东北地区饲料企业的销售模式因企业规模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大型饲料企业在销售管理策略方面多以集团型为主。一般情况下,大型饲料集团或者设立专门的销售公司,或者通过子公司或分公司的销售部门,销售模式主要有3种,即经销模式、直销经销组合模式和营销伙伴模式。这是根据饲料企业和经销商的合作关系划分的。中小型饲料企业的销售主要面对地方性分散的区域市场,它们熟悉本地市场的需求特点,以直销为主,结合经销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发市场。

2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竞争力不强

无论从饲料技术、产业环境特征还是上下游农户关系上看,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的市场特征是小规模分散经营,直接表现为市场的分散性。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市场属于区域性市场,而区域性市场的最主要特征是市场的分散性。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市场环境下,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企业竞争性不强,大企业也很难存在持续的市场势力,不具有市场控制力量。这些饲料企业往往是价格的接受者,不存在寡占和合谋等市场行为[3]。无论是上游的种植户还是下游的养殖户,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作坊式的生产和经营规模小并且分散,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差别化程度低,不能形成规模经济。

2.2 产品结构不够合理

从东北地区的饲料加工企业整体来看,许多饲料加工企业的生产主要以生产混合饲料和单一饲料为主,浓缩饲料、配合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所占比例虽然在逐年提升,但由于小企业众多,集中度较差,技术条件和生产能力有限,与国内其他饲料产业发达的省份仍有很大差距[4]。另外,在饲料产品的生产结构中,猪料比例占到饲料比重的40%左右,而国内平均水平是30%。猪料是粮食消耗量较大的饲料品种,随着饲料产量的提高,玉米、豆粕等原料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虽然以黑龙江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连年增产,但玉米等粮食产品消费份额增加,原料的供给依然紧张。[5]

2.3 检测和监管体系不健全

目前,全国已经形成由2个国家级、8个部级、22个省级饲料监测中心和若干个地县级监测站组成的网络,但东北地区的省、地、县级三位一体的饲料质量和安全标准化体系没有真正形成,监测和检测手段标准也不完全统一,饲料监管仍然处于多头管理和政出多门的状态,农业部门、畜牧业部门、质监质检部门和饲料工业协会对饲料企业都有监管的权限,遇到具体的饲料安全等监管问题时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5]。这既有地方经济不发达的原因,也有政府部门在思想不够重视和资金投入不足的原因。大多数省份的饲料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落后,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有较大差距。一些地市的饲料行业和产品的监管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建立起经济、行政、法律和社会监督相统一的综合监管管理体系。

2.4 科技创新水平不高

东北地区饲料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总体上缺乏饲料技术人才和饲料科技创新人才。一方面,政府部门对饲料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不足。许多科研机构由于缺少基础硬件设施而无法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导致整体科研水平较低。根据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显示, 70%的年产1万t规模以上饲料企业没有专利技术,企业缺乏核心产品的自主产权[6]。另一方面,对相关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足。许多相关专业的科研人才在学有所成后都流向沿海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强的省份,造成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东北三省年产1万t规模以上的饲料企业中有90%以上的企业拥有本科学历人才,但拥有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的企业不足70%,饲料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科研力量不足,严重阻碍了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和启动强制退出机制

针对饲料行业准入门槛低的现状,政府应该着手制定和完善相关准入标准,强化农业主管部门和粮食主管部门对饲料加工企业资质的审批监管工作。提高行业准入的资本数额,规范提高饲料加工企业的机械设备、工艺工序和饲料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改变多头管理和政出多门的局面,整合农业部门、畜牧业部门、质监部门和饲料工业协会的职能,提高行业中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7]。

对于不符合准入标准的企业以及生产条件、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不能达到生产合格产品要求的企业,尤其是出现了产品安全问题的企业,要实行零容忍的态度,积极启动强制退出机制,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保证饲料加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3.2 加大政府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增加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饲料加工企业在土地审批、信贷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与扶持力度。对符合规划的饲料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用地,按照农业用地的标准进行审批和管理; 促进信贷资金向饲料加工企业倾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实现技术和设备升级; 针对符合行业准入门槛的饲料加工企业,各级财政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资金投入应该有针对性。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市场信息平台的建设、监测检验体系的完善和优质饲料基地的建设是政府资金投入的重点[8]。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应该从政策上鼓励大中型饲料企业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逐年增加研发资金额投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9]。

3.3 加强生产过程监管

在完善现有质量和安全标准化体系基础上,各级政府应该加强饲料企业的生产监管力度,整合多头管理的部门的职能,切实加强对饲料加工业的生产监管,提高行业中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应该根据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大小实行分级管理,小型的生产企业由县级监管部门监管,饲料经营企业由县级饲料监理中心监管。同时,对一些常见的畜禽传染病要加强防治,尤其是强化对规模养殖场的免疫监管。[10]

3.4 坚持技术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企业应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这条企业生存的主线。针对大中型饲料加工企业而言,需要建立或完善现有的饲料研发中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东北三省的高校众多,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及三省的农科院关于饲料的研究成果丰富,饲料加工企业应与科研单位,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建立新型的饲料产学研联合体,加快饲料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同时,饲料加工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认真执行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加强企业、高校和研究院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提高饲料产品的转化率和科技含量,逐渐拥有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3.5 完善上下游饲料产业的经营合作关系

饲料加工业联系上游种植业和下游养殖业,是具有较强产业关联性的行业。首先,要在符合国家粮食流通政策的前提下,饲料加工企业应该主动开展与上游种植业的经营合作关系。与种粮大户或大型生产性组织开展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企业能有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尤其是当粮食供应趋紧和粮价上涨时,企业可以规避一定的风险。其次,饲料加工企业要和下游养殖业开展合作,可以通过签订各种契约形式加强与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合作关系。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让利于下游企业,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实现与下游养殖行业的双赢。

加大兼并重组力度,饲料加工企业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形成规模经济,提高效益。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应该发挥行业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兼并与重组力度,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11]。另外,还可以通过发展诸如以饲料加工、屠宰和食品加工企业等为龙头企业的一体化经营,提高自身规模,壮大企业。

[1] 马南. 黑龙江省饲料产业竞争力研究.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9: 8~9

[2] 张锋. 中国饲料加工业产业组织研究.石河子:石河子大学, 2013: 6~7

[3] 薛凤蕊, 彭超.河北省饲料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2,(4): 24~25

[4] 梁海军. 中国饲料工业现状及市场影响因素思考.中国畜牧杂志, 2014, 50(14): 8~9

[5] 刘海燕. 黑龙江省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 34(6): 234~235

[6] 赵亮. 我国饲料产业研究.华中农业大学, 2006,58~59

[7] 张锋. 我国饲料加工业产业集中度低问题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饲料工业, 2013,(3): 61~64

[8] 孙东升. 中国饲料产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56~57

[9] 张利庠. 中国饲料经济与管理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76~77

[10]王晋臣. 中国畜产品区域规模化发展策略、问题与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 32(4): 11~12

[11]周海川. 中国饲料工业产业集中度分析.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3, 33(1): 39~40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EED PROCESSING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

Ding Mengchun1, 2,Jiang Huiming1※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33, China)

Feed industry is a comprehensive industry system, and is related to crop farming industry, aquaculture, livestock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and consumption. The development of feed industry has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Feed processing industry is the main body of feed industry. The feed processing industry of Northeast China started from the late 1970s, and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It has already built up a complete system consisting of feed production, sal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s also facing some issues, such as a small-sized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imperfect testing and supervision system, weak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oor product quality. Therefore, the ke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eed processing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 is to make deep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ing issues. This article in-depth analyzed the issu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eed processing industry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o improve industry access standards, increase production process supervision,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and capital investment, adhere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rove the operation and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feed industry, and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Northeast China; feed industry; feed processing industry; product struc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430

2015-04-20

丁孟春(1971—),女,吉林长春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通讯作者:姜会明(1963—),男,吉林长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Email: 1057766021@qq.com

*资助项目:吉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玉米产业科技创新机制与效率研究——以吉林省为例”(2012B297); 吉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吉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模式研究”(20160418021FG)

F326.3

A

1005-9121[2016]04-0179-05

猜你喜欢
加工业东北地区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与Arburg(阿博格)携手共进塑料加工业的数字化未来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工业4.0背景下的机械加工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