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以齐齐哈尔市为例

2016-12-30 02:03高文智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4期
关键词:观光旅游齐齐哈尔市旅游

高文智

(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 152061)

·休闲农业·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以齐齐哈尔市为例

高文智

(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 152061)

文章运用文献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发展模式的内涵。以齐齐哈尔市为例,按照地域分布、经营模式及开发功能等3种不同的分类方式深入探讨齐齐哈尔市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模式,揭示当地在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中存在宣传力度不到位、经营方式不创新、特色优势不突出、基础设施不完备及技术培训不及时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经过不断研究探讨,结合典型实证,提出了“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并建设性地提出加大宣传力度、突出特色优势、转变经营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技术培训及强化服务监督的对策建议。该文对齐齐哈尔市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对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具有理论指导与借鉴作用。

农业生态 观光旅游 齐齐哈尔 模式 对策建议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单一的旅游模式已无法吸引游客的眼球,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渐渐成为城镇居民追捧的潮流[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作为现代旅游的新形式,将农业生态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以生态农业为载体,观光旅游为功能,成为很多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新途径[2],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起源于20世纪初,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兴起的, 20世纪50年代,逐渐在亚洲很多发达地区,如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得到发展[3-4]。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蔚然成风,并在发展模式上日趋成熟[5-6]。

然而,随着我国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迅速发展,很多问题接踵而至,如宣传投入不足、产品缺乏特色[7]、盲目开发与旅游资源浪费、市场竞争混乱[8]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因此,如何研究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成为多层次、多元化、国际化的新型旅游形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文章以齐齐哈尔市为例,深入探讨了齐齐哈尔市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模式,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以期为当地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模式内涵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是将农业生态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以生态农业为载体,观光旅游为功能,利用田园风光、农艺展示、农事生产、产品供给等吸引游客进行休闲、体验、考察、品尝等系列活动的新型旅游模式。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集观光、娱乐、购物及教育等多项功能,不但可以带动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还能促进当地经济效益的增收,同时具备较高的社会与生态效益。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模式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根据以往经验对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发展中的一些相同特征、类似现象或共性问题等进行高度概括与总结的普遍规律,是一套融合生态、社会、经济的复合型系统。

2 齐齐哈尔市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模式分析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集合了自然风景、田园风光、农业文化、农耕农艺及农产品销售等多个因素,齐齐哈尔市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其内容丰富,发展模式复杂。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模式的研究,结合齐齐哈尔市实际情况,按照地域分布、经营模式及开发功能等3个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齐齐哈尔市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分为不同模式。

2.1 按照地域分布分类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按照地域分布主要分为依托自然型、依托城市型两大类(表1)。通常依托自然型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模式规模较大,项目齐全,农产品种类繁多,经济效益较好,市场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但是,作为依托自然型模式的补充,依托城市型模式虽然建设规模小,项目相对单一,但是游玩周期较短,可以为游客提供随时出行的便利,也是必不可少的旅游模式。

表1 不同地域分布条件下齐齐哈尔市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模式

主要模式类型地域分布条件建设规模及大体情况典型例证依托自然型以多个大中城市城镇居民为目标市场,通常距大中城市20km以外,但交通便利自然风光秀丽,地貌地形齐全,依托独立的农业自然景观,一般建设规模较大,6km2左右铁锋区扎龙自然保护区,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湖泽密布,苇草丛生,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中国有9种,扎龙有6种;全世界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依托城市型以一个大中城市城镇居民为目标市场,距大中城市10km以内借助一定的农业基础,通过人工构造农业景观,一般建设规模较小,2km2左右铁农园艺园度假村,位于齐齐哈尔市北郊9km2,占地面积70hm2,是全国首批旅游示范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级旅游景区

2.2 按照经营模式分类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按照经营模式不同主要分为农村经济型、园区经济型两大类(表2)。通常农村经济型模式以体验农事劳作、休闲度假为主,而园区经济型以观光、教育、习作为主。

表2 不同经营模式条件下齐齐哈尔市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模式

主要模式类型主要经营方式建设规模及大体情况典型例证农村经济型以农户个人经营为主建设规模较小,观光旅游项目类型更新快,种类较多金水湾度假村,位于齐齐哈尔市富裕县111国道园区经济型以政府补贴为主建设规模较大,观光旅游类型固定,相对单一县(市)科技园区

2.3 按照开发功能分类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按照不同开发功能,主要分为观光浏览模式、休闲度假模式、民俗风情模式、科普教育模式及农业经贸模式五大类。

2.3.1 观光游览模式

观光游览模式主要通过自然景观、田园风光等吸引游客进行观光游览,主要观赏内容包括绿色植物、江河湖泊等自然景观,还包括养殖的各种畜禽、人工栽植的农作物等富有田园特色的生态美景,此外,为游客提供游船、观光车、脚踏车等游乐设施。这种模式可以作为短期游玩的最佳选择,同时所需费用较低。例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甘南县兴十四村,建有万米智能温室,多功能大棚与采摘园,是游客与参观者观光休闲的最佳去处。

2.3.2 休闲度假模式

休闲度假模式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季节性特征开展农耕农艺、采摘、骑马、垂钓、漂流、温泉、住宿及野餐等休闲娱乐活动。这种模式注重游客的参与性,通过艰辛的农事劳作使游客充分感受到田园乐趣,获得成就感,如泰来县龙诚山庄、昂昂溪区榆树崴子风景游览区及铁锋区卢屯七里香采摘园等。

2.3.3 民俗风情模式

民俗风情模式是利用独特的民俗风情与地域文化等资源开发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特有模式,为当地旅游业增添了活力。这种模式充分利用各民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庆活动,如“敖包会”、“柳蒿芽节”等,促进当地文化传播与旅游业发展。此外,各民族独特精美的服饰、颇具特色的美食及各自特异的生活习惯更是吸引了很多游客纷纷前往,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及龙沙区朝鲜屯等民俗风情旅游胜地,不但可以使游客体验风俗习惯、品尝特色美食,还可以领略民俗风情、感受不同的文化气息。

2.3.4 科普教育模式

科普教育模式以植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是兼顾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及科普教育的新型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游客通过观光旅游获得农业生态知识,初步掌握农耕农艺技能,进而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如北大荒鹤城鲜花港、泰来县辽金遗址塔子城农业旅游区[10]、龙沙动植物园、昂昂溪水利培训实践基地等均属这种模式。

2.3.5 农业经贸模式

农业经贸模式是在充分挖掘农产品研发、农耕农艺改进等技术的基础上,依托大型生产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或农产品交易市场而形成的旅游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品牌宣传、市场引导、游客带动消费等途径,如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博览会、讷河马铃薯产业基地、依安白鹅养殖基地、克东腐乳生产加工车间、拜泉黄牛养殖基地、梅里斯区紫花油豆角生产基地及富拉尔基区和美泰富水稻加工厂等均享誉全国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中绿色(有机)食品博览会是齐齐哈尔特有的农业博览会,于每年的9月末开始,内容涉及洽谈、农产品及农机具展出销售等。

3 齐齐哈尔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齐齐哈尔市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分为不同模式,但是仍存在诸多共性问题。

3.1 宣传力度不到位

齐齐哈尔市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尚处在发展阶段,政府或旅游业经营者的宣传意识与品牌意识淡薄,宣传形式单一,大多仍停留在“口口相传”的传统观念,不能主动宣传而是等待游客上门。据调查,齐齐哈尔市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消费主体仍然以当地居民为主,来访游客大多是通过亲友介绍,而通过媒体等宣传资料了解当地旅游的游客不足10%。

3.2 经营方式不创新

由于齐齐哈尔市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经营模式主要以个体农户自营为主,因此,经营模式陈旧,无法匹配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农业资源与市场营销策略,存在资金不足、管理机制不科学、接待水平有限等诸多问题,导致旅游区规模无法扩大,经营管理混乱,游客满意度较低的不良局面,直接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3 特色优势不突出

由于部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缺乏本土特色与文化内涵,旅游产品千篇一律,在设计与开发上缺乏文化定位与深度加工,开发类型较少,形式单一、缺乏创意,无法体现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与娱乐性,如很多游客参与“农家乐”、“观光园”等旅游产品时,除了打牌、喝茶以外,没有其它娱乐项目,导致很多游客游玩过程中乏味、枯燥,故地重游几率低。

3.4 基础设施不完备

虽然齐齐哈尔市近几年加大了对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但是仍然很难适应日益增加的游客需求。部分旅游区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系统,缺少医疗设施、消防设施等必要措施,游客安全无法保障,甚至有些旅游区存在交通不发达、通信不便利,供水、卫生条件较差等问题,导致客源稀少、无人问津。

3.5 技术培训不及时

由于齐齐哈尔市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3,因此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经验直接决定了农业资源的品质,进而影响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农业旅游从业人员虽然长期从事农耕,但是没有进行知识的更新,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栽培模式上,不能合理利用自然风景与田园风光,同时由于普遍文化水平偏低,缺乏旅游管理知识与经验,接待服务水平偏低。

4 推进齐齐哈尔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齐齐哈尔市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条件,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发展模式初具规模,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发展空间,奠定下一步发展基础,结合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原则与齐齐哈尔实际情况,确立了“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介宣传“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主题,宣传当地旅游特色,根据农产品的季节特性,定期推出特色优惠活动; 积极邀请摄影爱好者、作家等参与当地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争取成为摄影基地、电影拍摄基地,结合当地文化更好地对外宣传; 积极与旅行社开展互利合作,扩大客源、增加效益,提升当地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4.2 突出特色优势

挖掘文化内涵,科学规划布局,整合有利资源,充分利用齐齐哈尔当地的民风民俗,避免重复布点、盲目模仿照搬,既要突出特色又要营造优美的田园风光,力争建立齐齐哈尔市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特色品牌,使当地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立于不败之地。

4.3 转变经营模式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转变经营模式,如尝试采用集体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将资源整合,扩大发展规模; 或是采用“公司+村委会+农户”的模式进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开发[7],由公司投资、项目运营及培训,村委会负责协调,农户在指导下进行经营活动,合理分配效益,彻底解决资金短缺、接待水平有限等问题,使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规模化、品牌化。

4.4 完善基础设施

增设医疗点并配备好消防栓等安全设施,确保游客安全游玩。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适当开发游船、观光车及脚踏车等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工具。旅游区内应解决好供水、供电、通讯等问题,加强厨房、餐桌、宾馆等的卫生条件,建立正规的停车场,多设立照明设施、垃圾箱,努力为游客提供舒适、卫生的游玩空间。

4.5 加强技术培训

定期开展培训进行知识更新,并邀请有关专家对农业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田间指导,尽量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提高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提高接待服务水平,确保当地旅游与人才协调发展。

4.6 强化服务监督

相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形势下对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服务的新方式、新机制,切实落实好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相关的政策方针。同时,相关部门还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旅游业市场进行监督、监管,确保市场规范、顺畅运行,以保障游客切身安全与利益。

[1] 段文霞, 卢静惠,肖猛.四川生态旅游农业模式及其可持续发展之浅见.四川环境, 2010,(4): 59~63

[2] 伍百军. 欠发达地区社区参与生态农业旅游模式研究——以广东龙湾镇南充村为例.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3,(6): 59~61

[3] 吴国庆. 基于CSA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模式研究.北京农业, 2014,(4): 12~17

[4] 崔娜娜, 周申立.观光生态农业在生态农业旅游中的应用研究——以北京留民营的发展为例.四川地质学报, 2005,(4): 246~249

[5] 陶暹光, 刘渊,涂沁.九江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模式与发展研究.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8): 362~365

[6] 刘军. 关于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5): 62~65

[7] 史辉南, 陈海鹰.海口市龙鳞村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探析.中国商贸, 2011,(2): 167~169

[8] 李敏.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5): 13~16

[9] 张海鹰. 齐齐哈尔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对策分析.高师理科学刊, 2010,(3): 78~81

[10]王旭. 黑龙江省观光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5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AGRICULTURE ECOLOGICAL TOURISM——TAKING QIQIHAER AS AN EXAMPLE

Gao Wenzhi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were used to state the connot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ystematically. Taking Qiqihar city as an example, three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modes, i.e.,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business model and development function, were adopted to study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some problems were revealed including that the publicity was not enough, the mode of operation was not innovative, the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 was not prominent, infrastructure was inadequate and technical training was not in time. Finally, 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following the target "green agriculture, ecological tourism",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changing the mode of operation,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echnical training and the supervision service. The results will be benefit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Qiqihar City, and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in the whole province.

agricultural ecology; tourism; qiqihaer province; mode; suggestion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436

2016-05-04

高文智(1979—),男,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方向:旅游产业发展及规划与开发。Email:gwz102424@163.com

*资助项目: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旅游企业伦理体系构建研究”(12524142)

F323.4; F59; S181

A

1005-9121[2016]04-0214-05

猜你喜欢
观光旅游齐齐哈尔市旅游
齐齐哈尔市冰上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对策
齐齐哈尔市冰球赛事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
齐齐哈尔市慢行交通系统调查与思考
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策略与模式
旅游
物理电功率专题练习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3 STEP BY STEP随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