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跻身长三角“副中心”创新发展路径

2016-12-31 04:30李文俊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0期
关键词:合肥长三角服务业

李文俊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1 背景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随着国务院作出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部署,首次在国家层面上将合肥战略地位提到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现在再加上合肥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这对于合肥今后的经济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合肥能够成功的跻身长三角副中心,不仅仅是因为其区位优势,更是国家对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这一战略的认可。合肥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发展经济,大力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怀着巨大的勇气和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这次挑战。

合肥跻身长三角副中心后,会对长三角的产业分布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如果政府没有一个很好的统筹规划,盲目的引进资金和承接各种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这对合肥的长远经济发展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所以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寻合肥成为长三角副中心后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

2 合肥经济发展现状

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具有发展经济的各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合肥经济发展起步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副中心城市不论是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还是高科技领域,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合肥成为长三角副中心,迎头赶上其它副中心城市任重而道远,经济发展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先进制造业力量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家用电器制造业是合肥制造业中目前发展最好,虽然增加了不少就业岗位,在合肥经济发展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主要以高污染、高耗能为代价,生产附加值小,附加值高的核心配套设施还是依靠进口,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成本,制约了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合肥现代服务业增长缓慢,内部发展结构非常不合理,各个区之间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相差很大,与其他两个副中心城市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

2.2 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较弱

合肥身处中部地区,不具备沿江城市发展经济的优势,随意合肥在成为副中心以前经济发展状况并不是很理想,在吸引人才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并且各中人才也在大量流失,同时政府在教育、鼓励企业改革创新等方面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惠民政策,导致合肥在人才培养、智能制造业和服务业项目引进和培育相对落后,各行业的发展速度缓慢,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和竞争力比较弱。合肥主要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政府税收优惠等优势引进高污染、高耗能、被发达城市淘汰的制造业,这种以环境污染和能源为代价的发展并不是长远之计。在加强培育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新兴产业、提高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方面合肥还有待加强。

2.3 自主创新能力不高

一方面由于资金的缺乏以及保守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企业与合肥众多高校、科研所之间的产学合作的范围非常小,研究成果具有不确定性以及高风险性是高层次共建研发机构、共建工贸一体化经济实体缺乏的主要原因。合肥虽然拥有中科大这样一流的学府,也有过几例产学合作成功的范例,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产学研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技术产业化合作的重心没有落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成果、设备等资源优势难以有效地向产业集成。

3 合肥创新发展新路径

合肥跻身长三角“副中心”后,在积极承接核心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以及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还要发展原本具有优势的主导产业,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进行产业转移。面对与其它副中心之间的巨大差距,必须拥有巨大的勇气和坚定不移的决心,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一创新的模式迎接挑战,奋起直追。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路径进行创新,以期合肥经济发展能够更上一层楼。

3.1 打造现代先进制造业体系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密集型、高污染、高耗能的制造业,在这个人民环保生态意识越来越强的合肥,这种类型的制造业日益衰退,已经不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求,淘汰是必然的。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特别是对特殊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生产改革。最后,政府不仅应该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所的产学合作,还应该以中间人的身份提供担保,出台各种优惠税收政策,尽可能降低产学合作的风险,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打造一条集研发到核心配件制造、整机组装、物流和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形成节约能源、低排污、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等现代制造业体系,这也是未来产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

3.2 完善现代服务业的建设

在发达城市,基本上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他们的主要利润来源于服务环节。现在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不仅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先进的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需求支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更好服务,从而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但由于合肥没有像长三角其他副中心城市一样,拥有沿江的地理优势,从而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落后,使得合肥不论是在金融、旅游、物流,还是在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现代服务业上的发展都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这些新兴现代服务业将是合肥未来经济增长的巨大助力。因此,完善现代服务业的建设,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3 实施优先发展交通战略

良好的交通环境是合肥发展经济,吸引高科技制造业企业、引进先进的服务业企业和区位优势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只有拥有良好的交通环境,才能在最大程度的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利润,具备吸引外地厂商在合肥投资建厂的成本优势。所以政府要实施优先发展交通战略,在合肥近年来虽然经济发展迅速,由海、陆、空三方面等构成的交通体系已具有一定的规模的基础上。建设直达京津冀、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重要城市群的快速交通网络,充分重视各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和多式联运,形成水陆空有序衔接、联动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立体交通体系。一旦这一战略实施成功,合肥在全国的交通枢纽的重要性以及地位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合肥与长三角地区各大城市间的联系沟通将会变得更为频繁与快捷。

3.4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首先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合芜蚌试验区为契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其次,要加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资,特别是在管理以及科研方面的人才,同时要能够提供足够留住人才的环境条件,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都会流出去,争取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城市;最后,要积极发展与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和奖励自主创新研发,提供国际一流的科研基础设施,从源头上提升合肥的创新能力。同时合肥要立足本身产业特点和企业需求,促进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的发展与形成。并且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完善产学合作利益机制,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部门的形成一系列的合作。强化产业集群、科技园区等创新载体建设,鼓励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只有坚持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后来者居上。

[1] 吴明华.长三角副中心产业如何支撑[J].决策,2015,(04):24-26.

[2] 顾晨婴.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合宁杭比较视角[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34-39.

[3] 汪晓梦.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4):87-91.

[4] 葛宗保.合肥区域城市建设与经济增长[J].商,2015,(52):207-208.

猜你喜欢
合肥长三角服务业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生态合肥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