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性需要”缺失与思想政治教育“被动化”关系研究

2017-01-03 17:28王姝陈智慧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王姝 陈智慧

[摘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首要任务。目前,“90后”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殊的成长背景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性格特征,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收效甚微,甚至不被“90后”引起重视。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认识到这一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长性需要缺失现象,只有将激发这一群体的生长性需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被动化”困境才能得以改善。

[关键词]生长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被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02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1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首要任务,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教育的根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高校育人环境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不断改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当代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却逐渐被物质化,换句话说,就是“90后”的大学生群体沉迷于各种物质满足,缺乏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内心没有对生长性的需求和追求,这一现象导致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陷入“被动化”困境。

一、生长性需要的理论溯源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由现代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4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首先提出。该理论将人的需要视为层层递进的关系,呈金字塔状排列,由塔底至塔尖,将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当中又分别包含着许多更具体的需要。如生理需要指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及焦虑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是在前两个需要基础之上而产生的,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追求爱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希望自身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并且能够得到他人认可与高度评价,自尊与他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视为个人成长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指人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潜能,并通过潜能的发挥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信念的需要。

从这个理论可以看出,人对需要的渴望,是主体成长、发展的重要内驱力,是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活动、开展工作的源泉和出发点。只有当人的内在需要被激发或有内在需求时,才会自觉主动的通过行动让需要得以满足时,这种情况下,人才会有思想追求,人的精神生活也才会变得更加富足。

(二)生长性需要的理解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直接与个体生存相关的需要,被认为是较低层次的需要,也叫做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在缺失性需要满足之后出现的需要,被称为高层次需要,又叫做生长性需要,即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见,生长性需要其实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一个人只有激发了对这种高层次的需要追求,才会渴望获得精神财富,才会产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二、“90后”大学生生长性需要缺失的现状

(一)成长背景的特殊性导致大学生生长性需要缺失

当代高校大学生以进入"90后”时代,成长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从小生活无忧;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也成为“90后”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喜欢新鲜事物,思想开放,但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却不高;又者,受计划生育的影响,90后多为独生子女,受父母长辈的溺爱,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显得自我、过分追求个性;“90后”没有经历过历史、政治和经济的动荡,而相对于成长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家长来说,他们希望给自己的孩子一个高质量的生活,很多情况下父母成为了孩子的“钱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趋向于对物质条件的判断。另一方面,“90后”从接受小学教育开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直处于副课的状态,不被重视,再加上他们经历了多次教育改革,体验了“减负”和“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却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心理上的焦虑与不安,使得他们对父母产生了更多的依赖,拒绝成长,失去目标。

从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视角来看,“90后”独特的成长环境,必然导致两种问题的产生:第一,从出生起,缺失性需要就能够被家庭很好地满足,不用付出任何努力,他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就得以满足,从小无忧的生活,使得他们过分安逸,甚至过分沉迷于物质世界,过分享受没有追求的生活,他们更愿意把自己未来的发展教育交由父母决定,这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逐渐迷失,失去理想信念;另一种则是由于经济或学习造成的巨大压力,使他们较为低等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即使走在追求生长性需要的路上,也会因为遇到种种困难而退缩、害怕,最终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成长背景给“90后”带来的生长性需要缺失的现状。

(二)生长性需要缺失给“90后”带来的性格特点

首先是责任感的缺失。爱默生曾经说过:“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可见,责任在整个道德体系的核心,是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应当承担的义务,也包括承受因个人不道德行为产生的后果。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在自觉地承担和完成对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分内之事后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责任感激发他们树立这一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依赖于社会的细胞——每个社会成员将责任感作为自己的道德基础。当代“90后”大学生要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树立远大理想信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但是,由于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对生长性需要的缺失,使得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现了缺失责任感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责任感匮乏,父母儿时艰苦的成长环境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90后”成为家庭独一无二的宠儿,他们无条件的溺爱,无条件的满足,使得部分大学生只知道享受权利,忘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甚至不明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无论做什么,他们只想到自己应享受权利,而没有应履行义务的意识,更不要提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意识;二是社会责任感匮乏,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部分大学生只在乎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没有主人翁意识;三是群体责任感缺乏,“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在他们身上更为明显,缺乏群体生活经验使得他们做人做事显现出强烈以自我为主的行为模式,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四是缺乏自我责任感,即没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常常会沉迷于网络,厌学、逃学,无志向可言。

二是生活激情的缺乏。大学生正处于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段,大学生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大学生求学进取的前提条件。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到他内在需要而激发的,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觉得饿的时候,对食物有需求的时候,我自然会去获得食物以满足内在的需求。我们前面讨论了在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生长性需要缺失的现象,也就是他们对爱与归属,对尊重,对自我实现中的某些方面,甚至是三者都没有需求。因此他们的生活状态是十分消极低迷的,主要的表现有:性格孤僻,孤独感强,人际交往能力差,喜欢独来独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生活、学习有种种抱怨,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抱怨社会、抱怨学校、抱怨父母;遇到挫折爱找借口或刻意回避,不愿直面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缺乏面对失败的勇气和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的能力;生活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对未来没有规划,迷茫度日。

三是精神追求迷失。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依赖于人们精神追求的动力,“90后”大学生必须从前辈手中接过建设祖国的重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登上历史舞台,只有内心有实现这种高层次需要的愿望,才能激发这他们要努力成为具有高素质能力的践行者和示范者。但是近年来,在这个群体出现了许多令人反思的现象,如某大学女生的“露腿毕业照”、“媚富”事件等。这些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生长性需要的缺失是相当严重的,而直接后果就是彻底在精神追求的道路上迷失,自我价值与金钱划上了等号。唐骏说,当代大学生最缺的是,他们没有人生的梦想和追求。大学生的精神源于内心对生长性需要的需求,生长性需要的需求激发大学生这一主体对意志力、目标、个人魅力、职业精神四种精神追求的主观能动性,相反,缺乏对生长性需要的需求,主体对精神追求都显得毫不在乎。

三、大学生生长性需要缺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生长性需要缺失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被动化”的困境

大学生生长性需要缺失导致第一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第一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理论知识的主阵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阵地。然而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受成长环境、社会思潮等影响,虽然年龄已经成年,但个人追求仍停留在物质追求层面,即对生理安全的低层次追求,只要这些需求得以满足就皆大欢喜,而在金钱之上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如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未被激发,或只有极小部分被激发,灵魂中缺乏信仰,导致进入大学没有目标,对于未来没有计划、没有理想,更不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联系,而仅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课堂上不论是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还是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重要,不符合个人追求的,宁愿睡觉、埋头玩手机也懒得听一听这些指引祖国前进、发展的理论。教学主体的毫无兴趣必然导致教师的无心施教,因此,第一课堂教学的死气沉沉已成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动化”的最大困境。

大学生生长性需要缺失导致第二课堂教育流于形式。第二课堂是学生在课余生活时接受教育的地方,当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时,第二课堂必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阵地,近年来,高校花了大量时间创新第二课堂教育方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希望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但是,当“90后”大学生无法主动从对缺失性需要的满足上升到对生长性需要的渴望时,面对校园文化活动、面对实践活动,除非有强制性要求,他们更多的选择是不参加,宁愿在宿舍睡一整天,玩一天游戏,看一天韩剧,也不愿意走出宿舍。这样的现状使得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非常无奈,因为大学生自身需求未被激发,所以只能被动的参与一些活动,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重形式,轻成效”的现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动化”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二)运用大学生对生长性需要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向主动

如前文所述,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通过有效的途径激发大学生对生长性需要的追求。生长性需要是高层次需要,包括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关系的需要,宿舍、班级、各类学生组织都是大学生拓展社会关系的场所,而这些场所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阵地,追求实现爱与归属的需要的主体,必然会主动参与这些场所的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这层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他人尊重和集体尊重,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学会尊重他人,主动承担集体责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主体主动意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在生活中拼搏、努力时才能得以实现。

大学生对生长性需要的追求有利于重塑其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进而发挥其自觉自主接受教育的能动性。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的活动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必须成为互动关系而不是被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满足大学生各个层面的需要,可以有效把握思想政治受主体的内心思想和意识方向,只有将人的行为和心理看做一个统一有序的过程,才能了解教育主体的需要及其特点,通过这种思路值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发挥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深入思考,探索拓展激发大学生追求生长性需要的途径,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动转向主动的关键,要求教育者必须认识到生长性需要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关系,即大学生对爱与归属的需要是对社会关系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自我认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对自我提升的需要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有了改进的方向。以尊重教育主体为前提,以重视和满足大学生对人际交往、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等合理需要为起点,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文化熏陶,通过适当地运用目标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信任激励等措施开展引导教育,引起教育主体共鸣,激发教育主体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动化”局面。

四、结语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为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动化现状,关键在于了解激发大学生生长性需要的源点,通过合适的手段激发大学生对生长性需要的需求,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才能提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厘清生长性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才能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被动转为主动。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