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刍议

2017-01-03 17:31冯殿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大学生

冯殿华

[摘要]生活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对此应当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文章从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找出病灶所在,并从教育理念、教育者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破局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03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1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为了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能够很好地独立生活。无论是对于教育者,还是对于大学生来说,都需要根据现实生活状况找准自身角色定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能够在大学生日后的生活中得以延伸和渗透,使之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概念解析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在于要把对真善美的追求传递给大学生,更在于要引导大学生正视实际生活中“恶”的问题,培养他们在面对实际生活问题和困难时的勇气,给予他们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和困难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们养成自我思维的能力,期待他们能够通过不断提高自我修炼而较好地独立改造客观世界。

(一)以大学生为主体

大学生在其自我意识、内在价值尺度、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独到之处,教育者要深刻把握这种特殊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就是一种社会实践,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成为这种社会实践所期望他们成为的实践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来也是一种教育者大学生化、大学生教育者化的双向互动过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双方都要深刻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特别是对教育者来说,要依据大学生现实认知和理解能力,运用大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平等柔和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之能够内化为理论自觉,外化为行动自觉。

(二)以生活为中心

以生活为中心,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走下神坛”,使之具象化,做到能够将一个一个的教育目标具体为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又能够做到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大学生实际生活之所难和实际生活之所惑,使之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要将大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和情感发展得以全面、直接地参与其自我的成长之中,把课堂学习成果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延伸和渗透。

(三)以教育为导向

大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有着根本区别,生活化更多的是指向一种逻辑上的转变,意在把大学生从学科将生活“殖民化”的漩涡中解放出来。如果将现实生活与教育混为一谈,亦或将二者看成非我即他的对立关系,看不到生活与教育之间的不同逻辑,妄图使二者成为“互为替代品”,就会犯矫枉过正的错误,就会妨碍理论和生活情境各自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寻找实际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之间的平衡点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主体性忽视化

很大程度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还是以教育者高于大学生的不平等地位为基础,把大学生看做是一块“白板”,仿佛教育者怎么说,大学生就会怎么做,忽视大学生的反馈和感受。教育者习惯于按照自己的理解,撇开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反馈,高高在上地把思想政治理论“毕其功于一役”式地灌输给大学生,缺乏对大学生现实思想状况、人格完善、情感发展、经验积累等方面的关心,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冰冷的文字和信息传播的过程,人文关怀、生活情趣逐渐消失,越来越远离大学生现实生活,日益封闭成一个自说白话的领域。

(二)知识化倾向严重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度倚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简单化为课堂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简单化为理论知识的掌握。本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各个专题、各个理论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经验的总结,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也理应允许大学生把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感悟带进来,达到生活与教育之间的融会贯通。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教育者简单化地把原本充满生活情趣的教育内容限定在教材中冷冰冰的文字上面,考核分数成为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标尺。教育者高高在上、自说自话,大学学生为应付考试考试大都死记硬背、考前突击、生搬硬套。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行为体现,都依据严格的制度、体系、规律来进行,大学生被囚禁在知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牢笼之中。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化强硬化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简单而强硬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亦或歇斯底里式地喊叫,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政治性和方向性,强调个人发展的“又红又专”和大公无私;亦或戏说曲解式地得过且过,不顾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大学生具体的情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把大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全部拒之于门外。最终考核也往往以一张考卷了事,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标尺,人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目标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划分开来。特别是由于缺乏柔化性弹性化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人成长成才也就只能采取简单化处理方式。大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本来与国家、社会、家庭、同龄群体等有着种种联系,教育者则不善于发现这种联系性,不善于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理论化的阐释与解决,人为地破坏了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共生关系。

三、破局路径探索

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忽视化、方法选择上的强制性灌输化、内容安排上的知识化以及方法应用上简单化所带来的弊端,关键在于从理念和方法上找到突破口,打破大学生现实生活与思想政治教之间的“二元结构”。

(一)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缺少大学生主体性的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得曲高和寡。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应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特别是当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发展和广泛应用,大学生常常先于教育者掌握信息并进行预先评判,教育者原本凭借信息不对称而获得的优势地位也在逐渐丧失。原本倚仗的灌输方法也逐渐体现为一种教育过程的本质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从研究大学生出发,准确掌握他们的现实生活状况、心理情感发展状况;教育者要改变自说白话、强加于人的教育方法,要在理论与实际生活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及时回应受大学生利益诉求,寻找其生活体验与教育内容和目标的契合点,科学地设计计划、合理地安排内容。时刻以大学生为主体,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听到父母和朋友式的声音,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性意识,发挥出主体性作用。

(二)培养“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要培养教育者树立“有温度”的理念:具有“有温度”的话语,具有“有温度”的评价,具有“有温度”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能够“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教育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是传播核心价值、引导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要从重塑民族精神、再造民族理性的高度上来,树立自身的专业自信;要改变以分数来评判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考核评价方式,扩大个人日常行为表现和社会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要改变歇斯底里、傲慢自大式的教育方法,真正走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做学生的精神支柱。做到真正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了解学生的现实期待。教育者的责任不仅在于“言传”,更在于“身教”,教育要提高自身魅力,在自身真信、真教、真做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回应受教育者现实生活期待,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走心”的过程,成为一个能够鼓舞人、激励人的过程。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卓有成效性

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能够在大学生现实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能够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期待,能够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追求。当下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探索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提供了契机,教育者应当对此具有足够的敏感性。要充分发挥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快、受众面广的特性,春风化雨式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按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接受能力和情感倾向等有层次有针对地进行推进。开展线上与线下合动的“双线”教育方法,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新型沟通方式,扩大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集,进而画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最大同心圆。此外,要大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校友资源、校园文化资源、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达到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合动的效果。

(责任编辑:章樊)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大学生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大学生之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