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实施与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研究

2017-01-03 17:46宋道军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3期
关键词:转型

宋道军

[摘要]宪法的实施,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治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宪法都将在社会治理中得到运用。因此,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宪法实施与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问题展开了研究,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宪法实施;中国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08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3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宪法为中国社会治理打下了正当性基础,并且使国家的价值观得到了明确,继而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得到了推动。而在宪法实施的过程中,则应该重视宪法的运行机制,以便使其为促进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提供助力。因此,有必要对宪法实施与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展开分析,从而更好地使国家社会的发展得到推动。

一、宪法实施与中国社会治理的关系

在30多年的时间里,宪法实施为中国社会治理做出了诸多贡献。从社会治理的基础来看,社会共识的形成是社会治理的内在因素,而其与宪法治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宪法实施,人类才能赋予国家人性和理性,从而在防止公权力执掌者肆意妄为的同时,使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维护。同时,宪法实施才使得政治权威得以形成,并且能够使政治权威遵循理性原则,继而使国家权利的社会性和人民性得到体现。就目前来看,宪法是人类社会备受关注的治理模式,通过步入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轨道,才能够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在宪法治理中,人类追求的理想才能够得到展开。而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也能够为宪法实施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因此,伴随着宪法治理模式的转变,中国社会治理模式也将随之转变。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宪法也将得到调整和发展。

二、宪法实施对中国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作用

(一)促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宪法的实施,可以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提供指导思想理论。在宪法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宪法实践和宪法解释是基本依据的原则。具体来讲,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的要求进行宪法的修改。而宪法体系的不断丰富,则能够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提供指导,从而使执政党和宪法相统一。早在1993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基本路线的指导思想就在宪法中得以确立。而这一宪法内容的修改,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得到了突显,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针得以明确表明。所以,宪法的完善和实施,能够为社会治理提供有效依据。而宪法的丰富也与社会发展呈正比关系,能够为社会体制改革提供桥梁。

(二)明确国家治理的价值观

在宪法内容中,将明确要求人民群众进行宪法机制的严格遵守。因为,只有确保宪法能够实施,才能够使国家相关制度得到尊重,继而为社会生活提供安稳保障。所以,宪法实施一直要求对人民群众的主权进行尊重,以展现社会治理的人文精神。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宪法“以人为本”内容的实施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辅助,从而确保宪法和社会治理能够深入到群众生活的各个领域。2004年,宪法中正式加入了“人权”这一概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治理情况。而想要进行人权的保护,就需要进行宪法的进一步完善,并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宪法的实施,以便使其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宪法实施使国家的价值观得到了明确,能够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

(三)加快社会治理模式转变

2004年,“依宪治国”的共产党执政思想得以正式提出,从而反映出中国社会治理已经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在社会治理方面,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执政活动中进行法制理念的引入,并且对宪法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社会开始从政策和法律为主导的社会治理开始转变成以法治为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从而使以宪法为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得以出现。所以,宪法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并且使党执政的正当性基础得到了增进,继而为公民权利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三、宪法实施与中国社会治理模式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宪法无法得到尊重

想要以法进行社会治理,还需要宪法得到尊重。因为,只有尊重规则,才能拥有法治。但就目前来看,国人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时常会不自觉地进行规则的回避,并且倾向于利用“潜规则”进行问题的解决。而不按照宪法规定进行事情的处理,将导致宪法规定遭到忽略,并且使社会治理丧失利用宪法途径的自觉性。分析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可以发现,这是由于宪法共识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公然进行宪法条文的违背,还有一些人对宪法展开了经常性批评。此外,也有一些人不认真进行宪法文本的看待,并且刻意疏远宪法文本,却在表面上给予宪法尊重。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导致宪法文本无法为社会矛盾的化解提供社会共识,并且无法使社会治理对公权力形成约束,继而无法为公民基本权利提供保障。

(二)宪法运用意识较差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本身就缺乏宪法运用意识。而想要在国家权利执掌者和民众之间形成牢固的宪法理念,还要以制度为支撑进行宪法实施,并且确保宪法意识能够深入权利执掌者的内心。所以,即便宪法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其如果缺乏理念的支撑,就无法确保宪法的实施。在最初提出“依法治国”理念的阶段,宪法实施背后的逻辑仍然是利用法律进行事务的治理和人民的管理。而一些地方政府并不通过民意代表机关就进行行政程序规则的制定,从而导致地方的治理对民意机关的监督进行了规避。所以,只要宪法没能被宪法运用者真正理解,并且宪法运用者也没能形成宪法运用意识,就无法确保宪法的有效实施,继而无法为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提供支持。

(三)宪法实际功能匮乏

从宪法实施实际情况上来看,宪法实施与人民群众要求的差距较大。同时,宪法实施与宪法规定也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宪法没能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调整功能。从整体上来看,宪法治理模式尚未形成,公民无法利用自由渠道实现需求表达,一些国家官员则对民众的正当权利进行了打压,以至于目前的宪法实施仍然无法对公民权利进行有效保护。从功能上来看,宪法实施只能从表面对公权力的运行进行规范和控制。而随着社会治理背景的日渐复杂,各种国家权利的运行问题也不断浮现,甚至很多问题直接涉及宪法实施问题,从而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

四、宪法实施与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建议

(一)建立宪法的规范属性与功能属性共识

想要通过宪法实施完善社会治理,还要建立对宪法规范属性和功能属性的社会共识。因为,只有使人们重视宪法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够使宪法实施工作得到贯彻,并且使宪法的各项基本制度和体制得到坚持和完善,继而使宪法实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为此,还要使人们对宪法的意义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使人们逐步形成宪法理念。而想要实现社会治理模式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还要围绕人的主体性和尊严开展社会治理工作。所以,需要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上进行宪法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便树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而通过使个人面对国家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才能够使宪法实施的人权价值得到体现,继而进一步促进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

(二)以制度化方式体现对宪法的共识性理解

为了强化宪法运用者的宪法意识,还以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实现以宪执政的制度化发展。因为,只有确保执政党能够尊重宪法,才能够通过宪法实施取得一定的社会治理效果。为此,还以从落实以宪执政开始,进行执政党活动和宪法实施关系的厘清,从而使执政党在宪法范围内开展执政活动。而社会价值观能否得到统一,将取决于宪法能否进行执政活动的支配,并且体现在执政者能够按照宪法自觉行动上。所以,还需要利用正当程序将党的主张上升为法律,并且使党员干部按照宪法进行工作的开展,以便使党员干部服从人民的意志和党的领导。而通过实现党的执政行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则能够为宪法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宪法实施保障制度的实效化建设

在现实生活中,想要真正依靠宪法实施实现社会治理模式转变,还要使宪法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以便拥有更多的实际功能。具体来讲,就是需要确立宪法适应社会变化的应变机制,以便通过使用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手段加强宪法的社会适应性,继而使宪法的社会调整功能得到强化。针对现实生活与规范的冲突,想要使宪法的解释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还要加强对宪法解释的灵活运用。所以,还要进行宪法解释程序的进一步完善,并且使其运用范围得到扩大,继而利用其有效进行宪法实施与社会关系的调节。而根据社会治理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加强宪法实施保障制度的实效化建设,则能够使宪法实施监督的实效性得到加强,继而能够通过纠正违宪行为促进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发展。

总而言之,宪法实施的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稳定,并且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提供保障。所以,宪法实施与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加强宪法实施,就能够加快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发展。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宪法实施的问题,以便通过发展宪法促进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沣芝转型记
关于匈牙利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