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方方言浅析老舍《火车集》语言特征

2017-01-03 18:26葛东雷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3期
关键词:语言特征老舍

葛东雷

[摘要]老舍先生是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与其他作家相比较,老舍先生用词独特,语言特征明显。通过对老舍作品中北京方言实词、虚词、北方熟语、北京“儿化韵”、口语句式特点的分析与比较,进而总结老舍先生的语言特征及其演化,寻找使其文章节奏感强烈通俗质朴的动因;通过计算机手段进行语料筛选,并综合运用例证法、分析法等方法,进而得出其《火车集》的语言艺术特征。

[关键词]老舍;《火车集》;语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18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90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老舍先生作品语言风格迥异,与众不同,语言上独具“北京”色彩。其作品中方言词汇的采用、方言语法的建构会从另一侧面丰富作品语言形式,缩近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每个作家的作品形式与作品风格或多或少受到其成长环境及语言习惯的影响。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具有北京特色的方言词汇。

一、北京方言词语的使用

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以北京方言词语为背景进行写作的,这样的表述更有利于增强文章表现力,在通俗、诙谐、幽默的语言中却能体现出深刻与内涵,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此乃先生作品独特之处。老舍先生乃地地道道北京人,其生活环境和语言习惯对其作品风格影响深远。北京语言的独特韵味,渐渐对老舍形成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作品中使用北京方言实词

老舍先生的《火车集》中使用了一定数量的北京方言实词,作品中大量使用的具有北京特征的口语化语言使作品清新自然,又显得顺畅易懂,产生一种亲切感,例如:

(1)现在东洋留学生都长了行市,他自己落了价。(老舍《火车集》83页)

在北京方言里名词“行市”比喻“比喻事物发展的形势”。

(2)月月还不够嚼谷!(老舍《火车集》118页)

在北京方言里名词“嚼谷”的意思是指“生活费;口粮”

(3)恰好赶上这么个巧当儿!(老舍《火车集》3页)

在北京方言里名词“巧当儿”通常是“时候”的意思。

除了方言名词,老舍先生的《火车集》中还使用了一些方言动词,这些词语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将意味深长的丰富含义蕴藏在一个动词中,使文章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4)几个烟泡,叫我敲了他八块多。(老舍《火车集》177页)

在北京方言里动词“敲”意思是“敲竹杠”,通常指的是利用某种机会,在他人危难、危急时刻故意抬高价格等行为。

老舍先生将这些方言名词、动词巧妙地运用到文章中,能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使人物更具有张力和较强的表现力。

(二)方言虚词的使用

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某些虚词的用法与普通话中的用法不同,在《火车集》,就有“着”和“了”的这种特殊用法。表示正在进行的“着”还常出现在以下结构中,在现代普通话中这个“着”通常是省略掉的。

(5)“四成,还便宜着你呢;怎这么笨!”(老舍《火车集》180页)

“便宜你”为动宾短语,其中“便宜”起到支配作用,是动语,表示动作行为,后边的“你”是被动作支配的部分,是宾语,表示是什么。其中“着”可以省略。

(6)我高了兴!(老舍《火车集》155页)

(7)连小陈们也没了办法。(老舍《火车集》182页)

例(6)(7)句“高了兴”、“没了办法”在现在的语法习惯中,很少这样表述,通常会说成“高兴了”、“没办法了”。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是作者主观臆造的,而是这些虚词在方言中的正常使用。

以上例句均选自老舍先生的《火车集》。在文章中运用一些口语化的词语能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沟通情感,形成情感共鸣,恰当使用方言或口语,不仅不会让文章失去色彩,反而更容易增强读者阅读兴趣。

二、文章中熟语和“儿化韵”的使用

“熟语”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形式多样,是被人们习惯使用的固定短语。现代汉语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征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的韵母叫做“儿化韵”。儿化现象在北京话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一)成语、谚语及惯用语

成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象征,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固定短语。谚语是群众口中通俗精炼、含义深刻的固定短语。惯用语通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口语色彩浓厚,多为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

(8)愿意自食其力的去挣饭吃。(老舍《火车集》170页)

“自食其力”是成语,指凭借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9)“好,我舍命陪君子!”(老舍《火车集》13页)

“舍命陪君子”是俗语,意指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竭尽自身努力陪别人。

(10)故意的给你小鞋穿。(老舍《火车集》160页)

“给……小鞋穿”是俗语,通常是指“整人”“虐待人”。

例(8)使用的是成语,老舍先生作品普遍选取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且通俗易懂的成语。使用成语即能使文章增添色彩,提高审美水准,还能让读者感受到其文章语言上的平易近人。例(9)(10)使用的是俗语,作品中大量使用俗语,让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征彩更为凸显,使文章的“京韵”更加浓厚。

(二)文章中“儿化韵”的现象

儿化现象在北方方言区中的很多地方都有分布,但是北京话里的“儿话韵”与众不同,具有自身独特的韵味和特点,与其他方言相比,儿化在北京话的使用中频率较高。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儿化韵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不同背景的作品中均有出现,足以见得语言习惯对一位作家的影响之深。

(11)脖儿长而挺脱,……下面露出长而鼓满的腿肚儿。(老舍《火车集》193页)

上面例子中,几个“儿化音”会让读者明显感受到北京话的独特魅力,使文章独具特色。儿化在这里并不起到区分词义、区别词性的作用,这些儿化的使用主要是表示一些细小或者轻松的氛围,有时也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

三、句式特点

老舍先生的作品句式简短,言简意赅,节奏感强烈。从作品流传角度和永恒价值出发,句子简短,句式相对整齐的语言风格有利于作品的推广与传播。老舍作品多用简短的句式,在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简洁凝练的句式,很少出现冗长的句子。在语言形式的选择上,也是尽可能的从简,真正做到了言简意赅。

(一)口语句式的使用

《火车集》的中运用口语。老舍先生曾说道:“从造句上说,我们也要遵照口语的句法。”与世界各国语言相比较而言,汉语口语在某种程度上多使用简短的句式来进行日常交际对话。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使用简短的句式既方便读者阅读,也能明晰表达文章主题和思想情感。简短的口语句式有利于文章的表达,更增强了文章的口语色彩。《火车集》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12)头一位,金箍帽,白净子,板着脸,往远处看。第二位,金箍帽,黑矮子,满脸笑意,想把头一位金箍帽的硬气调剂一下……(老舍《火车集》8页)

本段描写中老舍先生巧妙的将查票时三位乘客的面目表情、外在神态、心理状态通过简洁的句子逐一进行表达。句式整齐,结构严谨,表达上独具特征。

(二)句式节奏感强烈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里,大量运用简短的句式,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且表达一定的隐喻意义。

(13)火车开了。车悲鸣,客轻叹。吸烟,喝水,打哈欠,盼望,盼望。低下头,泪欲流,打个哈欠。(老舍《火车集》1页)

例(13)这是《“火”车》这篇短文中的开头部分,表达上句式简短、结构紧凑,逻辑感强,开头部分运用这样的语言句式,意在吸引读者。同时也表达了火车行进中的那种节奏感,文字表达节奏与列车运行节奏相互呼应,具有良好的表达效果。

四、结语

老舍先生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活力和生命力,老舍先生也是我国重要的、具有自己独特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的作家之一。老舍先生用他那独具特征的语言对社会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种角色进行描绘,通过对事件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充分刻画,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其小说在浓郁的北方方言区影响下,在北京方言的基础上,充分吸纳了当地的口语来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大量的方言实词、虚词,熟语,儿化韵、口语句式的使用,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土人情和地域征彩,促进文学作品表达上的张力和活力,提高文学作品欣赏价值和永恒价值。通过分析老舍先生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语言艺术,可以进一步丰富文学作品的语言研究,对正确理解方言和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独具意义。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语言特征老舍
北平的秋
印象·老舍纪念馆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黑人英语的语言特征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