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共同体视角的“创意池”教育平台设计与实现

2017-01-04 01:10谢韵佳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交流资源

谢韵佳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基于学习共同体视角的“创意池”教育平台设计与实现

谢韵佳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人才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目前大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积极性低,项目内容缺乏创意。因此,本文从学习共同体的视角出发,针对大学生创意缺失以及难以找到合作团队的现状,设计并开发了孵化创意的平台——“创意池”教育平台。通过平台推荐志同道合的人和类似创意,加强大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并以创意为中心形成网状的资源链接,以期促进大学生创意产生和打磨,从而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学习共同体;创意池;教育平台;设计;开发

一、引言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教育目标。[1]我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1999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实施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越来越多的学校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参与创新设计的项目比赛,如“大夏杯”和“挑战杯”。但从参与这些项目的人数和质量来看,大学生参与人数少且项目创意缺失。通过与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交流,不少同学认为,不参加创新比赛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渠道找到志同道合的参赛队友,因此很难组成一支强大的队伍。况且,从高等教育的总体学习模式来看,目前的大学教育更多地还是停留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大学教师进行大班或者小班式课堂讲授,学生按部就班听教师讲课,完成作业,进行考试,获得相应学分。而真正让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机会很少,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大学生群体没办法很好地进行创新性学习。而这样单一的学习环境也很难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1887年,“共同体”概念开始进入学科领域。[2]随后,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第一次提出将共同体的概念应用于教育情境中。共同体概念被引入教育领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概念。最早的学习共同体概念是由博耶尔提出,他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有着共同使命的所有学习者因为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协作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3]虽然其移植到学习研究领域的时间并不长,却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探讨的主要内容,但此时的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在相同地理位置的一群学习者。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进行同步及异步交流,网络化的人际关系使得“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更加宽泛。Rheingold认为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是在网络上由许多人经过长时间的公开讨论之后所产生的社会化集合体,形成网络化个人关系并伴随有大量的人类情感。王广新等人在文章中表明,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促进知识发展的重要方法。[4]基于教育研究者们提出的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和概念,笔者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群有着共同关注点或者问题的学习团体在线上或线下协作完成任务或挑战的过程中进行互动、交互,交流,共享各种想法和学习资源,通过团体成员的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作用。

因此,从学习共同体的视角出发,本文设计并开发“创意池”教育平台,针对大学生群体,通过大学生提出创意,在社区中共享,协作编辑创意,同时根据“靠谱度”来推送好的创意的方式,旨在改变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更好地将学习共同体这种新型社会性学习方式整合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促进大学生群体间的创意的孵化和打磨。

二、“创意池”教育平台设计特点及功能架构

(一)平台设计的原则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四个构成要素,该平台的设计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归属感。对学习共同体归属感表现在一个带有共同学习愿望的共同体以主人公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本平台的设计以挑战(创意)为单位,重在考虑学习者围绕具体挑战进行协作的积极性,通过挑战和创意的“靠谱度”值提高学习者的主人公意识。

2.信任感。平台内的创意不涉及专利版权等问题,只是提供给平台成员一个创意萌生的摇篮。有了良好的信任感才能更好地建构一个良好的学习共同体环境。

3.互惠性。互惠性在于平台成员在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好的创意所带来的共同利益。对于该平台来说,通过与其它成员分享交流创意,在给予他人好想法的同时也接受到了有利于自己创意的想法。这样的环境给予学生们进行良性思想交流的空间。

4.分享感。分享感在于当你的创意获得他人认可时,能够促使学员更加积极地加入团体内进行交流,而这种共享后的成果是整个学习共同体共有的知识财富。平台提供“讨论区”和“同伴分享区”,这些模块能够给平台成员带来分享创意的喜悦。

这些设计原则旨在为平台成员一个良好的学习共同体环境,促使大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创意的打磨中。

(二)平台功能的设计

依据平台设计目标和原则,基于学习共同体在网络学习中的特点,“创意池”教育平台的核心设计原理是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将不成熟的创意打磨成为可行创意。其设计原理如图1所示。

该平台具体包括以下三个系统:想法发布系统,交流系统以及资源推荐系统。其总体框架图如图2所示。

1.想法发布系统

每个人都有“灵光一闪”,也许这个想法不成熟,但往往一个好的创意就从此开始。想法发布系统,让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创意记录下来并及时分享。该系统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引导思路模板,创建想法和动态通知系统。

考虑到用户记录想法时可能会陷入自我的状态,忽略了看想法人的感受。所以“创意池”为了让用户更清晰的表达他们的想法,设置了引导思路模板,提供三个帮用户理清思路的问题(如图3):

(1)所针对的人群

(2)需要解决的问题

(3)可能的解决方案

2.交流系统

(1)讨论区

交流系统中包括讨论区和同伴分享区。讨论区是打磨创意的主要场所,创意通过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交流,不断地进行调整,这个过程是循环反复的。讨论区的设计是采用分类引导的方式,用户可以建立不同的主题进行专题讨论。

另外,此处的讨论区也指代线下交流讨论。考虑到信任与便捷性,“创意池”目前是以学校为单位的。因此,学习共同体容易在线下开展面对面的讨论交流。这是创意不断完善的关键步骤,线上的交流永远无法代替线下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强大效应。

(2)同伴分享区

同伴分享区主要是分享与此想法相关的资源与资源链接,同伴可以将与想法相关的资源链接贴在此处,为创意积累资源,形成以创意为中心的网状辐射链接,以期能让创意者获得新的灵感和视角,促进创意的完善。同伴分享区包括包含资源推荐和同伴自荐。

第一,资源推荐。资源推荐是同伴可以将与想法相关的资源链接贴在此处,为创意积累资源,以促进创意的完善。

第二,同伴自荐。用户若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想法,除了能提供建议,还能够进行自我推荐。其中,用户可以将自己的特长及相关经验贴出来,让创意者快速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将创意进一步实现(如图4)。

3.资源推荐系统

“创意池”具有为用户智能推荐想法和用户的功能。系统依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对用户的喜好判断:首先,用户在注册时,会选择自己比较关注的领域。其次,用户在看到自己喜欢的想法时,可以对其进行标记。再次,系统会提取用户发布想法的关键词,并将其纳入推荐算法的数据分析中。

(1)推荐创意系统

系统通过用户分享创意的数据及用户的行为信息数据,为用户推荐类似的想法。通过这种推荐,让“创意池”内的资源能有效汇聚,快速将类似的想法聚集,让类似的想法相互启发。同时,在这个聚集区内,用户能够快速得到更加有用的信息(如图5)。

(2)推荐好友系统

系统的数学模型还能为用户推荐具有类似想法的人。“创意池”依据数据库提供的用户数据,为每个用户个性化的推荐志同道合之人,让有相似想法的人能迅速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自成一体的潜在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推荐与进一步交流,用户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共同完善想法。“创意池”的推荐功能为用户节约了时间,降低了寻找的盲目性,提高了效率(如图6)。

三、平台的实现及应用情况

该平台是由中山大学的积致小组进行设计开发的,现已制作完成,处于测试改进阶段。

“创意池”整体的系统技术框架是,应用Angular JS作为前端框架,配合后端框架Node JS进行开发。目前,平台已经上线,服务器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区,为与2014年“中山大学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行动计划”合作,正处于测试阶段。外网测试地址为:http://test.jiizhi.com。

(一)技术框架介绍

平台运用的前端框架为Angular JS、后端框架为Node JS,数据库为Mongo DB。具体使用的技术(如表1):

表1 “创意池”教育平台技术框架

用户浏览“创意池”会感到系统的反应十分迅速。这正得益于这一套系统框架的应用。Angular JS将前端模板与动态数据部分进行分离,当用户在浏览器端首次登陆“创意池”,前端模板已经下载到客户端,此后当用户操作发送请求,Angular JS只将动态数据部分的请求发送以JASON包的形式与服务器端进行交互。而后端框架Node JS是基于V8的引擎,是目前速度最快的javascript引擎。具体过程如图7所示:

(二)平台的应用情况

“创意池”已敲定与“2014年中山大学信息化改变教学学生行动计划”合作,预期在2014年2月20日正式在中山大学推广。目前,平台进入测试阶段,改版后“创意池”2.0在试运行的三个月得到了不错的反响,平台界面如图8、9、10所示。

目前,平台在没有任何推广策略的情况下,仅通过初步测试试用,便获得34位同学的参与。通过Google Analysis监测到,平台的参与人数达到34人,访问次数达59次,其中回访次数有28次,占访问次数比例的47.5%,用户访问该平台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2分14秒。可见该平台能够吸引大学生群体,从某种层面来说,该平台能够满足大学生群体渴望与同伴分享创意的需求。

截止到2014年2月份,平台已获得了10的创意,其平均创意靠谱度为28.15%。例如,2014年1月17日,某同学发布的“实时引导讨论系统”,已引起了3位用户关注,获得3个话题讨论,1个资源链接及2名用户想参与项目开发,如图所示:

平台大部分的创意仍处在发展阶段,每个创意关注的人及累积的资源仍在持续增加。例如,2014年1月17日,某同学发布的“创意引导系统”的想法,有2个人关注,引起了1个话题讨论。

因此,从“创意池”测试阶段的整体应用情况来看,平台是能够吸引大学生群体。并且,在平台的资源尚未累积时,已有将近一半的用户会回访平台。此外,探析每个创意个案的时候,我们发现参与讨论及主动分享资源的人数较少,大部分用户停留在浏览的状态。这种情况反映了,平台当前的引导策略不足以推动用户自觉自发的分享与讨论创意,“创意池”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后续设计一些推广策略来活跃平台的氛围。总之,平台测试阶段反映出的问题,为我们正式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平台的特色和不足之处

(一)平台特色

1.引导创意分享,提供创意展示模板

用户首次展示创意时,其想法由于尚未成熟,考虑不周,将会引发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用户会陷入思维混沌,无法用确切的文字表达出心中所思;其次,即使用户将创意文字化,其文字化的创意他人通常也很难理解。例如,曾经有用户在“创意池”上贴出“实时引导讨论系统”,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创意时,很难理解创建者的思想。因此,“创意池”为用户提供展示模板,让用户在展示想法的时候,先思考并填写这三个问题:

(1)“所针对的人群”。所针对的人群是指,此创意方案面向的设计人群,如所有想参加创新项目的大学、所有需要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的都市白领等。

(2)“需要解决的问题”。此问题是让创意者充分思考其创意后产物的目标,将会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帮助其他浏览此想法的用户能快速理解立意。

(3)“可能的解决方案”。此模块让创意者展现创意的主体部分。即展示创意者的产品所能解决现实生活的何种问题,展示创意者针对此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这能够让其他用户更加清晰地理解创意者的思路,并且促进他们思考其他可能的解决路径,激发出新的创意。

当一个尚未成熟的想法,经过三个问题的头脑激荡,已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雏形。这样的创意雏形才具有可读性,能够在“创意池”的“池子”里化学变化成可行性强的创意。

2.以创意为中心的资源积累与讨论

创意理论提出,积累与充分的交流能够更好地激发与打磨创意。基于此思想,“创意池”形成了以创意为中心的链接网络。通过在每个创意周围汇聚相关的资源与人,从而让创意能够不断的进化,形成“汇聚—激发—改进”的良性循环。因此,在每个创意展示页面下,都包含有以下几个功能:

(1)创意展示区。创意展示区是用户展示自己创意的模块。创意的展示也是按照三个问题的模版的方式呈现的增加创意的可读性。

(2)讨论区。讨论区是用户针对创意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内容模块。

(3)参考链接区。在参考链接区,用户可以添加于此创意相关的资源链接,帮助创意者积累资源。通过资源的分享,促进创意的完善。

(4)好友自荐区。当用户对某创意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想与创意者一起实现它的时候,用户可以在好友自荐区进行自我推荐。在推荐时,形成特长标签,如“我是一个前端工程师,我擅长运用bootstrap进行前端开发”,以便让创意者迅速找到所需的伙伴。

(5)资源推荐区

经过这几个区域的资源积累,“创意池”最终会形成一个个以创意为中心的网状链接,这不仅能让创建者不断地改进想法,而且也能给予后来者以更多的启发。最终,“创意池”中的创意能够互相“碰撞”,产生1+1>2的能量效应。

3.资源推送系统,促进创意圈子形成

“创意池”通过数学模型,连接相似的想法及连接具有类似想法的人。这个功能所体现的潜在力量在于:

(1)能够有效促进创意圈子的形成,降低完善创意过程的孤独感。系统推荐功能能够促进“创意池”内资源的整合,让一个个孤立的创意者找到志同道合者,随着好友的积累,“创意池”中的一个个圈子便得以形成。创意圈子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创意的完善。

(2)帮助找到用户志同道合者,促进线下活动的开展。而且,“创意池”是以学校为单位而推进的,系统智能推荐的功能能够让用户快速找到志同道合者,促成线下活动的开展,通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交流方式,“创意池”孕育可行创意的概率将大大提升。

(3)链接相似的想法,促进创意的相互补充与碰撞,并进一步促进创意圈子及资源的整合。单独的创意孤立在每个角落是不能够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也是当前创意在校园的现状——孤立于每个学校的脑海里。只有通过创意与创意的交流碰撞,并且系统模型通过计算相似性而推荐的想法,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有意义的创意交流。

(二)不足之处

1.用户体验有待提升

作为国内首批校园创意分享与孵化平台,能够借鉴的经验较少。所以,“创意池”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难免存在考虑不周全之处。只有在推广运行,不断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不断听取用户的反馈意见,对平台进行的用户体验进行不断升级,才能形成一个真正能帮助用户完善创意的网络平台,才能孵化出可行强的创意。

2.对人类创意产生过程需深入研究

人类产生创意过程至今仍然是个谜,它涉及的领域有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等,这是善未开发的领域,我们团队只是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揭开人类创意产生的冰山一角,将创意产生过程可视化于“创意池”这样一个平台。随着日后人们在“人类创意产生”领域研究不断深入,“创意池”需要不断更新,将研究的新成果体现在平台上,以期更好地促进创意产生,进而促进创意的完善。

五、总结

目前“创意池”以学校为单位推进的,以创意为中心形成网状的资源链接,连接相似的想法及连接具有类似想法的人,促进大学生形成创意圈,找到志同道合的圈内好友并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合作交流。同时,平台会通过记录学习者在平台的浏览轨迹,通过数学模型,为用户推荐创意和人,最大限度地帮助大学生找到创意伙伴,参与到创意项目中,和创意圈内好友共同将创意萌芽打磨为可行创意。

从当前的平台试用情况来看,大学生对该平台合作打磨创意这种方式的反映良好,且表示该平台能够激起他们产生创意的热情。但平台推广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吸引第一批用户积极参与创意交流,形成创意氛围,才能让平台得以可持续地发展。

[1]王扬,孙振佳,郝春景.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平台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9,(3):36-38.

[2]冯锐,金婧.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7,(3):72-75.

[3]郭永志.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网络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55-59.

[4]王广新,白成杰.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67-71.

[责任编辑:姚青群]

G645.1

:A

:1008-7346(2016)04-0032-05

2016-07-15

谢韵佳,女,福建柘荣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系助教。

猜你喜欢
共同体交流资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如此交流,太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我给资源分分类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