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手术中动脉鞘直径与穿刺点血肿发生率的相关性研究

2017-01-05 08:44赵娜沈鸽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经股血肿动脉

赵娜 沈鸽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浙江 杭州 310015)

血管介入手术中动脉鞘直径与穿刺点血肿发生率的相关性研究

赵娜 沈鸽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浙江 杭州 310015)

目的 研究血管介入手术中,不同直径动脉鞘对术后发生穿刺点血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完成的经股动脉穿刺的血管性介入手术583例,所有患者资料均有详细护理记录和临床病历。根据研究目的制订患者纳入标准,共纳入研究对象328例,根据使用血管鞘型号分为三组,对三组患者术后血肿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中使用4F、5F和6F鞘的的人数分别是112例、128例和88例,术前三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发生穿刺点局部血肿的人数分别是6例、16例和13例,其中,术后压迫止血中发生血肿分别是5例、9例和7例,在病房中发生血肿分别为1例、7例和6例。结论与5F和6F鞘相比较,4F动脉鞘能够明显降低血管介入手术中穿刺点血肿的发生率。

血管介入术; 动脉鞘; 穿刺点血肿; 护理

Vascular intervention; Arterial sheath; Puncture hematoma; Nursing

介入医学是目前临床医学范围中最活跃的领域,无论从手术种类、手术量和开展的单位均出现几何式的增长,目前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已经代替传统的手术和内科经典药物治疗方法,成为首选的治疗。经股动脉穿刺的介入手术在已经成为血管性疾病、急诊出血、部分良恶性肿瘤(肝癌、肺癌、子宫肌瘤)的主要治疗途径[1-5]。在血管介入手术中,理论上动脉鞘直径和术后局部血肿发生率有相关性,但查阅国内外文献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近一年我科的血管介入资料,对不同直径动脉鞘和穿刺点血肿发生率的关系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1日-2014年6月30日,我院介入科共完成经股动脉插管的血管性介入手术583例。根据使用动脉鞘的型号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其中使用4F鞘者112例,5F鞘128例,6F鞘88例。纳入标准:(1)无明显凝血功能障碍。(2)年龄<60岁。(3)手术方式为经股动脉穿刺。(4)所有患者均为压迫后加压包扎止血法。(5)穿刺使用动脉鞘为4F、5F、6F三种型号。排除标准:(1)未能严格遵守术后制动要求的患者。(2)虽然符合上述纳入条件,但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的危重患者。(3)护理记录不全的患者。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共328例。在328例中,男145例,女183例;年龄11~60岁,平均年龄45.6岁。328例血管内介入中,肝癌TACE治疗110例,脑血管造影/治疗95例,子宫肌瘤34例,外周血管疾病介入41例,急性动脉出血21例,其他27例。患者中有血管损伤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者141例。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使用人工按压和加压包扎的方法对穿刺点进行止血,按压和包扎方法均由经过统一培训后的导管室护士协助手术医生完成。穿刺点按压的标准时间为10 min。包扎方法:穿刺点上方垫四块对折纱布后,使用长宽约为6 cm×50 cm的胶布加压包扎。

1.3评价指标 对三组患者的术前临床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有无差异。根据护理记录统计三组患者血管介入术后发生穿刺点血肿的例数,分析三组患者在术后穿刺点血肿发生率的差异。本研究中所指的血肿包括术后穿刺点发生的包块和/或术后出现的明显皮下瘀斑。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19.0。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基线数据的比较 见表1。

2.2 三组患者发生穿刺点血肿情况比较 根据血肿发生的时间,可分为压迫期血肿和加压包扎期血肿。对这两类血肿进一步统计发现,压迫期血肿4F、5F和6F三组发生数分别是4例、9例、7例;包扎期血肿,三组的发生数分别是1例、7例、6例。4F组在不同时期的血肿发生率不同。在35例穿刺点血肿患者中,6F组1例并发假性动脉瘤,经过超声引导下压迫后痊愈。35例患者穿刺点血肿未产生严重并发症。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术后穿刺点血肿的发生率比较

注:*表示4F VS 5F;**表示4F VS 6F;***表示5F VS 6F。

3 讨论

Seldinger穿刺技术是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基础,在血管介入手术中,穿刺点血肿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虽然穿刺点血肿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及时处理,不会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但依然会对患者心理上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穿刺点血肿也会产生神经压迫、疼痛、发热、假性动脉瘤,甚至危及生命。

穿刺点血肿的形成理论上和多种因素有关[7-8]。患者血管弹性好则不易产生血肿,而血管硬化明显,则弹性变差,不易封闭穿刺口,易产生血肿;患者血压高容易产生血肿,反之则不易产生血肿;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易产生血肿。以上方面为患者因素,临床不易控制。临床工作中可能影响穿刺点血肿的因素包括术中使用动脉导管鞘的型号,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压迫方法和加压包扎方法,术后患者穿刺肢体制动情况。理论上,动脉鞘的外径越粗,其穿刺口越大,产生出血的风险越大。但查阅相关文献,尚未发现关于动脉鞘直径和术后血肿发生率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通过总结1年来在我院完成的血管介入手术患者,并且在入组病例时通过设定纳入条件,尽量排除影响术后血肿发生的混杂因素。在分组完成后,通过对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证实了各组之间的可比性。在比较三种动脉鞘与发生术后穿刺点血肿的关系时我们发现,4F鞘较5F和6F鞘能够明显降低术后穿刺点血肿的发生率,5F和6F鞘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4F鞘置入血管后产生的血管通道截面积为5F鞘的64%、6F鞘的44%,因此在拔出鞘管后其破口更容易在血管壁弹性回缩和外力压迫下达到达到止血的目的。同理,在加压包扎后,穿刺破口小的穿刺点也不容易发生再出血。5F和6F相比理论上血肿发生率较低,但本研究未显示两者的统计学差异,可能有两个原因:(1)样本量不够大,增加样本量可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异。(2)在这两个级别的鞘之间,血管壁的破口可能不是决定血肿术后出血的主要因素,而患者血管条件,术后患者制动情况可能更为重要。

本研究显示,在血管性介入手术中使用4F血管鞘能够显著减少穿刺点血肿的发生率,同时能够减少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进一步降低此类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提高了安全性,使血管介入手术更加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陈自谦,杨利,杨熙章,等.肝癌介入治疗现状与进展.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3):223-227.

[2] 许凤,陈石伟,乔德林,等. Embosphere微球栓塞在非小细胞肺癌介入中的临床价值.中国癌症杂志,2011,12(12):978-980.

[3] 侯茂青,于贤文,戴柏苟,等.保护性栓塞法在介入治疗子宫肌瘤中的应用.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1):1768-1770.

[4] Arai T, Kobayashi A, Ohya A, et al. Assessment of treatment outcomes based on tumor marker trends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ndergoing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Int J Clin Oncol,2014,19(5):871-879.

[5] Nishida Y, Fujii H, Hagihara A, et al.Tumor lysis syndrome after 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Nihon Shokakibyo Gakkai Zasshi,2013,110(3):441-448.

[6] Elbarouni B,Elmanfud O,Yan KT,et al.Temporal trend of in-hospital major bleeding among patients with non ST-lel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m Heart J,2010,160(60):420-427.

[7] 张大伟,王微,王娟,等.介入术后皮下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7):4048-4049.

[8] 杜红. 经股动脉穿刺行心脏介入手术后并发延迟性皮下血肿的观察与护理.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4):108-109.

赵娜(1977-),女,山东济南,本科,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R472,R815

B

10.16821/j.cnki.hsjx.2016.09.028

2015-09-16)

猜你喜欢
经股血肿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用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效果分析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经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老年患者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 临床价值
双侧腋动脉分支及右侧肱动脉分支变异一例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