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及比较优势分析

2017-01-06 02:21胡景辉孙丽敏雷雅坤刘宁
山西农业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类型区丘陵区平原区

胡景辉,孙丽敏,雷雅坤,刘宁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

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及比较优势分析

胡景辉,孙丽敏,雷雅坤,刘宁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

为揭示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结构的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六大生态类型区1994—2014年种植结构演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了不同时期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蔬菜等作物的结构和变化趋势,探讨了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原因及动力,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实现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制度;结构调整;演变

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作物分布即种植结构[1],种植结构和该地区的生态条件、气象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农产品市场需求及国家农业政策等因素的不断变化会相应发生调整[2-6]。许越先[2]初步分析了全国和各省市区农业结构,主要是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李琦珂等[3]研究了东北地区种植结构的历史变迁;杨金深等[4]对河北省种植制度和耕作制度的变化轨迹进行了研究。

为了揭示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结构的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本研究对河北省六大生态类型区1994—2014年种植结构演化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原因以及动力,同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实现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 研究区域概况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将河北省划分为六大生态类型区,分别为山前平原高产类型区、低平原中低产类型区、太行山丘陵区、燕山丘陵区、坝上高寒区和滨海平原区。不同区域生态条件不同,河北山前平原高产类型区指太行山山前平原及燕山山前平原地区,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是河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北低平原中低产类型区位于黄淮海平原北缘海河流域冲积平原,太行山山前平原以东,滨海平原以西,属中低产区,土壤贫瘠,大部分地区为宜农三等轻盐化潮土,平均年降水量450~550 mm,降水季节差异大,是华北平原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河北太行山丘陵区位于河北省西部,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性气候,较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贫瘠;燕山丘陵区包括承德地区坝下和唐山、秦皇岛、承德三市所属19个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属中温带向暖温带过渡、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河北坝上高寒区是指北京北部、内蒙古高原最南端的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坝上年均气温1~2℃,昼夜温差大;河北滨海平原区位于渤海沿岸,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交汇处,多为海积地貌,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土壤质地偏黏,耕性差,盐碱危害严重。滨海平原区土地资源丰富,但盐渍化严重,土地盐碱化、淡水资源贫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2 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

数据为《河北农村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河北山前平原高产类型区选取定州市、无极县、藁城市、辛集市、临漳县;河北低平原中低产类型区选取献县、深州市、冀州市、南宫市、曲周县;河北太行山丘陵区选取易县、赞皇县、平山县、鹿泉市、邢台县;燕山丘陵区选取宣化县、承德县、抚宁县、迁西县;河北坝上高寒区选取张北县、沽源县、崇礼县、围场县、丰宁县;河北滨海平原区选取滦南县、黄骅市、盐山县。数据处理采用Excel办公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复种指数变化情况

复种指数是衡量耕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也是评价耕地资源利用状况的重要指标。一个地区的复种指数受该地区自然条件、农村社会状况、农民意愿和政府政策影响不断变化[5-7]。从图1可以看出,1994—2010年河北省六大生态类型区复种指数均有不同提升,低平原区、山前平原区、太行山丘陵区、燕山丘陵区、坝上高寒区、滨海平原区2010年较1994年分别提高15.21%,14.23%,3.42%,14.19%,0.64%,31.60%,同时,低平原区、山前平原区、太行山丘陵区复种指数变化相对平缓,表明3个生态区耕地资源的利用情况相对稳定。燕山丘陵区、坝上高寒区、滨海平原区的复种指数呈波动性增长趋势,其中,燕山丘陵区在2000,2005年有2个明显的拐点;坝上高寒区在2001,2004年有2个明显的拐点;滨海平原区在1999,2002年有2个明显的拐点,反映该地区的种植结构呈不断调整变化状态,从侧面也反映了农民的积极性呈波动性变化。

3.2 河北不同生态类型区粮食作物结构变化情况

粮食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一个地区粮食生产水平的主要指标[8-11]。从图2可以看出,河北省六大生态类型区粮食播种面积占比均呈下降趋势,低平原区、山前平原区、太行山丘陵区、燕山丘陵区、坝上高寒区、滨海平原区2010年较1994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分别下降5.88,8.12,8.27,13.28,17.61,1.64百分点,反映了随着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从不同生态类型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看,2014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太行山丘陵区、滨海平原区、山前平原区、燕山丘陵区、低平原区、坝上高寒区,分别为76.10%,73.30%,70.27%,68.42%,65.79%,62.99%,均高于60%,表明河北省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波动情况看,不同生态类型区表现基本相同,1994—2004年呈下降趋势,2005年占比开始缓慢增长,这与我国粮食政策相吻合,为维护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2005年以后,随着国家对粮食作物的补贴增加和农业税的取消,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逐渐恢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及其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同时缓慢回升。

3.3 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油料作物生产变化情况

从图3可以看出,河北省六大生态类型区大豆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低平原区、山前平原区、太行山丘陵区、燕山丘陵区、坝上高寒区、滨海平原区2010年较1994年大豆播种面积占比分别下降7.58,1.94,0.39,4.66,1.62,7.06百分点,滨海平原区、低平原区和燕山丘陵区大豆播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呈现出“过山车”式的变化情况。由于受国际市场冲击,大豆价格持续低迷,种植效益大幅下降,农民种植积极性减退,2014年低平原区、山前平原区、太行山丘陵区、燕山丘陵区、坝上高寒区、滨海平原区大豆播种面积占比仅分别为1.11%,1.10%,1.29%,3.09%,0.45%,2.64%。

从图4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急剧下降,坝上高寒区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占比变动最剧烈,1994—2000年,该区域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占比维持在11.68%~12.47%,2001年急剧下降,仅为5.74%,降幅最高达7.83百分点。六大类型区中仅太行山丘陵区和低平原区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占比呈缓慢增长趋势,2014年较1994年分别增长2.57,0.53百分点,但整体占比偏低。

3.4 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棉花生产变化情况

从图5可以看出,河北省棉花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位于我国黄河流域棉花优势区的低平原中低产类型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也是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作物,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意义重大[11]。1994—1999年低平原中低产区棉花播种面积占比持续下降,由18.28%下降到10.33%,其主要原因是棉花价格波动及棉花病虫害加重造成单产大幅下降,效益明显降低,大大影响了农民的种棉积极性,之后随着抗虫棉品种的推广和国家对种棉的扶持,农民的种棉积极性逐渐恢复,棉花播种面积占比也快速增长,到2004年,提高到26.30%,之后虽小幅下降,但仍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滨海平原区和山前平原区1994年棉花播种面积占比分别为8.33%和8.14%,占比仅低于低平原区,随着种棉相对效益的下降,占比持续降低,2014年分别下降到2.27%,1.85%,分别下降6.05,6.28百分点。

3.5 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蔬菜作物生产变化情况

1988年国务院实施“菜篮子工程”,推动了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了蔬菜供应,蔬菜生产得以迅猛发展[12]。从图6可以看出,2000—2014年蔬菜播种面积占比上升幅度最大的2个生态类型区为燕山丘陵区和坝上高寒区,分别提高11.92,9.84百分点。滨海平原区、低平原中低产区和太行山丘陵区呈现缓慢增长态势,分别增加4.99,4.55,3.78百分点。山前平原区蔬菜播种面积占比2000—2006年持续增长,由16.50%提高到22.17%,之后由于蔬菜种植面积扩大,结构不合理,造成部分品种供过于求的状况,蔬菜生产产生波动;2006年后,蔬菜播种面积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基本维持在19%左右,蔬菜生产相对稳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

4 结论与讨论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需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因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与核心。目前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追求产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从过去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战略向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多种作物协调发展的转变,从满足人们的温饱向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转变。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特点,否则可能会受到资源要素的制约。

4.1 稳定种粮面积,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伴随城镇化建设加速,对土地的需求将长期存在,耕地的供求矛盾将越来越尖锐,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本研究表明,河北省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从变化趋势看,河北省六大生态类型区粮食播种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反映了随着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波动情况看,不同生态类型区表现基本相同,1994—2004年呈下降趋势,2005年占比开始缓慢增长,这与我国粮食政策相吻合。为维护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2005年以后,随着国家对粮食作物补贴增加和农业税的取消,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逐渐恢复。可以看出,国家政策对于粮食生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国家应进一步推出鼓励政策,改革种粮补贴政策,提高粮食作物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区域内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平衡发展,防止农业生产大起大落。

4.2 因地制宜发展棉花

棉花为耐旱耐贫瘠作物,适应范围广,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13]。河北省棉花种植区域位于我国黄河流域棉花优势区,主要集中在低平原中低产类型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本研究可知,受病虫害危害、棉花价格波动、科技水平及农民意愿等因素影响,河北低平原中低产类型区棉花生产波动剧烈而频繁,1994—1999年棉花播种面积占比持续下降,由18.28%下降到10.33%,之后随着抗虫棉品种的推广和国家对种棉的扶持,农民的种棉积极性逐渐恢复,棉花播种面积比例也快速增长,到2004年提高到26.30%。为稳定河北省棉花生产,应加大河北省优势棉区政策扶植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增加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投人,提高种棉的机械化程度,同时,加快河北省滨海盐碱地旱地棉花开发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稳定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

4.3 稳定油料作物的生产,保障食用油安全

国际粮油集团凭借其自身品牌和资本优势,逐渐从粮油原料、生产加工、市场渠道等对我国食用油产业进行了全链条控制,1999年我国从大豆出口国变成大豆进口大国[14-16],我国的食用油供应受到潜在威胁。2000年以后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急剧下降,坝上高寒区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占比变幅最大,1994—2000年,该区域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占比维持在11.68%~12.47%,2001年急剧下降,仅为5.74%,降幅最高达7.83百分点。六大类型区中仅太行山丘陵区和低平原区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占比呈缓慢增长趋势,但整体看占比偏低,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食用油的需求呈增长趋势。为了稳定油料作物的生产,应制定相应鼓励政策,保障食用油安全。

4.4 实施品牌战略,推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蔬菜的需求持续增长,进而推进了河北省蔬菜的快速发展。本研究表明,2000—2014年蔬菜播种面积占比上升幅度最大的2个地区为燕山丘陵区和坝上高寒区,蔬菜播种面积占比分别提高11.92,9.84百分点。河北坝上高寒区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污染少,目前错季无公害蔬菜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支柱,应实施品牌战略,推进该区域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滨海平原区、低平原区和太行山丘陵区呈现缓慢增长态势,分别增加4.99,4.55,3.78百分点;山前平原区蔬菜播种面积占比2000—2006年持续增长,由16.50%提高到22.17%,2006年后,蔬菜播种面积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基本维持在19%左右,表明蔬菜产业发展相对稳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伴随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对高端蔬菜的需求将不断增长,河北省应加快蔬菜产业向优质、高端、精品转型升级。

[1]陈阜,武兰芳,秦向阳.华北平原城郊区种植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和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1):51-54.

[2]许越先.现代农业科技园与农业结构调整[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3):3-5.

[3]李琦珂,曹幸穗.东北地区种植结构历史变迁研究[J].农业考古,2012(6):27-33.

[4]杨金深,孙丽敏.河北省1949—1998年种植制度演变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0,15(4):126-130.

[5]张利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演变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1):20-26.

[6]李粉婵.山西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产量趋势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5,33(1):3-6.

[7]杨军芳,周晓芬,冯伟.河北省耕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86-89.

[8]王景平,张晶.试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81.

[9]王汉民,刘晓峰.河南省棉花生产滑坡原因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4):57-59.

[10]陈善毅.我国耕地复种指数继续提高的瓶颈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60-6561.

[11]孙进群,孙世刚,阎立波.河北省滨海平原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J].河北学刊,2011,31(2):203-205.

[12]李成禄.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对策和措施[J].天津农业科学,2008,14(5):31-33.

[13]魏蔚,王树山,杨书锋.建国以来河南省种植制度演变规律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1999(4):20-22.

[14]汪秀芬.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能力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19-21.

[15]郝泽英.近30年我国粮食产量增减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5):3-6.

[16]王连弟,孙国兴,黄学群,等.发展粮食生产与改革耕作制度的初探[J].天津农业科学,1996,2(3):43-46.

Cropp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of Different Ecotype Regions in Hebei Province

HUJinghui,SUNLimin,LEI Yakun,LIUNing
(Institute of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Economy,Hebei AcademyofAgriculture and ForestrySciences,Shijiazhuang050051,China)

To reveal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rule ofplanting structure in different ecotype regions of Hebei province, using the method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the paper analyzed the planting structure evolutionin in six major ecotype regions ofHebei province from1994 to2014,studied the structure and change trend ofgrain crops,oil crops,cotton,vegetables and other crops in different period,discussed the internal causes and driving force of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the crop production,proposed further optimize the planting structure,rational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realiz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ebei province.

different ecotype regions;croppingsystem;structural adjustment;evolution

F326.1;S344

A

1002-2481(2016)12-1873-05

10.3969/j.issn.1002-2481.2016.12.34

2016-07-15

河北省财政专项(F16E01)

胡景辉(1973-),男,河北清苑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业资源与农业经济研究工作。孙丽敏为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类型区丘陵区平原区
砒砂岩不同类型区土壤氮磷养分特征
浅谈丘陵区桥梁高墩施工测控系统应用
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标准(2021年修订)
晋西黄土丘陵区深挖高填建设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浅山丘陵区核桃周年管理技术
与湖南相关的农作物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
河北省平原区新近系热储回灌的可行性与前景分析
河北省平原区馆陶组热储地下热水动态特征
陇东黄土丘陵区坡改梯田土壤有机碳累积动态
关于北京市平原区测氡定位隐伏活动断裂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