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降低学习难度的初中化学新授课教学策略研究

2017-01-06 13:47严春建
化学教与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新授课化学

严春建

摘要:结合新授课教学现状,思考如何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使学生能更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关注学生心理,克服消极情绪;关注知识广度、减少过多拓展;控制知识难度、防止过深挖掘;善于铺路架桥、优化学习路径。

关键词:化学;新授课;学习难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3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11

开学之初,对我市各校新授课教学质态进行了听课调研,发现教师的一些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利于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化学。本文结合教师真实的教学片段和教学环节,从四个方面思考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初中化学新授课教学策略。

一、关注学生心理、克服消极情绪

教师应及时消除学生因陌生带来的恐惧感、因误解带来的厌恶感,从心理层面巧妙化解不利因素,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用熟悉代替陌生,克服恐惧感;正确认识化学的作用,消除厌恶感。

[“绪言”教学片段1]同学们,我们进入初三即将接触到一门新的学科—化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同于其他学科……

[分析]对于陌生的内容,学生充满了好奇,但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在潜意识中会影响后续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不少学校为了便于对教师考核,会对初三学生进行均衡分班,学生对于陌生的班级本身就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绪言课上介绍化学这门学科时,应设法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可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是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延续,这些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和方法就是学习化学的前奏,如自然和生物中的光合作用原理、科学观察的方法,物理上的分子原子知识、对比实验等。

[“绪言”教学片段2]师:同学们,提到化学,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甲:环境污染,化学物质污染了空气、水、土壤,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生乙:危险、爆炸。很多化学物质有毒,做化学实验有中毒的危险,有可能还会发生爆炸,生活中很多的爆炸都与化学物质有关。

……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化学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其责任在于化学这个工具,还是使用工具的人?

[分析]危险的事物令人恐惧、厌恶,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机智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化学:“化学之过”其责不在化学,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会造福人类,及时消除了学生对化学可能产生的厌恶感。

二、关注知识广度、减少过多拓展

一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关键在于有多少信息进入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即学生会了多少。课堂教学可通过“去枝存干”的方法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关注核心知识的学习,不追求知识点的面面俱到,不在与所学课题无关的内容上做过多的拓展,防止因信息量过大使学生产生认知疲劳和畏惧心理。

[“氧气”教学流程]教师结合演示实验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化学性质学习:教师结合视频详细分析木炭、硫、铁丝燃烧的实验现象、实验注意事项及实验原理→学习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小结所学内容→课堂测试。

[分析]本课题的特点是信息量巨大,知识支离破碎、不成系统,其核心知识应是木炭、硫、铁与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而不是大量的实验现象及实验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了教材中的所有信息,想追求“高大全”的理想化效果,但超负荷的信息量却导致了教学效果的“过犹不及”:在课堂测试阶段,不少学生不能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甚至不能正确写出木炭、硫、铁与氧气的反应原理。

为降低学习难度,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给这样的课堂“瘦身”:

一是“减量”,降低课堂知识容量,课堂多关注核心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自己能学会的非核心知识可通过课前预习、课后思考等形式处理。

二是“少讲”,控制讲授的时间,增加学生活动式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如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时,可设计如下两个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一、观察并分析如图1、图2所示实验,分析氧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说明:通过如图1所示实验可判断通常状况下氧气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如图2所示实验中塑料瓶不变瘪、小鱼能生活在水中可知:氧气不易溶于水,而不是不溶于水);活动二、有人说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请阅读课本P33第一自然段,判断此说法是否正确。再如氧气化学性质的学习可采取如下流程:以问题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于学案上→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个体解决问题(为节约时间及药品,实验中观察不到位的可观看实验视频)→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成果展示→教师释疑。

三、控制知识难度、防止过深挖掘

学困生的产生与新授课的难度有极大的关联,新授课应面向中下等学生,控制教学难度,防止对知识进行过深地挖掘,防止学生过早出现分化。在新授课阶段,只教适合现有发展阶段的内容。对于教了相当比例的学生也不会的,就不要教,因为超出了学生现有发展阶段能够承受的范围,教了也白教。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设计片段]活动三、学会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 阅读教材P22“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组内交流如何检查如图3所示装置的气密性并动手操作。

[小结]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为:创设密闭环境,采用不同方法(如:变温等),产生压强差,并通过观察密闭环境中的气体体积是否变化(如:是否有气泡放出或是否能形成稳定液柱等),来判断装置是否漏气。

2. 讨论:如何检查如图4所示装置的气密性?(供选实验用品:水、弹簧夹、胶皮管、注射器等)

3. 思考并交流:

(1)如图5所示装置,在试管中注入热水,U形管内的液面会怎样变化?为什么?换为冰水呢?

(2)现有如图6所示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步骤1:夹紧止水夹A,打开止水夹B;步骤2:往右拉动注射器至刻度10mL处,夹紧止水夹B。打开止水夹A,会有什么现象?

[分析]新授课的教学应面向绝大多数学生,该活动方案中检查图3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所有同学均应学会,分析图5所示装置中U形管内的液面的变化情况有助于理解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检查图4所示装置的气密性、分析图6所示装置中的相关现象难度较大,不应作新授课的基础要求,可作为能力提升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思考。

四、善于铺路架桥、优化学习路径

新授课不要随意拔高知识的难度,并不意味着毫无底线的降低难度,应结合知识难度的螺旋上升规律,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难度要求。在新授课阶段,我们可以在不降低知识难度的前提下,通过“铺路架桥”优化学习路径,降低学生获取知识、抵达目标的难度,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打比方、模型化等方法让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让隐性知识和方法外显出来,通过教材重组让学习过程更贴近学生的思维等。

[“空气”教学片段]在分析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前,教师补充实验如图7所示实验。

师:水为什么不能进入集气瓶中?

生:因为集气瓶中有空气。

师:如果用注射器抽取集气瓶中的空气,会看到什么现象?提问后演示实验。

生:思考问题并观察实验。

师: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和注射器抽取空气的体积是什么关系?

生: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读出注射器抽取空气的体积,对比二者关系。

师:刚才我们抽取的是集气瓶内的空气,假如有一种神奇的仪器可以从集气瓶中直接“抽取”10mL氧气,那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体积是多少?

生:10mL。

[分析]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如果直接进入“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学习,不太容易理解实验原理。使用以上实验做铺垫,学生将用物理方法减少气体使水进入集气瓶的原理进行迁移,更容易理解“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原理,这种“降难不降标”的操作方法更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片段]教师首先借助课本P50“图3-5 几种分子的模型”和“图3-6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让学生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及本质区别,再让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近代,科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一变化过程与搭积木过程相似:模型分拆成积木、积木重新组合成新的模型。

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你认为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的地位与模型还是积木的地位相似?

(2)你认为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是否发生改变?分子呢?

[分析]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课堂上结合模型图能理解所学知识,课后在没有模型图的情况下无法分析分子和原子关系及本质区别。将物质的变化过程与搭积木过程类比,将分子、原子与模型、积木类比,可以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化学知识,降低理解、记忆的难度。

降低了学习难度,也就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愉快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教育的过程就是转化的过程,基于降低学习难度的新授课教学,有利于实现在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学生和书本间的知识转化,将潜藏于不同生命个体中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可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2,33,50

[2] 殷志忠.合理洗课,打造简约高效的化学课堂[J].化学教与学,2013(2):36

[3] 李政涛.教育常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88~89

猜你喜欢
新授课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浅议高中数学新授课的多样化课堂模式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上好历史“三堂课”
如何在物理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
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