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葡萄离开葡萄藤

2017-01-09 18:41徐逢
花样盛年 2016年12期
关键词:软木塞人物传记酒会

徐逢

生日这天,我在朋友圈里发了近照和一张二十年前的照片,以示岁月变迁。有人留言:年轻的你清新锐利,令人眼前一亮;现在的你成熟有韵味,就像一瓶红酒。

多年前,我在国内某葡萄酒企业担任市场总监,见证过一瓶瓶红酒的前世今生。

企业有自己的种植基地,采摘季节来临时,一望无际的葡萄园中,深紫色的果实挂在葡萄藤上,颗颗饱满,惹人喜爱。 有一次,一名同行的分销商随口道:“真有点舍不得摘下呢!”边上一名果农却摇头,“它都长足了,不摘下来酿酒,继续挂在上面,能有啥好结果?”他的语气不悦,甚至带着些轻蔑。大家相视一笑,没再吭声。

后来,当我看到果农们摘下葡萄,将它们运到生产车间,葡萄经过压榨变成葡萄酒原浆时,我又想起了那名果农的话。葡萄终归是水果,水果的生命只有一季,唯有酿成酒,才会焕发出新的光彩。对葡萄感情最深的果农,才会在意葡萄的生命能否获得重启。

那时,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我已将企业的葡萄酒生意做进几大城市的卖场和酒店。不停地出差,繁忙地工作,几乎很少在家吃饭,年幼的女儿被我扔给老家的年迈父母……心怀歉疚是不用说的,也常常感到倦怠疲惫。但没办法,职业经理人的身价,与其能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密切相关。

有一年,女儿生日前一天,她在电话里奶声奶气地问我会不会去看她。我说不会,因为我要工作。她失望地挂断电话,令我愧疚至极。第二天,我出席了一家大酒店的开幕酒会,餐台上摆满了我的酒,嘉宾们很喜欢这些酒的口味,谈兴极佳。心不在焉的我却很少开口。

“对不起,打扰一下,这问题只能向你请教了……”酒会中途,一名女子走到我面前。“我妈滴酒不沾,却喜欢收藏葡萄酒瓶塞。我考上大学,结婚、生子、升职,遇到大小喜事儿,我爸都会开瓶酒庆祝,我妈总会把软木塞偷偷留下来。她这样是不是有点奇怪?”

“软木塞……是葡萄酒的守护神。”我条件反射般答道,随后从工艺的角度给她解释了一番。

“软木塞守护着葡萄酒,就像父母守护着孩子。我读懂了妈妈的心思,谢谢你。”她翩然离开,留下内心已掀起巨浪的我。

做出离开的决定并付诸行动,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照顾家庭,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一刻,比所谓的事业更重要。那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职场好比葡萄藤,辞职、充电、写作,做出这样的决定,我就像一颗葡萄离开了葡萄藤。

一枚水果的寿命能有多长?几乎在长熟的那一刻,等待它的就是消亡。葡萄却是一个例外,离开枝头的葡萄,经过榨汁、发酵、橡木桶陈酿,经过时间的流转,将以酒的形式打开生命中另一扇窗。

也许是亲眼目睹过一颗颗葡萄变成葡萄酒的过程,我在真正离开职场时没有丝毫犹豫。下意识里,我可能已做出了要变成一瓶美酒的心理准备。

酿酒需要时间。时间回到了我的手中,除了照顾家庭和写作,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年来,我在图书馆的年借阅量均超一百本。而在所有书籍中,我最感兴趣的,当属人物传记。阅读人物传记,可知每个人的生命都经历过一次或者多次重启,生命的河流曲曲弯弯,这些重启都像是偶然,唯有纵观其整个人生,才知偶然中的必然。

2013年初,《花样盛年》开办“酒经”栏目,我以自由撰稿人和葡萄酒曾经从业者的双重身份,成为了这个专栏的作者。在“酒经”专栏里,我写了很多人物,他们就像不同类型的葡萄酒,各有特色。

杯酒人生,我写的是他们,也是写自己,写我们每个人。当葡萄离开葡萄藤,当一个人勇敢脱离固有的生活方式,或许就是生命中重启的时刻。

猜你喜欢
软木塞人物传记酒会
一种灵魂间的呼唤与应答——读周和平先生的人物传记《大道留真》
【重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站在舞台中央”的软木塞
软木塞手工作品
港府新春酒会首次加奏国歌环节
以人物传记阅读 涵养学生精神成长
红酒塞 塞出小情趣
清洁工爷爷
便捷暖壶软木塞
一身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