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

2017-01-09 09:23孙建波韩彬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教育改革创新教育

孙建波+韩彬

摘要: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不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孔子在教育公平、教育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思想对当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应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地位;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因材施教”,加强创新教育,切实推进启发诱导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开放式教学。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孔子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6-0092-05

中国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尚不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例如工程技术人才的结构与质量不能满足产业需求、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没有跟上全球工程创新步伐、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等等。[1]为积极应对这些挑战,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清晰地展现了从科学范式向工程范式的转变,“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2-3]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国,但这并非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目的,亦步亦趋的改革显然不能满足新工业革命和制造业强国战略的需求。那么,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路在何方呢?对此,28年前已经有人给出了答案:1988年,7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发表宣言,他们指出,“人类要想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4]。孔子关于教育的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在当今世界主流的教育思想中均可发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子。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在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完全照搬、照抄或者“中体西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必须结合本国历史和现状,在研究国外主流教育理念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和完善,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在继承、弘扬和借鉴中实现超越。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化发展

(一)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1.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教育在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人的先天禀赋和素质是差别很小的,而受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所习染养成的习性却互相之间差异很大;而且人“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是后天的教育培养了人的才能,提高了人的学识和修养。所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教育的对象不分地域、种族、贵贱、贫富、智愚、善恶、年龄,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孔子毕生都在实践这一教育主张,其号称弟子三千,其中既有高官显贵,也有平民百姓,甚至还有人曾经为盗,所以荀子也说“孔门多杂”(《荀子·法行》)。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观是其教育思想中最耀眼的部分,他所倡导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至今仍是国内外各类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主要目标。

2. 教育目的——君子学以致其道

孔子毕生追求的是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大同世界。为此,需要培养大批行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行道和弘道的志向,又要有行道和弘道的德才,培养这种既有行道和弘道志向又有行道和弘道德才的志士和君子就是孔子的教育目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最能体现孔子的精神追求,一旦明白了“道”,就马上按照“道”去做,即使很快为它而死也死而无憾。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风餐露宿,目的就是推行其政治主张“仁政”。“朝闻道,夕死可矣”重在“行道和弘道”,即实践。孔子的弟子们很好地领会了这一思想,如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可见,行道和弘道是孔子教育的根本目的。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教育目的的另一个表达,此语常常受到不恰当的批判,但如果考虑到孔子所处的时代,便会发现其所具有的极大积极意义。孔子认为修身学习没有止境,“学优”才可以“出仕”,“出仕”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行道和弘道。同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选拔优秀工程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应有之义。

3. 教育内容——“四教”与“六艺”

孔子的教育目的既然是培养“学优”且能够“致其道”的“君子”,那么其选拔人才的标准必然是德才兼备的“先进于礼乐者”(《论语·先进》)。 “四教”与“六艺”就是孔子为此确定的教育内容,“四教”即“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文”即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内容是孔子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行”,则指实践,“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中的“笃行之”,简而言之,就是为官、为农、为工、为商的实际能力。“忠”与“信”则是指德育,以“仁”“义”“礼”“孝悌”和“忠信”为内核。孔子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地位,“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六艺”与“四教”,精神一致,内容相近,不过前者更侧重于实践能力方面。“六艺”之“礼、乐、射、御、书、数”,与“文、行、忠、信”“四教”也是一致的。“礼”“乐”在“忠”“信”、在“行”;“书”“数”在“文”、在“行”,博学笃行也;“射”“御”重在“行”。正如孔子所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四教”与“六艺”是道、德、仁、艺之统一。可见,从教育内容上孔子已经实现了德、智、体、美的统一,中国目前所推行的素质教育和国际先进教育理论所追求的全面发展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

4.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孔子在长达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辉煌的创造,其灵活多样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当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其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第一,因材施教。孔子认为应根据学生的禀赋、志趣和性格特点有选择地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是其教学方法中最具智慧、最闪光的部分,已经被明确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第二,善于启发,循循善诱。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意谓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在学生认真思考而仍不得要领时再启发他,在学生想努力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又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引导他。第三,孔子提倡“学、思、行”的结合。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学习的过程,还需要“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温故”不是简单的回顾和复习,必须与“思”结合,仔细感悟和体会,达到融会贯通。在孔子看来,仅仅明白知识和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以致用。“子曰:学而时习之,不易乐乎?”(《论语·学而》)“习”就是演练、试验、实践,从“学”到“习”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思想到行为的归一。第四,学无常师的开放式教学。“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孔子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谁有长处,就跟谁学。

可见,孔子从教学对象、教育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均有完整系统的理论。其中的著名观点,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千古流传,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发展

第一,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紧跟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教育愈来愈偏向“科学化”。科学主义尽管在推进人类自然科学进步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把高等工程教育带入了困境:一是工程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产生分离;二是崇尚科学的知识观导致了专业知识的“等级化”,技术知识和工程知识地位被很大程度地弱化;三是工程教学方面偏重于主客体关系导致教育教学过程中主体间性缺失、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等等。[5]12-1420世纪末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科学主义范式下的工程教育困境,如“回归工程”“成果导向教育”等理念正是国际上对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全国大力推进工程教育国际认证的背景下,孔子教育思想作为中国的主体教育思想,也要适应这种改革的需要,积极吸纳当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促进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第二,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发达国家争先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在新兴技术领域或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作出战略部署,旨在重塑具有未来持续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体系,借此增强综合国力,争夺未来世界主导权。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正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和重大挑战。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这是应对“两化”融合的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全球挑战、加速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制造业强国战略给中国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孔子教育思想的实际内涵和具体实践应根据“两化”和科技发展的要求进行扬弃。

第三,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有利于解决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纲要》正是为满足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应国际形势而制定的教育发展蓝图。《纲要》将“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并指出教育发展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纲要》所秉持的以人为本、教育公平、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教育理念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精髓在当今中国的继承和发展。要落实《纲要》,就必须解放思想, 锐意创新,既要重视研究和学习经典,又要大力推进其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教育复兴。

二、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汲取孔子教育思想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产业格局调整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带来的挑战,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全面提升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汲取孔子的智慧,赋予其教育思想现代化内涵,在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一)注意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专业选择盲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未来职业规划迷茫等问题。[6]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高等工程教育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发生了分离。中国很多高校现有的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存在空泛化倾向,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中对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要求很少[7],没有起到引导专业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作用。即使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成果导向教育,也过分强调“学生能做什么”,而对于工程教育中的情感诉求、道德规范和价值关怀等相对弱化,其教育价值取向明显偏重于工具理性。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取决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实现的前提,而价值理性则给予工具理性以精神动力。[5]13

孔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既有行道和弘道志向又有行道和弘道德才的志士和君子,这个目标兼备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朝闻道,夕死可矣”饱含了孔子的精神追求。人才不但要有志向,还要有德才,这样才能“成其事,致其道”。孔子在《论语》中多处提到教学应该“乐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论语·述而》)只有在志向和梦想的指引下,学习才能成为一种乐趣。因此,在进行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时,应该兼顾培养目标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防止“工具化”倾向,尤其要注重价值理性的培养,使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理想追求,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科学素养,不但能“成其事”,更能“致其道”,在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完善以德育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学科导向的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明显滞后,课程体系结构受刚性的专业目录束缚。[5]13这种科学主义范式下的工程教育将科学知识置于最高层次,而工程知识和技术知识则被视为科学知识的一种退化形式,从而在课程设置上偏向于基础科学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于人文素养课程的重视远远不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教育片面强调智育,忽视道德、人文素养和人格养成培养的情况尤其严重。即使是根据国际主流工程教育理念——成果导向教育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虽然在教学内容中已经涵盖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但是在毕业要求中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至多与工程知识、问题分析、工具使用等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处于平行的地位。现代工业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不同步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等,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内容忽视德育有关。[8]3-4

“四教”与“六艺”的教育内容说明,孔子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已经实现了德、智、体、美的统一。不仅如此,孔子还非常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地位,“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以德固本,以才培能,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核心,知识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根本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也就是 “学会共同生活”。孔子不但把培养理想人格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且还给出了具体的践行路径和策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段话不但鲜明地表达了强调以德育为基础的思想——“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更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种“推己及人”的道德教育方法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由易到难,合情合理,避免了常见的生硬说教和灌输,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当前我们提倡的“工匠精神”,是工业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技术能力的工程师,更需要具有伦理道德的工程师。培育工匠精神首先应改进德育的内涵,其内容应包含整个人生的态度,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职业素养以及社会公德等。[9]因此,我们在进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时,应该以德育为基础设计和完善课程体系,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三)坚持“因材施教”,加强创新教育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世界上所有已有的先进教学方法都未能脱离其涵盖的范畴。《纲要》中明确提出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此,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从灌输式教学向启发诱导式教学转变

目前高校的大部分课堂均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这种传授更多的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做的知识的“灌输”,很容易变成“填鸭式”的课堂,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与之相比,孔子则非常善于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颜回曾深有体会地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指出了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这种启发式的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去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这样学生就成了认知过程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这也是国际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该思想的提出却比孔子晚了两千多年。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在启发学生的同时, 并未忽视、反而是高度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孔子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思想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是孔子比当代西方的激进建构主义者远为高明之处(当代西方的激进建构主义者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 总是排斥和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8]8

2.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

科学主义范式下的工程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它不要求学习者去独立发现,突出和强调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接受与掌握,很容易变成被动的无意义的学习,从而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孔子明确把教学过程分为“学”“思”“行”三个阶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逐级推进,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思考是创新的关键,实践是创新的来源和动力。“学”“思”“行”结合是当代工程师改造世界的必由之路。这种“学”“思”“行”结合的教学思想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的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10],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大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传统的工程教育采取的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孔子积极倡导开放式教学,孔子无常师。不仅如此,孔子的教育实践中还非常重视“对话”的作用。孔子鼓励众弟子“各言其志”,弟子们也可以要求先生“愿闻子之志”,在开放的沟通、互动与情感交流中对弟子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在当今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时代,孔子的开放式教学思想应被赋予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使教学活动更容易突破教师、教材和教室这三个中心,实现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开放。美国高校实施“翻转课堂”的实践表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更专注于项目学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好地内化知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11]“微课”和“慕课”等“翻转课堂”式教学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成为问题的解答者和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从而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学生的参与度更强。

三、 结语

中国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背离了我们的优良教育传统的结果。孔子教育思想历经千年,常用常新。汲取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应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地位;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因材施教”,加强创新教育,努力实现从灌输式教学向启发诱导式教学转变、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而打造满足国家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

参考文献:

[1] 《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6):6-10.

[2] 叶民, 叶伟巍. 美国工程教育演进史初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2):109-114.

[3] 邹晓东, 李拓宇, 张炜,等. 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与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3):9-14.

[4] 刘延东. 伟大的文化推进伟大的复兴[N]. 人民日报,2005-10-13(09).

[5] 项聪. 设计范式:工程教育发展的应然选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6).

[6] 支希哲, 韩阿伟.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5(2):21-26.

[7] 雷庆, 赵囡.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11):7-15.

[8] 何克抗. 当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一)——孔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警示[J]. 电化教育研究, 2006(10).

[9] 朱高峰. 关于中国工程教育发展前景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3):1-4.

[10] 周绪红. 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在2015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上的专题报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1):1-4.

[11] 何朝阳, 欧玉芳, 曹祁. 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2):148-151.

责任编辑:袁付娜

Abstract: China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annot meet the strategy needs of "Made in China 2025", and it is imperative to accelerate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Confucian educational thoughts in perspectives of education equity, educational purpos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hav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the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should realize the unity of value rationality and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i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emphasize the basic posi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insist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 strengthen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euristic teaching, research learning and open teaching.

Key word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Confucian educational thoughts;education reform;innovation education

猜你喜欢
高等工程教育教育改革创新教育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高等工程教育中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探讨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