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与后备力量的培养①

2017-01-10 07:26邱金新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4期
关键词:运城市上班族排球

邱金新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

中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与后备力量的培养①

邱金新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

中国女排是作为三大球之一,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女排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女排运动员奋勇拼搏。当然,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排球运动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排球是否具有足够的群众基础,后备力量的培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结合我国目前排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和后备力量的培养体系,谈谈自己对这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排球运动 可持续发展 后备力量 现状 认识

排球人才后备梯队的储备和培养,是多年来大家非常关心的事情,不仅因为排球运动曾经在我国开拓外交新格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非常受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在举国体制下,排球运动迅速发展,很快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豪言壮语,但是在经历了早期排球人的奋斗后,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却是排球人才的断层[1]。产生人才断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还非常复杂,由于后备人才的培养时间都非常长,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创新培养体系,中国排球运动的群众基础将变得更加薄弱,与世界强队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1 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目标

无论是排球运动还是其他任意的运动项目,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后备人才的储备都是非常重要的,关乎整个运动未来发展的前景。“一个球类项目要想搞好,总得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排球运动是一项团体球类运动,团队协调、技战术执行、团队士气、群众基础等各个要素都能对运动和运动员本身产生影响。试想一下,如果排球运动只是某一部分的专属运动形式,没有了大众的参与,也就没有了发展的后劲。所以,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单是指运动本身带给参赛者的竞技理想和求胜欲望,还关乎与整个运动的后续发展动力,排球运动也并不只是属于排球运动员的,它也是属于普通群众的,优秀的运动人才不都是从群众中选拔出来的吗?这也是群众基础重要性的体现之一。

2 我国目前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与后备力量的培养的现状

首先需要承认一个现实,我国体育行业远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化的格局,这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除体育理念差异,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因素是我们需要挖掘的。

2.1 教育理念传统,人为忽略体育素质教育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传统教育观念仍被不少人奉为信条,影响学习成绩是他们阻碍排球运动教育的借口,其实质是畸形的考核制度所造成。在当代教育环境中,应试教育虽然不再像以往一样占据着教育体制的核心,但是其影响力仍然不容小觑,与之相匹配的就是唯分数论,对学生学业水平衡量的标准就是分数。即便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改变这种固有的传统思维,依然困难重重。这种思维的存在会引起诸多连锁反应,首先学生自己对于参加排球兴趣小组或者锻炼就大大减弱,学业负担让学生根本没有多的精力去尝试自己喜欢的运动。其次,家长灌输的学业为重的思想,其实也会让学生加重这样的心理负担。最后,学业成绩的测评展示往往以分数体现,掩盖了学生运动方面的天赋,甚至错失了培养的最佳时机[2]。

2.2 排球训练设施场地极其缺乏

相对于其他球类运动,比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排球的场地相当缺乏,这其实从侧面验证了人为地割裂群众基础的现实情况。当然,排球普及率不高与其配套设施不完善是否有直接关系,对于这个问题不在此赘述。需要表明的是普及率并不是要求大众对于排球规则或者技战术的深刻理解,而是对于排球爱好者而言,想举行一次小型的排球比赛,却很难有适合的场所进行,这其实非常尴尬的。

2.3 专业排球教练水平不高,专业素质偏低

在普通人眼里,排球运动员只有在电视比赛中才能看到,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非常少,也很难现场观摩到排球训练。相比教育其他球类运动,大众对于排球的相关常识还是非常缺乏的,并不像乒乓球和篮球那么普及,所以,在排球推广上,相关教练和指导员是非常缺乏,特别是具有专业排球运动经验的教练。在目前排球训练环境下,更多的是体育教师代为行使排球教练的职责,其自身对于排球知识的理解都没有到位,所以,学生所谓排球知识和技术动作也就会相应大打折扣。

2.4 排球专业训练费用偏高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体育运动和素质教育的重视,兴起了不少训练营,对于推动排球运动的普及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排球仍处于小众运动,加上训练场地的缺乏,导致其训练费用居高不下,动则几千到数万的开销,使广大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这其实也暴露出社会对于排球投入相对缺乏,排球设施和教练资源的开销并不应该全部由消费者承担,相关体育主管部门是否能够研究出一套促进资源整合,进而降低相关成本费用的措施。

2.5 排球运动员选拔机制单一

以欧美商业化程度最高的篮球和足球举例,其后备力量的梯队建设是非常完善的,各个梯队间轮换和竞争让整个梯队建设充满了竞争性,这种良性循环推动整个产业化进程。因为是从球队文化、球迷文化、城市文化、啦啦队文化,都已经与融为了一体。所以;相对而言其运动员的选拔机制也非常透明,有能力者理应得到更好的发展平台。而从国内的排球而言,这种竞争和选拔机制是有纰漏的,俱乐部没有承载的文化载体,选拔的队员很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洗礼,只是凭借推荐进入队伍,缺乏对球队文化交融的过程。

3 对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和后备力量培养的几点建议

排球运动虽然没有乒乓球国球的美誉,但是其给人带来的竞技精神也同样震撼,目前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也呈现出了阴盛阳衰的尴尬局面,女排能够与世界上每一支强队进行较量,但是男排却始终打不开局面,这虽不全是体制的问题,其中的后备力量和技战术执行层面,其实也能够带给我们不少启示。

3.1 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文化知识与体育并行发展

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最终落实到位。所以,教育层面一定要对目前的教育体制进行再次深入改革,确保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落实到位,惠及广大学生。其次,注重对退役优秀排球运动员进行返聘,提升整个排球教练专业素养,运用科学、专业的训练大纲对后备力量进行培养。从培养兴趣开始,系统对排球的起源、规则、技战术以及竞技心理进行介绍。

3.2 建立科学全面选拔机制

完善目前单一的选拔机制,尝试进行“小学—中小—大学”的一条龙后备人才选拔机制。这样的延续性机制有利于对于潜力学员进行长期性的运动观察,当然这样的培养模式并不是单一的进行体育类技术的学习,而是强调的是学习的连续性,包括文化学习和训练。全面的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是与文化知识学习并列的,只不过是把排球作为运动类的偏好而已,而这种偏好是给予相关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有全面的选拔和淘汰机制,有利于优秀排球苗子的选拔和重点培养[3]。

3.3 政府牵头,为排球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并降低培训费用

产业化即商业化,目前,在排球领域进行商业尝试难度不小,主要还是群众基础小导致的。各个俱乐部把成绩放在了打造俱乐部文化之前。所以,在必要的情况,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排球产业相关企业提供有利条件,当然,政府除了宏观上的引导以外,还需要完善各地排球设施短缺问题,这解决无场可用的情况。同时加大对排球事业的投入,完善相关训练机构的费用,为广大排球爱好者提供能消费得起的训练机构。

3.4 把退役的优秀运动员纳入后备力量培养的体系当中

做好退役运动员的返聘工作也是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他们丰富的大赛经验和优秀的技战术意识是普通排球教练无法比拟的。这种实战性质的训练远比日常训练来得有意义,提升了训练的针对性。

[1]史庆磊,王晖.对影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育环境因素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71-73.

[2]李卫东.我国“三大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政府职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0):73-76.

[3]张兴林.我国排球后备人才现状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11 (8):42-44.

表2 运城市上班族被调查者的文化层次统计表

表3 运城市上班族参加身体锻炼的参与形式调查统计表

2.3 运城市上班族身体锻炼的参与形式

从表3中可以看出,运城市上班族参加身体锻炼的参与形式选择率最高的是单位集体组织(35%)和社团(22%),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参与的选择率也高,而独自进行身体锻炼活动只有3%。这说明我国是一个注重集体和团队的社会,亲情与友情亦是维持居民参加身体锻炼的因素,这些都与中国的社会结构相符合。从另一方面看,运城市上班族参加身体锻炼主要依靠被动组织,独自参与体育活动会使人产生没有动力,缺少安全感的想法,缺乏主动参与身体锻炼的习惯,自主锻炼的意识有待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运城市上班族中,参与身体锻炼的男女性别比例基本无差异,35~60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参与率最高,年龄段在18~25岁的青年参与休闲体育的人数在投入活动的积极性上低于中老年人,体育锻炼意识不足。

(2)运城市上班族中文化层次和身体锻炼的参与率具有正相关,即文化层次越高参与率越大。

(3)运城市上班族参加身体锻炼主要依靠被动的组织,独自参与体育活动会使人产生没有动力,缺少安全感的想法,缺乏主动参与身体锻炼的习惯,自主锻炼的意识有待提高。

3.2 建议

(1)加强上班族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从思想上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体育锻炼是全民的,跟文化程度没有关系,从小培养终身体育观念。

参考文献

[1]任建生.运动处方丛书[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

[2]杨云霞,申高禄,苏江鹏.山西省成年人体育锻炼现状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院校学报,2003(9):10-12.

[3]王伟平.内蒙古地区中小学乒乓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133-135.

[4]张晓春.休闲体育对我国城市体育发展的促进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6):11-13.

[5]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25.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4.224

G842

A

2095-2813(2016)12(a)-0224-02

邱金新(1959,2—),男,汉,广东人,本科,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运城市上班族排球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双减双抢”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运城市:有机旱作农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运城市盐湖区:“三抓三消除”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摩登上班族
上班族
上班族的小确幸
运城市南风广场
广西高校气排球和硬式排球公体课教学的价值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