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儿科门诊中的应用价值

2017-01-10 00:40李纪兵邱竞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儿科输液门诊

李纪兵, 邱竞

临床护理

心理护理在儿科门诊中的应用价值

李纪兵, 邱竞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应用在儿科门诊中的价值。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在沈阳市沈河区妇幼保健所儿科门诊接收治疗的患者中选取252例患儿和陪同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将接受心理护理的12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未接受心理护理的126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和家长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依从性和家长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儿依从性,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儿科诊室普及。

心理护理; 门诊; 儿童

目前我国家庭结构已经逐渐演变成“4+2+1”形式,孩子多成为各家庭生活的中心,因此,在患儿出现疾病时,家属多出现焦急、忧虑等问题。加之,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尤其是一些低龄幼儿,并不会表达自身健康问题,因此儿科诊治过程中对于护理人员素质的要求更高。门诊治疗是儿科疾病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也是医患纠纷高发区域,加强儿科门诊护理、发展和谐医患关系极为重要[1-2]。本院自2014年10月起在儿科门诊逐步推广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在沈阳市沈河区妇幼保健所儿科门诊接收治疗的患者中选取患儿和陪同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将接受心理护理的12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未接受心理护理的12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57例,女69例;年龄0.5~13岁,平均(6.9±1.3)岁;家长年龄25~63岁,平均(46.3±2.6)岁。对照组中男55例,女71例;年龄0.5~12岁,平均(6.7±1.2)岁;家长年龄26~62岁,平均(46.7±2.8)岁。疾病类型包括发热、呼吸道感染、腹泻以及支气管炎。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家长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纳入标准 (1)接受门诊治疗者;(2)既往身体健康,未接受过心理干预;(3)家长知情同意,且配合随访。

1.3 排除标准 (1)既往有心理疾病史,接受过相关心理干预;(2)智力、理解力有一定障碍,无法正常沟通者;(3)资料不全者。

1.4 护理方法

1.4.1 对照组 在接受门诊治疗的同时,给予传统的儿科门诊护理方法,包括保持诊疗区环境、注意通风、维持秩序等。

1.4.2 观察组 在实施上述护理内容同时应用心理护理:(1)患儿心理护理:①婴儿期患儿由于手部血管难以显现,因此多用头皮输液治疗,在治疗前应充分和家长沟通,对其进行指导,促使家长配合治疗,同时通过轻柔抚摸头顶等方式安慰患儿。②幼儿期患儿多存在明显的反抗情绪,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儿情绪做出相应干预,在患儿家长陪同的情况下,亲切的和患儿接触,用和蔼、温和的话语与患儿沟通,通过卡通图片、儿童画册、玩游戏等获得患儿好感和信任,同时教育鼓励患儿向听话的儿童学习。③学龄前患儿已经有了自己的心理需求,护理人员应在理解患儿的同时,想方设法获得信任,通过沟通、鼓励等满足患儿心理需求,同时对家长进行科学、易懂的讲解,使家长正确认知,配合治疗。④学龄期儿童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具有独立的性格特点和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对于此阶段儿童应给予足够的尊重,通过正面回答患儿的提问、尊重患儿想法和隐私、诚恳平等的交流而安抚患儿、满足其自尊自理的要求。(2)家长的心理护理:亲切、主动的和家长进行交谈,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根据患儿病情给予详细的讲解和周到的护理服务,通俗易懂的交待疾病相关知识、药物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家属和患儿着想,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尽力获得家长的信任,缓解家长担忧的心情,提高家长的配合意愿。对于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叮嘱家长在穿刺时要防止患儿移动,静脉穿刺后注意输液速度,不要随意更换座位以避免脱针;对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及时告知医生,并且协助家长进行绿色通道就诊,安抚家长担忧的心情,及时纠正治疗方案,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1.5 评价指标 本院护理部全员共同制定“儿科门诊家长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患儿家长在结束治疗后匿名填写调查表,总分0~100分,分数和满意程度呈正比,>90分为特别满意,≥80分为满意,<80分为不满意。同时在接诊时、诊治工作结束后分别使用疼痛行为评估表(FLACC量表)[3]进行患儿疼痛反应的客观评价,包括表情(Face)、肢体动作(Legs)、行为(Activity)、哭闹(Cry)和可安慰性(Consolability),共5项内容,每项0~2分,最高分10分。FLACC分数与患儿疼痛程度成正比,得分越高,疼痛越重。患儿依从性达标:未见明显哭闹或无哭闹,能够配合检查,且未对治疗形成不良影响[4]。

2 结果

2.1 两组间患儿依从性评价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依从性客观评价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t=12.37,P<0.05;与干预前比较,bt=10.25,26.53,P<0.05;与对照组比较,cχ2=6.66,P<0.05。

表1结果表明,通过对患儿依从性进行FLACC客观评价,结果发现在接诊之初,组间FLACC评分无明显区别,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FLACC得分低于对照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间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10.29,P<0.05。

表2结果表明,观察组家长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儿童对于医院、针、疼痛等均能够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患病接受诊治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哭闹等现象,而且随着独生子女不断的增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宠爱不断加重,对于孩子的哭闹变得尤为在意,因此,在儿科诊治过程中,家长对于诊疗环境、诊治治疗和护理工作质量多有微词,儿科门诊治疗区的医患矛盾尤为突出。心理护理作为一项新的护理内容,其重要性已经备受认可,并且在临床各科护理中得到了推广。目前已经有研究[5-8]发现在儿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明显减少医患矛盾。儿科门诊由于接诊患者的独特性,因此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具有一定特殊性,需要根据患儿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护理干预[9-11]。1周岁内的婴儿由于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因此,在陌生环境极容易因恐惧而哭闹;1~3岁的幼儿,虽然心智发展快速,但是由于语言中枢尚未成熟,对于自己的想法仍然无法确切表达;3~6岁的学龄前患儿已经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被赞赏,但是此阶段情绪容易波动,无自制力;6~12岁的学龄期患儿自我意识、表达能力和自尊心均较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知疾病,多存在恐惧、着急治愈等情绪。患儿家长多缺乏医学知识,加之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多高热等表现,而且低龄患儿无法描述自身感受,因此。家长因担心而出现焦虑、急躁、担忧等心理。因此,在儿科护理中通过安慰患儿、获取患儿好感而提高患儿依从性、促进配合治疗的积极性,而且需要对家长采取心理干预,通过健康宣教、沟通交流、心理疏导等在缓解家长紧张、担忧、焦急情绪的同时,提高家长对于医护工作的认可,提高家长满意度,从而使家长能够配合完成诊治。本实验结果显示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在患儿依从性、家长满意度方面明显强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护理对于患儿配合治疗能力、家长满意程度的改善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在专科护理能力娴熟的同时,应掌握心理疏导方案,根据患儿和家长的心理状态,及时的进行心理干预,并且在干预过程中使用礼貌用语、态度亲切、知识专业,通过全面、专业、优质的护理,改善患儿和家长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医护工作流程顺利、愉快的完成。总而言之,分析患儿和家长的心理特点,应用科学化的心理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提高患儿依从性,而且能够避免医患冲突、化解医患矛盾、促进医患和谐,因此建议儿科门诊大力推行心理护理。

[1] 冯丹丹,张越,王淑清,等.儿科门诊护理管理中5S管理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Z1):149.

[2] 王玲玲.浅谈门诊就诊患儿家长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4,9(9):244.

[3] 孙淑杰,时磊,宋洪磊.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19-220.

[4] 张玉芹.心理护理在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及家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330-331.

[5] 刘晓琴.儿科输液室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3):202,218.

[6] 杨素梅.心理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5,36(11):2414.

[7] 王艳芝.门诊输液儿童的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5,29(21):145.

[8] 柳娜,刘玲,谢永红,等.心理护理干预对门诊输液患儿静脉输液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124-125.

[9] 林焕阁,郭彩玲.儿科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护理与心理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2):300-301.

[10]刘霞,唐玉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76-177.

[11]金丽娟.儿科患儿家长常见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6,6(1):291-292.

(本文编辑:刘颖)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LI Jibing, QIU Jing.

Outpatient Department, Shen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linics, Shenyang 110014,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Methods From October 2014 to February 2016, 252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Shen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linic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12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outpatient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sychological nursing based on the treatment for control group. The compliance of children and parents'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In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mpliance of children and parents' satisfa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be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compliance of children and parents' satisfaction, and 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in pediatric clinics.

Psychological nursing; Outpatient department; Children

110014 沈阳,沈阳市沈河区妇幼保健所儿科门诊(李纪兵);110000 沈阳,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邱竞)

李纪兵(1973-),女,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儿童心理护理

李纪兵,E-mail:360214047@qq.com

10.3969/j.issn.1674-3865.2016.06.030

R248.4

A

1674-3865(2016)06-0640-03

2016-05-03)

猜你喜欢
儿科输液门诊
门诊支付之变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圆梦儿科大联合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倪鑫:圆梦儿科大联合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颈枕输液袋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