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依托型乡村发展研究
——以张家界村为例

2017-01-10 05:51张雄一孙惠芳谭旭威卓儒洞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34期
关键词:张家界客栈景区

张雄一, 孙惠芳, 毛 兴, 谭旭威, 胡 婷, 卓儒洞

(吉首大学城乡规划学院,湖南张家界 427000)

景区依托型乡村发展研究
——以张家界村为例

张雄一, 孙惠芳, 毛 兴, 谭旭威, 胡 婷, 卓儒洞*

(吉首大学城乡规划学院,湖南张家界 427000)

重点分析了张家界村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政策要求,围绕景区依托型乡村发展的基本内涵,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获取数据,并依此分析张家界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乡村在景区发展中的定位展开张家界村与景区互动机制的研究。在明确生态控制的前提下,探讨张家界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求具有张家界村特色的发展模式,提出生态保护型、景区依托型乡村发展的新途径。

景区依托型;张家界村;景村互动机制;发展模式;生态控制

景区依托型主要基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基础,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发展形式。不同学者因研究角度各异,对乡村旅游发展类型有不同的界定方式。基于学者专家的定义,将景区依托型理解为邻近著名景区的乡村,以景区巨大的地核吸引力作为该地区在旅游资源和市场方面的发展契机,以景区游客为主要客源市场形成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式[1-2]。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首批国家5A级景区,以其特殊的“张家界地貌”——三千奇峰、八百秀水而闻名中外,被联合国评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吸引着中外游客观光游览。在景区飞速发展的同时,多数处于景区生态红线上的村落的发展受到严重抑制。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张家界村属于典型的景区依托型乡村,它一方面利用景区的游客市场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又因邻近自然保护区而被定义为萎缩型乡村。因此,探讨张家界村乡村旅游发展既对一般景区依托型乡村具有典型性,又能对在生态控制下的邻近自然保护区乡村提供创新性建议。

目前张家界村面对广大游客市场,无指导、自发性地建设与上位规划的定义形成矛盾。笔者基于这一特殊情况,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促进地区转型发展,建设和谐美丽乡村”的背景下,探究在控制发展规模的前提条件下,如何实现景区依托型乡村张家界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对张家界村与景区相互作用的研究,寻求具有张家界村特色的发展模式,以期为其他此类乡村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景区依托型乡村的特征

张家界村主要受武陵源风景区的辐射带动力而发展起来,其未来的发展模式也很难脱离景区影响。让张家界村从以自发性的接待设施为主要营利点的粗放经营方式发展为有规划的经济生态双赢的乡村旅游,不仅要明确其未来的走向模式,更要明确这种景区依托型乡村发展的特征,以便更好地研究其运行机制,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1.1 地缘优势性 地缘优势性指某个实体占据地理位置上较为接近的优势地位,这里主要突出其邻近景区的区位优势性,是由于景区依托型乡村位于成熟景区的辐射圈,可利用其相对较好的交通条件发展经济,且因二者地域上相近,文化及环境上具有一致性,可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张家界村的这种地缘优势十分明显,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条件[3]。

1.2 客源共享性 景区依托型乡村的消费群体主要为景区游客,这点区别于其他类别的乡村旅游地。客源共享是景区依托型乡村优越市场的形成原因。张家界村的发展正是依赖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的客源条件,以依托景区的人气和客流为主,建设一些游客接待设施[4]。

1.3 资源互补性 资源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景观资源上的差异,景区与乡村在地域上的相近使其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开发模式的差异,景区在保留人文与自然景观外注入了更多的商业元素,而景区依托型乡村则更具有乡土气息与田园风格,能更直观地体现民俗文化,二者可形成景观资源的互补;二是客流资源上的分化,景区吸引大量游客的前提是与生态承载能力相吻合,当景区游客人数超过承载能力时,不妨通过周边乡村的容纳力来缓解承载压力,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2 研究区现状分析

2.1 自然因素

2.1.1 地理位置。张家界村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南部,距张家界市武陵源城区15 km,距张家界市永定城区25 km。张家界村居委会距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入园口仅2 km,具有一定的地理区位优势。

2.1.2 地形地貌。张家界村地处张家界森林公园边缘,也是独特类型的砂岩地貌。向北、向西可以平视武陵源自然遗产核心景区;南边、东边地带隆起,可以平视天门,俯视永定城区。张家界村总面积1 701.0 hm2,耕地面积59.9 hm2,对景区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2.1.3 气候条件。张家界村属于亚热带气候区,由于植被茂密、四周环山,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气候。年平均气温12.8 ℃,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年平均降水量为1 400 mm,雨量充沛,阳光充足。

2.1.4 水资源。张家界村内有2座水库和1条小溪,分别是磨子峪水库、卸甲峪水库和琵琶溪,与当地的山川、动植物、小气候相互辉映,成为依托景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社会人文因素 2015年10月武陵源区锣鼓塔街道办事处挂牌成立,张家界村被纳入锣鼓塔街道办事处进行管理,成立张家界村社区居委会,现辖13个居民小组。截至2015年底,全村有546户,总人口2 168人。现有老年医务室1所、小学1所、加油站1个。村内还有张氏祠堂、朝天观等具有文化内涵的区域和建筑。

张家界村社会保障机制比较完善,对于林地种植,政府每人每月补贴300元;对于低保户,政府每月发放260元的低保救助,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增加100元,残疾人每人增加120元。

2.3 经济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末,武陵源旅游业起步,张家界村民以务农为主,生计主要来源于水稻等种植业、油桐等经济林业以及畜牧业。1982—2001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锣鼓塔地区开发建设大量宾馆及服务设施,带动张家界村民就业,村民逐渐从务农转向旅游服务业。2001年张家界村开始退耕还林,农业比例逐年降低。2004年峪园公路和附属停车场建设征用部分村民土地。现村民发展及就业形式以务农、参与公园管理和经营家庭客栈为主。家庭客栈约57家,客栈经营者自发形成客栈联盟。张家界村在森林公园门口约有73个摊位,从事景区轿运的有150人。有集体企业4个:农贸市场、旅游纪念品长廊、卸家峪林场、户溪峪林场。林场总面积约133.3 hm2,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左右。

2.3.1 宏观视角下的张家界村经济分析。分析近4年经济统计数据可知(图1),2012—2015年张家界村经济总收入总体上呈稳步上升趋势,由2 876.39万元上升到3 266.7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经济总收入先降后升,2015年达271.0万元;第三产业的经济总收入逐年提高;政策扶持总收入逐步增加,2015年达614.7万元。对比近4年相关产业经济总量构成比重(图2),除每年的政策扶持收入占全年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维持在20%左右以外,第一产业收入比重先下降后逐渐上升,2013年以后维持1.0%左右的速度增长;第三产业收入占全年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由于相关政策因素的限制,总收入虽有增加,但从2013年增速放缓,以0.1%左右的速度增长。

图1 2012—2015年经济总收入与相关产业总收入Fig.1 Economic income and relevant industry income during 2012-2015

图2 2012—2015年相关产业经济总量构成比重Fig.2 Relevant industry proportion during 2012-2015

2.3.2 张家界村经济收入与景区游客的相关性分析。从表1中可看出,旅馆和餐馆的总收益与景区游客人数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在0.9以上,其次为导游、商业、轿夫,其相关性依次递减。2012—2015年,张家界的旅游人数由3 509.1万人增至5 050.0万人,张家界村的各项经济收益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收益年增长率最快、最稳定的是旅店业的发展,其总收益增长率由2013年的37.36%增至2014年的51.3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张家界村主要经济收益项目与景区游客之间具有较紧密的相关性,且随着景区游客的不断增多,与景区游客量密切相关的经济项目收益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旅店的发展,直观反映了依托景区客源发展获取经济利益的内在联系。

2.3.3 从微观层次探寻张家界村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由所获取的张家界村各项收入统计表可知,张家界村的收入可由以下几方面构成,即粮食、畜牧、育苗、运输、旅店、餐馆、商业、导游、轿夫、职工、造林、奖励、生活保障以及其他。因职工主要是指张家界村在外务工的人员,这与其他一般乡村劳动力经济走向具有相似性,而张家界村所享受的奖助措施更多地体现为政策福利,这是依托景区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体现,但其所占的获利经济份额较大将影响其他收入与总收入的关系分析,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将以前9个收入项目作为重点分析内容。

表1 景区年游客人数和各项总收益的相关性分析

Table 1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tourists and the total income in the scenic spot

项目ItemPearson相关性Pearsondependency显著性(双侧)Significance(bilateral)N游客Tourist14旅店Hostel0.9300.0704餐馆Restaurant0.9050.0954商业Business0.6600.3404导游Guide0.7750.2254轿夫Chairman0.4920.5084

表2 2013—2015年张家界村各项经济收益年增长率 %

Table 2 Annual growth rate of various economic returns in Zhangjiajie Village during 2013-2015

年份Year旅店Hostel餐馆Restaurant其他商业Otherbusiness导游Guide轿夫Chairman201337.363.6052.1724.328.73201451.3426.84-9.52-3.600201530.7411.6322.2216.670.87

选取前9项收入来源进行分析(图3),可看到导游、轿夫这两项占9项收入总份额的比例最高,约为1/5,因为他们直接与景区联系且在景区进行服务,直接共享景区游客市场,因此更易获取经济利益;此外,餐馆、旅店、运输和畜牧所占的份额也不小,这里除了畜牧业从属于农业经济部门之外,其余3项更多依赖于与景区的作用关系,如餐馆与旅店主要服务对象是前往景区观光的游客,这里的运输业也主要是指运载游客。

从张家界村整体角度而言,粮食、育苗以及商业对经济总收入的贡献率不高。这主要是因地形以及封山育林、客栈民房建设等原因,耕地面积有限且不适合耕种;此外,张家界村的商业更多地倾向于满足村民的消费需求。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从全村整体角度来看,与景区直接联系、交往最为密切的收入项目对总收入的贡献最大,如导游、轿夫;相较而言,间接依托景区发展的收入项目,如餐馆、旅店等则居其次。这点与上述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由此可得出,张家界村的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景区的带动辐射作用。

图3 各项收益占张家界村收入总金额比例Fig.3 Proportion of each income in total income of Zhangjiajie Village

2.4 现行政策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规划(2005—2020年)》中明确指出:张家界村风景游赏用地中的风景恢复用地属于压缩型村庄,即保留世居居民,实行居民点逐步萎缩的政策,严格控制现有居民住宅改、扩建,保持现有宅基地面积;分区控制住宅建筑的高度、形式、风格、体量、建材、色彩,尽可能保持民居特色并与风景区自然环境相协调;鼓励风景区内居民点人口外迁,由山上向山下迁移,由农村向城镇迁移,由风景区内向张家界市区迁移[5]。近期,《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发展乡村特色民宿(客栈)建设管理实施办法》正式出台实施,其中提及对乡村特色民宿(客栈)的建造和管理方式:鼓励现有房屋改造,主体尽量在二层以内;需特色突出,宜隐则隐、宜小则小;配套必要的民俗特色、绿化、停车位、标识等基础设施;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每年检查、复核、督导复查;推动成立行业协会;重奖政策扶持[6]。

同时,张家界美丽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工程项目中明确提出张家界村发展的空间策略主要包括社区内业态的布局、集中接待区域的改建方式、生态休闲区域实施途径以及接待区域与森林公园衔接处理,并将张家界村划分为六大功能区:旅游综合服务街巷区、集散广场换乘区、自助游接待中心、家庭宾馆业区、生态休闲区和文化景点区。

3 景村互动机制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初步感知武陵源风景区与张家界村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武陵源风景区对张家界村有积极的带动作用,而张家界村对景区发展也存在正面反馈,但二者之间并非完全和谐的状态。生态控制与经济发展扩张是景区与张家界村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7]。武陵源风景区与张家界村互动机制如图4[8]。

图4 风景区与农村型居民点的互动机制Fig.4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scenic area and rural residential area

3.1 景区对村的积极影响

3.1.1 管理方式的调整与改进。成立武陵源区锣鼓塔街道办事处,使张家界村由原来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代管转变成由街道办事处直接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的改变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使村民的意见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处理,基层建设更加完善[9]。

3.1.2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随着近几年武陵源风景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景区对优质人才、导游和轿夫的需求量增加,吸引了更多张家界村村民到景区内就业;另一方面,张家界村客栈及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也带动了张家界村村民就业。

3.1.3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2005年通车的峪园道路大大方便了张家界村与景区之间生活与经济的互动;同时,锣鼓塔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金鞭溪水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之后政府对张家界村进行了污水管网建设投资。这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有效改善了张家界村的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张家界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4 客源市场的前提。风景区的客源增长为张家界村及景区的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市场,特别是张家界村服务业的发展,每到节假日,张家界村家庭旅馆全天爆满,甚至出现“一床难求”的景象。

3.1.5 政策上的扶持与奖励。武陵源区政府对张家界村参与林地种植的人、低保贫困住户、6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有相应的政策奖助。2015年仅政府的奖助就达到693.3万元。

3.1.6 营造良好的生态背景。武陵源风景区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8%,被称为“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植物园”。受公园影响,位于风景区边缘的张家界村山高水清、森林茂密、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

3.2 村对景区的积极影响

3.2.1 承接游客。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观光游览,这也引发了武陵源风景区游客接待压力的日益剧增。具有良好区位优势的张家界村成为游客住宿休憩的较佳选择,其一方面承接了部分游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景区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景区的提质发展。

3.2.2 提供劳动力与旅游产品。景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维护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而张家界村人口较多,可以为景区提供较为充足的劳动力。张家界村周围生长着许多野果野菜,村民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以自由采摘,加工成商品,制作特色的旅游产品。

3.2.3 生态缓冲和社会缓冲的保护功能。张家界村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和武陵源风景区的交叉地带,一面是奇特的张家界地貌景区,一面是繁荣发展的城市。景区周边村落作为景区保护生态的缓冲地带,有效地阻挡外层区域对景区的损害。张家界村在繁荣的现代社会与自然风景区的过渡中起到了链接和缓冲的重要作用[9]。

3.2.4 人文民俗的展现载体。随着教育、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逐渐多样化,人文民俗休闲游逐渐成为现代旅游的热点。景区周边的村落传承当地文化风俗,是展现其人文民俗的良好载体。张家界村是土家族聚居地,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当地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独具特色的村寨,是张家界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2.5 承建景区服务设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张家界地质公园的处罚表明,旅游服务设施的大肆扩张无疑是自毁前程,既花费了人力物力,又破坏了生态环境。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游客压力,景区若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周边村落承建景区服务设施,进而为游客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

3.3 村对景区的负面影响

3.3.1 建筑物的扩张破坏原有生态风貌。自1982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挂牌成立以来,张家界村兴起了一大批自建的农家客栈。这些家庭客栈的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原本在规划中作为特色稻田景观的区域,实际上却被占用修建客栈。自发性的改建造成村庄的整体建筑风格破坏严重,造型丰富、极具地域特色的土家建筑消失殆尽。另外,“污水入管”工程建设施工粗放,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原有地貌。张家界村原有的生态环境与风貌景观均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3.2 村民利益需求与生态控制的矛盾。近年来,张家界村逐渐以旅游接待为主发展经济,然而在政府主导下,景区偏重于武陵源城区的建设,又加上《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规划(2005—2020年)》中对张家界村的明确定义,张家界村的发展受到限制。然而随着景区的发展,更多的张家界村民不满足于现状,利益需求逐渐上涨。由于相关政策否定了张家界村的发展诉求,导致现今村民在对待风貌改造、生态恢复问题上的态度消极。

3.3.3 不完善的利益分配问题影响景村和谐。自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成立以来,利益分配一直是景区和村庄无法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例如:森林公园管理处租借了一块张家界村土地,性质是作为生态停车场。现今这个地块增加商业用途,经济收入大增,导致张家界村民十分不满,要求重新分配利益。现行的分配政策很难全面反映村民的诉求,再加上有些政策实施不够透明,矛盾随之产生。规划上不允许张家界村大肆发展建设,分配上又没有明显的扶持与偏向政策,最终导致景区与村庄的矛盾日益升级,破坏了景区与村庄的和谐,阻碍了两者共同发展。

3.4 景区对村的严格要求

3.4.1 建筑建设的要求。上位规划中有明确的规定:风景区内的居民点要求保持现有宅基地面积不再扩大,分区控制住宅建筑的高度、形式、风格、体量、建材、色彩,尽可能保持民居特色,与风景区自然环境相协调。后来实施的《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农村危房改造及风貌提质工程》也明确规定了张家界村的建筑规模和结构形式。显然,张家界村的建设受到严格的管控,而第三产业迅速增长的需要与建筑建设方面产生了许多矛盾。

3.4.2 实行严格的人口压缩政策。传统的村落一般是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口不断增长,而张家界村对人口实行压缩政策。上位规划在居民人口调控方面将张家界村定义为:保留世居居民,鼓励风景区内居民点人口外迁。在村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执行人口压缩政策的要求也是张家界村面临的一个难题。

3.4.3 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由于张家界村地处武陵源区的一级保护区,所以采取比一般地区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譬如:必须严格控制居民及其生产生活活动,允许世居农民从事传统农耕活动,但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内部机动车只能采用高标准的环保型机动车,严格限制外来机动车进入;动态地质过程(如泥石流)遗址应该受到严格保护;应严格控制解说、指示和警示系统标牌的数量、体量、用材,不得在山体原石上刻字等。由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带来的利益冲突在张家界村未来的发展中将长期存在。

3.4.4 经济活动规模的压制。张家界村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活动的建设,但景区对张家界村经济活动规模有较大的限制。如游客数量和规模控制在村内环境容量允许范围之内;管理用房、服务部和厕所等必须符合规定的选址、数量和规模要求;严格控制造成视觉干扰的人工构筑物、管线;严格控制和精心设计易造成干扰的商业摊点等。

3.4.5 原有民俗民风的消退。张家界村村民大多属于土家族,能歌善舞、勤劳节俭,孕育了众多的土家民俗文化。然而,武陵源风景区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在带动张家界村经济增长的同时,导致其原居民的民风民俗也逐渐消退。一方面,乡村民俗文化被城市文化同化,例如土家族语逐渐被汉化;炫丽多彩的土家民族服饰也极为少见;情歌对唱、跳摆手舞的村民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当地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受到干扰,例如村内居民的私人空间受到侵害,某些游客不尊重当地的民俗习惯,造成“行为污染”[10]。

4 乡村发展新模式的探究

张家界村的发展模式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有关上位规划的要求,积极探索出符合当地特色的“张家界村模式”——立足于景区依托的发展背景,以生态控制为前提,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耕种规模的转型,发展一批集生态、经济、景观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形式,开发一批以生态疗养、中草药种植、野果野菜品尝、乡村休闲观光为主的特色产业,同时在政府的引导下,依托景区的知名度,推进乡村规模化、生态化、景观一体化发展。

4.1 生态控制

4.1.1 生态先行。张家界村的发展应以保护好世界自然遗产、不影响风景区生态环境为前提,必须严格进行村内环境整治,分类处理生产生活垃圾,完善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11]。

4.1.2 规模压制。在经济上,张家界村的发展规模受到限制,只能在原有的经济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在建筑规模上,张家界村应当严格控制现有农民住宅改、扩建,依据农村住宅用地标准建设一层临时住房。坚持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规划(2005—2020年)》为指导,积极推进“张家界美丽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工程”项目,以及确保《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发展乡村特色民宿(客栈)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的实施[12]。4.2 适度发展

4.2.1 打造精致客栈。客栈作为继酒店之后衍生出的新事物,在丽江、凤凰等地已经渐渐变成吸引游客的特色旅游产品,能够吸引更多游客留下来、再消费。张家界村现呈有客栈57家左右,但是知名度和特色都远不及其他地方,有些客栈只能提供简单住宿,没有吸引游客的亮点。因此打造精致客栈成为张家界村吸引游客住宿再消费的途径之一。

(1)突出客栈文化。现代很多游客对旅游地文化的认同不再秉持旁观者的角度,更希望能参与文化体验。客栈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可以将张家界村特色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融入到客栈里,让游客在住宿时充分感受到张家界村的民俗和文化,从而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之一。

(2)突出客栈建筑设计特色。在设计上,客栈要与酒店有区别,要结合本土文化,更能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历史内涵等。张家界村居民主要是土家族,土家族的建筑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如果客栈的外形风格设计时多加入吊脚楼的建筑元素,更能吸引游客住宿观光[13]。

(3)打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意境。张家界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又由于处在上位规划中的压缩区,环境保护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张家界村植被丰富、空气清新,保留了传统的生态乡村韵味。在这良好的生态资源基础上,可以通过休闲观光农业或体验式农业,打造客栈周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意境,让更多从喧嚷城市来的游客体验生态乡村,亲近自然、释放压力、愉悦身心。

(4)引导客栈健康可持续发展。客栈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张家界村的客栈存在分布散乱、服务品质良莠不齐、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者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缺少统一规划管理等问题,这些因素制约了张家界村客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多加规划引导,建设张家界村特色的民俗客栈群,充分发挥客栈的集体作用,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产业高速发展。

4.2.2 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现代旅游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人们旅游需求逐步向了解体验旅游地风土人情、本土文化转变。张家界村是土家族的聚居地,土家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如何继承发扬土家族文化、展现土家民俗风情、吸引更多游客,成为当前工作的首要问题。

(1)开展土家节庆民俗活动。土家族有自己的特殊节日,比如“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土家年”等。在这些特殊的节日里,土家族都会有不一样的庆祝活动。张家界村可以利用这些特殊的节日举办集体庆祝活动,让游客参与进来,感受节日的氛围,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精神体验。

(2)通过不定期地开展以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为主线的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土家族独特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风俗习惯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族,因此可以向游客展示和介绍土家传统民族服饰的穿着方法和制作过程,并让游客参与制作;展示土家族的特色美食和制作方法,并带动游客积极参与制作食物,提供土家特色美食产品;提供特色的土家居住环境。

4.2.3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张家界村的产业转型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发展滞后,亟待改善,因此在产业发展上应当改变单一发展模式。张家界村拥有良好的气候条件,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严寒期短,适宜大部分动植物生长[13]。

(1)利用园林苗木创收。一方面,园林苗木的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张家界村奉行生态保护、退耕还林政策,大规模改种园林苗木能切实扩大当地的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保护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抗性。

(2)利用花卉营造生态风景。武陵源景区观光以独特的自然风光为主,游客旅游参与方式较为单一。因此,可利用张家界村地域,参照国内花海的一般性建设方式,例如江西婺源的油菜花海、江西井冈山十里杜鹃花长廊、东洞庭湖莲海等,打造具有张家界特色的“武陵源花海”。以花海为主的美丽乡村景观不仅能够提升张家界村的整体形象,还能兼顾生态保护,并且能够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3)中草药种植与开发。自古以来,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湘西地区就是我国著名的药材产地,出产葛根、杜仲、茅岩莓茶等养生型药材,但是这些药材产业并未形成规模,原材料的来源也参差不齐,没有一个严格的质量标准,整个行业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传统中草药种植与开发,再加上中草药的种植对土壤地形的要求远低于传统粮食作物,开发当地特色中草药,既减少了农业劳动投入,又拓宽了收入来源。

(4)开发特色野果野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健康意识的提升,许多人对绿色无污染、具有药用保健功效的野生食物越来越感兴趣。因此,因地制宜地开发种植山野菜果不失为一条好的发展途径。张家界原住民早在古时就有食用野菜野果的传统,加之当地自然环境人为破坏较少,保存了大片原始森林,相当丰富的野果野菜品种得以保存至今,如八月瓜、野枇杷、葛根、鱼腥草、鸭脚掌、野芹菜、野葱等。

在武陵源景区内,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野果。比如正月的“洒冰凉果”、二月的“棒奶界”、三月的野草莓、四月的枇杷、五月的樱桃、六月的山桃、七月的野梨、八月的阳桃(即狒猴桃)、九月的板栗和野荔枝、十月的腊叭瓜、冬月的柿子、腊月的救兵粮果(即“木瓜子”)等。但是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当地却没有进行规模化的开发,这些特色野果野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选择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加工,形成规模产业,不仅能让村民增加收入,也能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使张家界村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4.2.4 扶持生态疗养。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标准浓度为1 000~1 500个/cm3。现代科学证明,当负氧离子浓度达到4 000个/cm3时,可以满足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健康长寿的要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商业区只有200~300个/cm3,被誉为全球第一长寿村的广西巴马的水晶宫、百魔洞和百鸟岩等旅游景点的负氧离子浓度达2万~5万个/cm3。据正规科学检验,张家界当地的负氧离子浓度高达10万个/cm3。

如此优越的资源和社会上潜在的巨大养生消费需求,外加当地武警疗养站作为借鉴模板,在张家界村发展疗养产业具有极大的效益。养生产业带发展也与乡村景观塑造息息相关。优美和谐的景观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沉淀人浮躁的内心,释放压力,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越来越多,疗养产业日益增多,市场前景越来越大,社会需求高涨,养生保健行业的发展势不可挡,且该行业对生态的影响远远小于其他商业类型。因此,张家界村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相关疗养设施建设,打造湘西地区养生第一村[13]。

4.3 多方参与

4.3.1 政府引导。政府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引路人,应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逐渐突出引导作用。在张家界村的发展中,政府在不违背调控政策的原则下,可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一是优化张家界村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作为张家界村的主导产业,其旅游服务业贡献巨大,可以在住宿、餐饮等单一的旅游服务形式下适当增加如生态疗养型服务。二是标准化设施建设,如修复经过张家界村的主要交通干道;完善相应的水电管网的敷设;优化住宿环境,统一客栈建筑风格,提高民俗客栈的服务质量。三是规范化管理,如制订客栈经营者行为规范,树立客栈经营者的职业形象。四是鼓励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如客栈联盟等民俗客栈联合管理模式[14]。

4.3.2 以民、企为主。村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乡村和谐发展的基础,企业是带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剂,因此张家界村的建设坚持民、企为主。一是村民通过合理发展和完善民俗客栈的建设,提高旅游接待的能力和质量。二是村民利用本地传统的民俗优势,打造特色餐饮,吸引更多游客留宿。三是民企结合,利用相关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实现规模化经营。四是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张家界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五是带动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深入挖掘张家界村的丰富资源,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5 结语

张家界村的发展脱离不了武陵源风景区,且其作为景区依托型乡村,相比其他村落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该研究探讨的景区依托型乡村发展与大多数该类型乡村发展有相似之处,但张家界村定义为“萎缩型乡村”,武陵源景区作为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上的严格要求使张家界村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尤为突出,这其间便存在村庄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控制的矛盾。面对二者之间的矛盾,应从景村相互机制出发,依据张家界村的客观情况,提出生态控制、适度发展、多方参与的模式。这是基于张家界村特殊要求下的可行策略,既不损害村民利益,又达到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以张家界村作为景区依托型乡村发展探究的实例,不管是对景区依托型乡村建设,抑或是有特殊自然环保要求的生态保护型乡村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姚东鑫.景区依托型农业旅游发展研究:以山西省繁峙县为例[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3:1-21.

[2] 王妍婷.泰山风景名胜区边缘型村落改造模式探究:以进贤村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7:5-6.

[3] 龙兴茂.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探究:以凤凰县老洞村为例[D].湘潭:湘潭大学,2007:10-11.

[4]龙彬,张圆圆.景郊型乡村旅游开发探研:以武隆土地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8):75-76.

[5] 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规划(2005-2020年)[A].2005.

[6] 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发展乡村特色民宿(客栈)建设管理实施办法[A].2016.

[7] 欧芳.景村一体化中利益冲突的合作治理研究:以袁家界景区为例[D].吉首:吉首大学,2014.

[8] 陶来利,高凌.从风景区和村庄互动关系中优化村庄整理思路:以常熟市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9-13.

[9] 陈耀华,金晓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风景名胜区与居民点互动关系研究:以方山-长屿硐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入口村庄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5):43- 47.

[10] 杜艳.乡村旅游的社会文化负面影响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8(7):218-221.

[11] 李刚.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社区参与互动模式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2.

[12] 王世媛.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村庄发展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13] 刘倩.皖西南大别山区景区边缘型乡村建设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14] 施国铃.景区依托型旅游接待村规划设计研究:以宝山风景区上湖旅游村为例[J].福建建筑,2014(6):48-51.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the Relying-on-scenic-area Villages—Taking Zhangjiajie Village as an Example

ZHANG Xiong-yi,SUN Hui-fang,MAO Xing,ZHUO Ru-dong*et al

(College of Urban and Rural Resources and Planning,Jishou University,Zhangjiajie,Hunan 427000)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olicy requirements in Zhangjiejie Village in recent years.Some m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Zhangjiajie Village are analyzed with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relying-on-scenic-area villages and data obtained by field research and interview.The study of Zhangjiajie Village and scenic area inactive system is put forward by the orientation of the vill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enic area.How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Zhangjiajie Village and fin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featuring Zhangjiajie Village is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knowing the ecological control.New development way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he re-lying-on-scenic-area-type village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Relying-on-scenic-area-type; Zhangjiajie Village; Village scenic scene interaction mechanism; Development patterns; Ecological control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高司函(2015)13号(201510531008)];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湘教通(2015)269号(296)]。

张雄一(1995- ),男,河南泌阳人,本科生,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通讯作者,副教授,从事旅游农业研究。

2016-10-21

F 590.75

A

0517-6611(2016)34-0160-07

猜你喜欢
张家界客栈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张家界看山(外四首)
“醉美”张家界
人间奇景张家界
看张家界的漫山红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