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2017-01-10 17:33龙江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新常态

龙江

内容摘要:经济新常态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转变发展路径,重构区域空间,调整产业结构,才能转换增长动力,增创竞争优势。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的势态,比较优势逐步呈现,一体发展日益加速及生态发展趋于主流等特征。为了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理应从政策环境、区域条件、网络经济及生态资源等方面培育发展动力,以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区际资源流动,发挥区域核心优势,形成联动发展格局。

关键词:新常态 区域经济发展 动力机制 “互联网+”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国内经济增速的趋缓,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出现诸多新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已脱离了高速发展的阶段,逐步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并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的形态中。在这种新的经济态势中,区域经济发展必然呈现新的特点,也需要寻找新的动力。为此,本文阐述了新常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特征,探索了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新常态相关释义

进入21世纪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其中,中国的崛起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影响了国际经济秩序。2008年以来,伴随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致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拐点。经过学界的深入研判,这个拐点被称之为“新常态”。

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新常态”蕴藏着不同的理念。早在2004年,McNamee 和Diamond出版了一本名为《新常态—大风险时代的无限可能》的书。在书中,McNamee 和Diamond将现在所面对的一个不确定的时代称为“新常态”(The New Normal)。在他们看来,不确定性常表现为恐怖主义、企业丑闻,以及海外就业外包等。他们进而指出,即便世界经济复苏,旧的安全网也不复存在,但新常态也会提供大量的机会。2009年,Gross与El-ErianMohamed用“新常态”来说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所发生的变化。2010年,在第40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再次使用“新常态”来描述世界经济的新情况。自此以后,“新常态”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描述了危机过后经济缓慢而痛苦的恢复过程。

在我国,“新常态”又具有新的内涵。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时首提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同年,在APEC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说明,经济新常态中的“新”表明我国的经济已不同于以往,主要表现是:第一,经济增速降低,但发展效益增加;第二,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尤其在产业、需求、区域、收入等方面不断优化升级;第三,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渐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常”则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也意味着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态将持续一定时间,不会面临突然的大幅波动。

新常态无疑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将引领我国经济提质增效。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各级政府要认识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改变了,但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也改变了,但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可见,我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重视市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强化社会预期的引导,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推动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方能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动力,提高我国经济质量。

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现状

(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在经济学领域,区域具有产业分工协作,人力、资本、技术等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协调发展的特点。因此,区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在经济发展中,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不过,由于资源禀赋、政策差异及政府行为等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格局。这不仅造成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导致同一区域的内部发展的不均衡。如果把我国区域经济板块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个地带,可以发现我国区域经济的总量及人均量都表现出“东部大,中部、西部和东北小”的显著特征。

由表1可知,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虽逐年下降,但均在50%以上。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5%,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逐年增加,但皆在20%左右。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1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逐年增加且增幅较高。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7%,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波动较大,并在2013年后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表2显示,东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其它区域,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0.02%)皆低于其它区域。中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高于西部地区,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2.21%)高于东部和东北地区。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皆低于其它区域,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3.52%)高于其它区域。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低于东部地区,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1.21%)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且高于东部地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尽管存在不均衡的状况,但就发展的态势看,其发展方向是朝向均衡的。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东部地区同比增长5.52%,高出全国水平0.5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同比增长4.65%,低于全国水平的0.3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同比增长5.54%,高出全国水平的0.54个百分点;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73%,东部地区同比增长13.19%,低于全国水平的1.6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同比增长14.35%,低于全国水平的0.3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同比增长18.24%,高于全国水平的3.51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全国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东部地区同比增长7.6%,高于全国水平的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同比增长7.06%,低于全国水平的0.3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同比增长8.78%,高于全国水平的1.38个百分点。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各区域发展日趋均衡。

(二)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的特点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一个新旧增长动力转换、新旧发展路径替代、新旧竞争优势演化、新旧空间组织重构以及新旧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大量机遇。各区域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发展差异,如东部地区始终比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发达,但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发展空间更大。总体看,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区域发展的差距不断缩小。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措施,一直致力于均衡各区域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4.1%,超过东部的10.8%。2014年数据表明,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0年的近53.91%下降到51.16%。东部地区比重的降低意味着其它区域占比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发展的整体差距虽在不断缩小,但区域内部的发展还存在不均衡。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一些地区仍然存在贫困,各区域内的省级差距依然很大。

第二,区域发展的优势开始转换。过去,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或者出口驱动,但是在钢铁、煤炭、纺织等传统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压力下,继续依靠投资已难以为继。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主要表现之一是通过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不断消化过剩产能。如东北地区的沈阳机床,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对智能机床的研发资金,将机床与互联网相结合,加大中高档机床的开发,原来的普通机床占比为75%,而现在的中高档机床占比已达到72%,实现了产品结构的良性逆转。

第三,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加速。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逐渐加强。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产业互补。各经济区域都具有特殊的资源和发展优势,致使区域之间合作可以更好地利用多方资源,实现产业重组。

二是人口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区域内的城市中,充实了城市的就业空间。另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地区也比较广泛,这些都加剧了人口流动。随着户籍制度的日益宽松和放开,劳动力的流动将更为频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

三是交通便利。交通的便利为区域之间的互动互通提供了基础。高铁、民航等交通设施的发展,逐步增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四是网络普及。互联网可以突破空间、时间及区域限制,加快了信息、金融等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和配置,进一步推进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第四,生态化发展成为趋势。过去,为了经济发展,各区域可以不惜以环境为代价,大力发展高耗能、高污染及低效益的产业。近年来。随着各种自然灾害、雾霾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各区域开始不断反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尤其在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始终要将环境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主动借助技术创新等手段,结合区域实际探索一条绿色、低碳的集约型发展道路。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力

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有足够的动力。由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有:

第一,政策动力。区域经济要借助有利的条件进行发展。这里的“利”主要是政策方面的。我国在区域发展政策上力推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发展,但带来的问题是割裂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执行不力。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尤其是“十三五”规划的出台,我国将继续推进区域之间的各种合作,并在原有的四大经济区域的基础上增加“京津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三大经济区域,从而形成“4+3”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这对于整合区域的“碎片化”,以及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区域优势。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主要依据地理位置来制定发展政策。但从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看,可将这些区域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落后区域、膨胀区域和萧条区域。落后区域的主要问题是“穷”,它需要实现的转型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而转型的目标就是步入现代化的轨道;膨胀区域的主要问题是“堵”,因而在转型上要注重吐故纳新和继续保持发展的活力;萧条区域的主要问题是“老”,其转型重点在于怎样恢复往日的活力。因此,不同区域面临着不同的经济发展问题,需要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寻找发展优势。

另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战略空间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区域经济的战略空间主要包括资源要素、产业技术、地区文化以及地缘政治等方面。这些要素与各个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及区域政策等有密切关系。在新常态下,各区域经济主体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展区域经济战略空间,主动从区域发展的长远角度来建设和开发区域经济战略空间。

第三,网络经济。网络经济主要是依靠互联网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目前以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主要特征的新业态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不断塑造新的商业模式,并且日益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比如,在电子商务的驱动下,浙江义乌青岩刘村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互联网经济产业带。该村由最初的淘宝散户或小额混批的商业模式,发展成为现在的综合配套服务新模式。据数据统计,2013年青岩刘村就实现了20多亿元销售总额,成为名副其实的“淘宝第一村”,带动了临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也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激励作用。尤其是“互联网+”模式的催化作用,将使区域经济的投资机会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这会推动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业态的增长,从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植入创新的动力。同时,传统的以低廉的劳动力、以环境为代价、低成本生产及简单模仿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将遭遇重大冲击。因此,区域经济发展主体要发展网络经济,利用互联网等网络技术,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区域经济板块。

第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环境和健康的生态发展。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指导和约束。十八届四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和政府要为各经济区域内的企业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提供更多制度保障。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区域内的政府应依靠法治来引领与规范区域内的企业市场行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可靠、公平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也预示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区域竞争合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此外,我国的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伤害,尤其是煤炭、钢铁等工业,更是污染严重。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也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例如产煤大省山西和河北等地,很多产业都与煤炭相关,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但是这些产业的高能耗、高污染及高排放的特性,损害了自然环境。西部地区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落后较多,很多东部淘汰的高污染产业也往往会转移到西部地区,从而将污染转移到了西部地区。在这些区域政策的影响下,区域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要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主动淘汰“三高一低”的产业,积极转型升级现有产业体系,构建低碳、绿色及创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McNamee R,Diamond D. The New Normal: Great Opportunities in a Time of Great Risk[M].Portfolio Hardcover,2004

2.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

3.张慧芳.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再平衡与新期待[J].经济学家,2015(7)

4.张晖.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科学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5.人民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12/c1024-26193058.html,2016-4-23

6.王继岗.关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转型跨越的思考[J]. 当代社科视野,2014(11)

7.闫程莉,安树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改革与战略,2016(3)

8.陈耀,皮亚彬.“十三五”区域政策思考[J].中国经济报告,2015(10)

9.谢晓棣.新常态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46)

10.新华网.从四大区域到“4+3”布局 城市群成“十三五”区域发展主抓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xa/2015-10-13/c_1116800462.htm,2016-3-10

11.刘世锦.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3—2022)[M].中信出版社,2013

12.金碚.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维[J].区域经济评论,2015(3)

13.浙江在线.义乌青岩刘—中国淘宝第一村[EB/OL].http://zjnews.zjol.com.cn/system/2014/01/03/019790763.shtm,2016-3-12

14.沈玲.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5)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新常态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