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知道·知了

2017-01-11 09:07鲁人
政工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识螳螂常识

☉鲁人

知识·知道·知了

☉鲁人

自从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高论后,围绕知识的讨论就没停止过。

什么是知识?《辞海》说:“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希腊大哲柏拉图说:“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被人们相信的。”这说的都有些过于抽象笼统,我觉着知识应该具体包含三个方面:普通常识,专业学识,思想见识。譬如,鸦片战争哪一年爆发,太阳系有几颗行星,就叫常识;精通建筑学,会设计房子,那就叫学识;洞悉治国的学问,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那就叫见识。

现实生活中则常把这三样混为一谈,都叫知识,但如果细分起来,这三样东西的内容、宿主,都是有明显区别的。所谓知识分子,主要是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术业有专攻,能胜任技术性较强工作的人;而知道很多常识的人,事无巨细,无所不晓,充其量只能叫作“知道分子”;熟知常识和学识,又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社会前进方向的人,那就叫学问家、思想家。

常识、学识、见识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如果说常识是金字塔的基座,学识就是腰身,见识就是塔尖。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人把常识等同于知识,如今许多电视台都有知识竞赛类节目,看其比赛内容,五花八门,一地鸡毛,如某歌星什么星座,某导演有什么作品,某项运动的发起时间,某伟人何时诞生等,这其实都是一般常识,而且完全没必要费力气去记忆,到电脑上百度一下即可。这些不成系统的碎片常识,记得再多也不说明你有学问,记不住也无人耻笑你。不信你去问问屠呦呦,刘诗诗的老公是谁,章子怡最终花落谁家,她一定会是一头雾水,可谁也不敢否认她是一等一的大知识分子。

年轻时我曾参加过多次知识竞赛,那功夫真是下大了,文史哲,天地生,古今中外,万事万物,无不背得滚瓜烂熟,对答如流。可如今回头想想,除了浪费大量脑细胞,比赛时获得一点浅薄的虚荣外,没任何收获。不仅对工作没有帮助,对思想没有提升,对生活也无裨益,这些所谓知识其实应该叫“知道”,到后来也绝大多数忘光了。

知识有很多用处,可开阔思路,提高修养,美化生活,改变命运。但其中最可靠的是学识,最珍贵的是见识。学识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以保衣食无忧,见识才可能使我们脱颖而出,鹤立鸡群。因而,我们应当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提升学识上,做到学以致用,有了可靠笃实的学识,就不仅有了生存的饭碗,可以奉献社会,服务他人,还可在学识的基础上精进升华,最终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优秀的人。

至于一般常识,倒不必花太多功夫,顺便捎带着了解点就行了,因为时下是全媒体时代,普及常识的机会太多了,根本不需要专门去记取背诵。更没有必要为了成为“知道分子”到电视台去炫耀较劲,而花费大量时间,浪费宝贵精力,把自己脑子里装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而且,如果有了一点知识就到处去炫耀,生怕人家不知道,那就成了夏天烦人的知了(蝉)。知了天天在树上向世人宣告:知了,知了,知了……可是它究竟知道什么呢?无非知道天热,知道树汁,知道产卵,连螳螂舞刀、有人套它都不知道,所以它每每不是死于螳螂之口,就是成为人们的美餐。

要做知识分子,不做“知道分子”,更不做叫不停的“知了”。

猜你喜欢
学识螳螂常识
为学与做人
靠不住的常识
做一个有理想有学识有诗意的教师
螳螂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螳螂
螳螂
高校教师自我学习的方向探究
熊复的才干与学识——兼及他与胡耀邦的一段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