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意外伤害学生心身调治中的运用

2017-01-11 16:30胡洁周旭文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心身医治伤者

胡洁周旭文

1.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杭州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意外伤害学生心身调治中的运用

胡洁1周旭文2

1.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杭州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目的]探析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及方法在意外伤害学生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为降低意外伤害对学生的影响提供新策略,为实践中医治未病思想开拓新领域。[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法,论述了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对意外伤害学生采用心身抚慰、情绪调节、非药物疗法等措施及其效果。[结果]在意外伤害学生心身调治过程中,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构筑三道防线:“未病先防”,及时进行就诊告知与心理减压,提升伤者认知评价;“已病防变”,运用五行学说等方式,改善调节伤者情绪;“已变防渐”,采用针刺、药枕等非药物疗法,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程度。[结论]科学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对促进意外伤害学生的心身调治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治未病理论;学生;意外伤害;心身调治

近年来,学生在校园内外遭受意外伤害事件屡见报端,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仅非正常死亡的大学生即高达3000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1]。尤其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直播等新媒体的兴盛,意外伤害事件往往通过各种形式广泛传播,无论伤害程度各异,都给遭受意外伤害的学生造成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因此,医院必须同学校、家庭紧密配合,及时干预、防范学生的心理创伤,促进其心身康复。

遭受意外伤害的学生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4个环节最值得关注:应激源、认知评价、情绪调节和病理生理反应[2]。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与方法,对后三个环节进行干预,通过采用提升认知评价、进行情绪调节、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等策略,巩固构筑三道防线,对促进受伤学生的心身调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未病先防,提升伤者认知评价

中医治未病理念,源于《黄帝内经》,是我国卫生系统所遵循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思想源头,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3]。要求医者不但要治病,更要防病,还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发展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做好防范措施,从而掌握治病的主动权。

在意外伤害事件中,第一道心理防线是认知和评价。认知是接受信息,评价是对信息的性质作判断。伤者的认知评价,对治疗和康复期间的情志调节、依从配合程度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心身疾病有着“扳机”效应[4]。积极的评价,可使伤者建立起战胜创伤的信心和防御机能。

意外伤害属于过于强烈、突然和持久的应激源,在降低伤者机体抵抗力的同时,还会立即构成心身疾病的易患状态。受人格特征、应付策略、社会支持、生活经历等因素影响,伤者对意外伤害(应激源)及其事态、伤情等认知评价完全不同[5]。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第一时间对伤者进行就诊告知及心理减压,根据人格特征引导患者体验疾病,以提升其对意外伤害的认知评价,树立第一道心理防线,缓解随之而来的负性心理应激反应,如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6],对于后续治疗十分有益。

1.1 就诊告知与心理减压古代哲学与医学认为“天地大宇宙,人生小宇宙”,“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7]。意外伤害,尤其是重大的车祸伤、坠落伤、运动重伤、食物中毒、群体冲突殴斗等,对伤者来说无疑似突发横祸,除了躯体伤必伴有心理伤害。“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即需心身同治。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故医生在接诊救治的第一时间,需对伤者进行病情告知,尤其要掌握告知内容的分寸,处理好实事求是与善意掩饰、针对性与共担风险等关系,使患者对意外伤害能掌握必要信息,以最大限度的给予伤者心理减压。同时,可运用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8]等工具对伤者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以指导后期心理干预工作。

1.2 人格特征与体验反应中医认为“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志伤害与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十分密切。医者还应尽可能地观察、了解、判断伤者的心智和人格特征。临床观察证实,人格特征对意外伤害后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产生重要影响[9]。伤者常依其人格特征来体验疾病,并建立了对特殊应激的反应模式。同样的意外伤害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其病情表现、病程长短、伤势转归可能截然不同。如面对个性坚强、处事果敢的伤者,医护人员可采取充分激发他们直面现实、积极应对、配合治疗的行为方式;面对性格内向,常表现出忧郁、失望、易悲哀和情绪压抑的伤者,医护人员要注意防范其自暴自弃、自责自伤等心理行为的发生[10]。

2 已病防变,全程重视伤者情绪调节

学生遭遇意外伤害,尤其是威胁生命时,其应激刺激往往达到极高程度,突发性地突破情绪及心理防线,使机体丧失适应能力,进而导致躯体生理性多方面变化。救治后进展缓慢的康复过程,或外伤后遗症等,又极易造成持久性的劣性刺激,导致长期的不良心境,伤者的情志极易波动乃至逆乱,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痛苦、失望等一系列持续变化的情绪。因此,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全程调节伤者情绪,形成第二道心理防线,对提高伤者的治疗依从性、防范心身并发疾病能起到积极作用。

2.1 运用五行生克制约学说调节情绪中医五行学说揭示了“五行”“五脏”“五志”之间密切的相生相克关系,五行与五脏的相克规律是:肝木→脾土→肾水→心火→肺金→肝木;“五志”相克的规律是:怒→思→恐→喜→悲→怒[11]。遭受意外伤害的学生最常见的情志病变为悲、恐、惊、忧(思)。中医情志病学说认为“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故为了防范意外伤害学生的心身疾病,可以借鉴对应的调节平衡的生克对治方法[12]。例如,伤者情志特征以“恐”为主的,可用“思胜恐”的方法,引导伤者平静思绪,稳定心态,思考明理,战胜恐慌。伤者情志特征以“悲”为主的,可用“喜胜悲”的方法,用高兴的事来鼓励伤者乐观向上,分享喜悦,点赞进步,战胜悲伤。伤者情志特征以“思”为主的,要用“怒胜思”的方法,激发伤者诉说苦闷,宣泄情绪,松散思结,释放抑郁,缓解焦虑。

2.2 运用医患沟通学原理改善情绪在诊疗过程中,要处理好主动与被动、指导与合作、自主调节与共同参与的关系。强调“多听患者说几句”,尽可能耐心倾听,不随意打断伤者对身体症状和内心痛苦的述说,要使伤者的情绪反应得到必要的疏泄,以建立稳固的积极情绪防线,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对已经有心身疾病的伤者,可通过“正言开导”[13]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及治疗。住院期间,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组织伤者联谊活动,加强医、护、患互动,建立和谐、信任、融洽的关系,改善伤者的情绪调节。出院后,学校应与医院配合,对伤者进行持续关注,了解心理状态、病情康复等情况,开展健康宣教,指导情绪调节,持续加固第二道心理防线。

3 已变防渐,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由于某种突发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而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13]。主要症状包括:日常生活场景唤醒对创伤事件的回忆,而引起过度警觉和惊吓,或者失眠、失忆、易怒、性格大变、情感解离等。由于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创伤后应激障碍更易发生,程度也会往往更深,严重阻碍学生的心身恢复及今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精神分析疗法等基础上,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的指导下,基于“形神共养”“心身合一”等理论基础,采用传统非药物手段,对减轻意外伤害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能起到较好的康复效果。此外,还应注重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以提高伤者的康复依从性,帮助伤者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3.1 非药物手段与综合康复以针刺、电针为主的穴位刺激手法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康复方面,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优势,且临床上效果较为显著[15-16]。如张虹[17]等在“安神通督开窍、益肾助阳调志、疏肝解郁调神”的治则指导下,针对汶川“5.12”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采用针刺手法进行康复治疗,临床观察发现,以百会、四神聪、风池等督脉及头部穴位为主,随证配穴,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好的疗效。Kim基于136篇文章的系统综述提示,电针对PTSD的康复治疗同样具有积极意义[18]。此外,对有睡眠障碍的意外伤害学生可通过药枕结合穴位按摩等综合措施,以改善睡眠状态,缓解头痛、焦虑等症状[19]。

3.2 社会支持体系与康复依从社会支持是人通过社会联系获得他人或团体的支持,这种依存关系不但影响伤者对伤害事件的认知评价,也有助于改善伤者的应激适应和应对能力[20-21]。对于意外伤害学生,学校师生和医护人员都要尽最大努力提供支持,以“他人之心,予忖度之”“人之一命,贵乎千金”的理念,动员与伤者生活圈及意外伤害事件有关联的人,共同关心帮助伤者,使其获得正向感受体验,架构精神支柱。临床观察发现[22],凡建构了良好的学校师生、家长亲属、事件关联方(如车祸肇事方)、医疗保险乃至募捐助医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往往能够有力提升学生伤者的康复信心,并提高治疗依从性、有效性。

4 总结

学生意外伤害事件频发,受伤害人数不断上升,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意外伤害事件不仅给本人带来伤痛,给家庭带来痛苦,也给学校带来压力,还给社会和国家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伤害事件发生后,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帮助受伤学生尽快提升认知评价,调节改善不良情绪,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减少后续不良影响,是应对策略的重中之重。因此,科学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与方法,在受伤学生治疗过程中,贯彻防病于先、防微杜渐、防止传变等思想,发挥中医情志调理、非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特色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方法,为意外伤害学生构筑三道防线,对调节情绪、缓解肌体伤痛,促进伤者心身康复,尽早回归正常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医院应该充分认识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促进意外伤害学生心身调治的重要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伤者康复。

[1]朱文玉,李仿.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现状及预防管理对策[J].成人教育,2014(11):64-67.

[2]苗丹民,石茹.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J].现代康复,1999,3(10):16-20.

[3]张玉辉,陈延滨,王欣彬,等.《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0,38(6):53-54.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1:Mental health:new understanding,new hope[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5-7.

[5]曾祥岚,茄学萍,王惠惠.认知评价对青少年地震应激反应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4):408-410.

[6]梁丽婵,李欢欢.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归因方式和心理求助的调节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625-627.

[7]王庆其.中医心理健康观刍议[J].中医文献杂志,2006,9(3) :34-36.

[8]郑文贵,徐凌忠,周成超,等.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在意外伤害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23(3):175-178.

[9]姚如真.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 12(2):160-161.

[10]李培培,陈青萍,梁颖,等.膜拜成员特质焦虑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机理及干预转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 93-96.

[11]邵祺腾,李黎,杜渐,等.中医心理学情志概念及分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150-152.

[12]阮鹏,伍兴阶,祁红,等.灾后群众情志特点与中医情志疗法干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0):3279-3282.

[13]史永刚.浅论《内经》的心理治疗[J].世界中医药,2007,2(4): 236-237.

[14]Jonathan I.创伤后应激障碍[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BMJ), 2016,19(11):645-650.

[15]郑成强,周天秀,金睿,等.近五年国内外针刺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4,32(7):189-190.

[16]金睿,李西云,郑成强,等.针灸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9):2883-2885.

[17]张虹,冉连辉,袁秀丽,等.针灸治疗“5·12”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 21-24.

[18]Young-Dae Kim,In Heo,Byung-Cheul Shin,et al.Acupuncture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s[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3:1-12.

[19]王秦豫,马玲,刘扬.中药药枕结合穴位按摩施护改善焦虑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3,31(5):93-94.

[20]Broadhead J,Abas M,Khumalo Sakutukwa G,et al.Social support and life events as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on amongst women in an urban setting in Zimbabwe[J].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1,36(3): 115-122.

[21]刘云波,罗亚莉.1764名军人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和调节效应[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6,34(3):338-341.

[22]凌宇,杨娟,章晨晨,等.社会支持调节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追踪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5):610-613.

The Application of Disease Prevention Strategy of TCM on Psychosomatic Recovery of Students Suffering Accidental Damage


HU Jie1,ZHOU Xuwen21.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310053),China;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Objective]To propose new strategies on enhancing effectiveness of accidental damage and pioneer new realm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strategy,this paper emphasized on analyzing the way and function of disease prevention strategy in therapeutic process of accidental damage.[Method]Literature review was applied to summarize and discuss the effect of some approaches guided by disease prevention strategy,including relieving the emotional tension and none-drug treatment.[Result]Three psychological defense lines were constructed during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which we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sease prevention strategy,resulting in contribution to improve cognitive evaluation of patients,improve mood and relieve stress disorder.[Conclusion]Disease prevention strate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sychosomatic recovery of injured students.

TCM;the disease prevention strategy;students;accidental damage;modulation of body and mind

R472

A

1005-5509(2017)06-0535-03

10.16466/j.issn1005-5509.2017.06.021

2017-04-21)

猜你喜欢
心身医治伤者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我受够了!
前言
——绿色心身治疗技术在老年心身疾病中的运用
中医治未病结合康复护理对脂肪肝患者的护理效果
分类医治
集束化护理管理在车祸外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神奇的医生
帮助
伤者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