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狗耕田”型故事比较研究*

2017-01-12 10:57
文化遗产 2016年4期
关键词:耕田民间故事韩国

金 华

中日韩“狗耕田”型故事比较研究*

金 华

中日韩 民间故事 跨文化传播 狗耕田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化的综合表现,中日韩三国长期以来的交流使三国文化相互渗透与融合,但各自的民间故事其在传承过程中,真实地体现了一个民族自身特有的生活习俗、民族心理、审美取向以及文化价值的不同。

古代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自古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由于同受儒教文化的影响,两国文化历史上存在同源性,进而衍生出很多相同的节日、民俗以及民间故事。春节作为中韩两国最隆重的节日,其间的民俗更具有代表性。日本国同韩国虽与中国隔海相望,许多民间故事也深受中国或印度儒教文化的影响,固然有其同源之处,但具有明显的差异。中日之间的民间故事比起中韩两国之间的民间故事在细节上具有更多的不同点。

在东亚地区,即中国、朝鲜、日本这三个国家中有很多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民间故事,《狗耕田》就是一例。在韩国,这个故事叫《兴夫与孬夫》,也叫《兴夫传》;在日本叫《开花爷爷》。中国的《狗耕田》也好,韩国的《兴夫与孬夫》、日本的《开花爷爷》也好,都是由一种动物带来的奇迹,给善人以财富,给恶人以惩处的劝善惩恶型民间故事。中国、韩国与日本的《狗耕田》式的民间故事,内容上看大体相同,但细节具有若干差异,特别是开头部分的不同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狗耕田》、《开花爷爷》与《兴夫与孬夫》

日韩同中国都是民间故事非常发达的国家,各地都流传着极为丰富的民间故事。他们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地缘关系,长期以来频繁的文化交流,使诸多民间故事与中国的民间故事有相似之处也有它自身民族特点,这些异同点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

《狗耕田》民间故事是,以父母死后兄弟瓜分遗产而开始的内容,贪得无厌的哥哥独吞了能干活的一头牛,而弟弟仅得到一条狗。于是故事围绕着这条狗展开。有兄弟二人,哥哥贪心,弟弟忠厚。分家时,哥哥得到大部分家产,弟弟只得到一只狗和一点贫瘠的土地。分家后,狗给弟弟拉犁耕田;死后变成老鸦在柳树上给弟弟排泄出金子;后来又变成雁在弟弟的柳条筐里下蛋,弟弟一再得到好处,当贪心的哥哥依样去做时,却屡次得到相反的结果。最终善良的弟弟获得幸福,狠毒的哥哥得到惩处。

《开花爷爷》是一则著名的日本童话,某天一对善良老夫妻捡到了一只白色的小狗,善良老夫妻将它带回家,并当成自己孩子般地呵护,在小狗的指引下得到了很多财宝。邪恶老夫妻心怀嫉妒,便从善良老夫妻处将小狗强夺过来,并虐待小狗,结果找到的尽是破铜烂铁,将小狗打死。主旨在于伐恶扬善,描述一对善良老夫妻被一对邪恶老夫妻欺负,但善良老夫妻屡次因祸得福,而邪恶老夫妻最后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兴夫和孬夫》是高丽王朝18世纪末期韩国三大民间故事之一,哥哥诺夫霸占了父母留下来的所有财产,还把弟弟一家人都赶走了,兴夫一家人虽然过着困苦无依的生活,但仍然十分善良。有一天,兴夫救了一只被蛇咬伤脚的燕子。当燕子被细心照顾痊愈之后,就飞到南边去过冬了。第二年的春天,燕子为了报恩,衔了一颗葫芦种子来给兴夫,葫芦长大之后,剖开来一看,竟然出现很多宝物和金钱,兴夫就成了有钱人。诺夫也抓了一只燕子,弄伤它的脚之后再把它治好,第2年燕子也衔了一颗葫芦种子给诺夫。没想到剖开长大的葫芦后,出现的却是妖魔鬼怪,把诺夫原来的财产都夺走了。兴夫不计前嫌地收留了走投无路的诺夫,诺夫也被兴夫感动了,从此大家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三则民间“两兄弟型”或“伐恶扬善型”的幻想故事,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民族精神。通过比较,从中了解不同国家的民间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各民族的心理特征、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演变特点以及它的价值。

二、中国的《狗耕田》与日韩民间故事之比较

韩国的《兴夫和孬夫》和日本的《开花爷爷》与中国的《狗耕田》故事在主旨和情节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中中韩不仅在主旨还是在人物关系上都是兄弟关系,哥哥是恶人弟弟是善人,是兄弟间发生的惩恶扬善型的故事,而在日本则是邻居关系,即互为邻居的两个老爷爷(或者两对老夫妇)之间发生的无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惩恶扬善型故事。中韩民间故事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韩国的《兴夫和孬夫》中,弟弟自始至终尊重哥哥、善待哥哥、对长辈绝对服从的民族习惯不同于中国。

在中国,最早对民间故事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钟敬文先生在列举中日两国主题思想及基本情节相似的故事里指出的是中国的《狗耕田》和日本的《开花爷爷》*钟敬文:《民族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此后,学者张紫晨*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在谈到中国和日本文化的相通性时,亦提到了中日两国民间口头传承也有许多相同,如日本的《开花爷爷》与《狗耕田》,但他们之间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变体,具有不同之处。关于民间故事在传播过程中的变体现象进行详细分析的则是日本的著名学者伊藤清司*[日]伊藤清司:《日中两国民家故事的比较研究》,《日本研究》1968年第4期。先生,通过中国、日本、韩国同类型故事比较,指出了民间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变体的根本原因,即民间故事必须是符合那个民族现实生活,才有生命力得以传播。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和《牛郎织女》称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刘守华:《中国民间童话概说》,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除此之外,在中国各个少数民族聚集地也有诸多具有民族特性的民间故事。比如:哈尼族的《小鸡报仇》、布朗族的《天鹅报仇》,彝族的《仔鸡们》、傣族的《绿豆雀和大象》、壮族的《七鼻老妖》、瑶族的《斩妖记》、汉族的《孤儿和野人》和在广州流传的《熊人婆》等,都是传统的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多多少少产生了变异而流传至今。在韩国高丽王朝18世纪末期的《兴夫传》(《兴夫和孬夫》、《燕的脚》)与《春香传》、《沈清传》齐名,同是三大民间故事之一*延边民间文学研究会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在日本《桃太郎》、《开花爷爷》、《舌切雀》、《胜胜山》、《猿蟹合战》合称为五大民间故事*坪田让治:《日本昔话集》1-3卷,日本:新潮文库1987年版。。《白蛇传》与《沈清传》,《开花爷爷》与《兴夫传》(《兴夫和孬夫》、《开花爷爷》)都与中国的《狗耕田》故事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点,也就是中日韩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结晶。

通过三则不同国家民间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原文进行对比,探讨中日韩民间故事的异同。

1.中国《狗耕田》故事

开头:“从前有哥弟俩,父母去世了,只留给他俩一头牛,一条狗。阿哥很自私,喜欢欺负阿弟。有一天,阿哥把阿弟叫到跟前,对他说:‘阿弟,俗话说,树大分杈,人大分家——我要跟你分家了,我是阿哥,我要牛,你是阿弟,你要狗。’就这样他们分家了,哥哥带着一头牛,弟弟带着一条狗。”

结尾:“哥哥看到弟弟挣了钱,嫉妒得不行,赶忙也跑去湖边,解开小渔船的缆绳,摇起橹,驾着小渔船去到湖中央。可是这一回,一去到湖中央,小渔船就翻了。哥哥掉进水里,淹死了。小渔船在水里翻了一个身,变成一条小黄狗。它四条腿哗啦哗啦地划水,很快游到岸边,它爬上岸,摆摆头,摆摆尾,甩掉身上的水滴,然后撒开蹄子,跑呀跑,一路跑回到弟弟家里。”(摘自:《中国故事之十六:狗耕田》一苇编写整理)

可以得知在中国《狗耕田》故事中,以父母死后兄弟瓜分遗产而开始的内容,贪得无厌的哥哥独吞了能干活的一头牛,而弟弟仅得到一条狗。于是故事围绕着这条狗展开。故事的结尾是贪得无厌的哥哥,最终得到的惩罚是淹死,而弟弟在狗的帮助下赚了很多钱,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就是出自《缨络经有行无行品》*《缨络经·有行无行品》:“又问目连:‘何者是行报耶?’目连白佛言:‘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缨珞经》,全名《菩萨璎珞本业经》。律藏可粗分为大、小乘律;小乘律讲七众别解脱戒,大乘律则主张菩萨戒的重要。本经属大乘律典,内容为释迦佛说明凡夫修行到证佛果所有修证次第,分为菩萨五级五十二阶位的过程,以及菩萨戒的内容。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典型的案例。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兄弟之间为家产而引起的矛盾。其中也留下了“季子继承制”的遗俗。故事里的狗体现人民的意愿,人民幻想通过拟人化的狗,对弱小、诚实、勤劳的弟弟进行协助,使其获得幸福;另一方面,让贪心、狠毒的哥哥得到惩处。

2.日本《开花爷爷》

开头:“从前,有一对老爷爷和老奶奶。有一天,老奶奶去河边洗衣服,忽然从上游漂过来一个红糊糊的东西。老奶奶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非常大的红柿子。拿在手里仔细观察,好像是很好吃的样子。轻轻咬了一口,味道果然不错,就忍不住全部吃了下去。老奶奶忽然觉得没有给老爷爷剩一点,似乎不太好,就对着河的上游方向喊了起来:‘再来一个吧,给我老头子吃……’ 喊了半天,终于从上游又漂来一个同样的大红柿子。老奶奶高高兴兴地拿着柿子回家了。把柿子放到水槽中泡上,又盖上了帘子等着老伴回来。

爷爷走到水槽旁边揭开帘子一看,柿子不见了,换成了一只小狗。‘老婆子,快看呀,哪里有柿子,倒是有一只小狗。’‘小狗?我明明放的是柿子呀。’‘不过,有个小狗也不错呀。’老奶奶也凑过来一看,果然是一只可爱的小狗。老两口非常高兴地收养了小狗,精心喂它饭和鱼。”

结尾:“邻居老头听了以后暗自琢磨:‘那老家伙总是交好运。这回我也去碰碰运气。’他收拾了一下剩下的灰,等到大官回来经过的时候,爬到树上等了起来。当差的也发现了他:‘上边那个人,你是干什么的?’‘我也是个散花的老头儿。’‘既然如此那就试试看吧。’于是,邻居老头抓了些灰仍了下来,可是并没有开出一朵花。相反,把大官和家人弄得眼睛、鼻子和嘴上都是灰。大官非常生气:‘下来,你个冒牌货!’最后,邻居老头被五花大绑,送进了监狱里。”

在日本《开花爷爷》*[日]稻田浩二、稻田和子:《日本民间故事百篇》(2003年版),第186-194页 这则故事在日本江户时期广为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狗的出场同遗产分配并无直接关系,而且出场人物也不是兄弟而是一对心地善良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有一天他们拾到了一只白色的小狗,并精心伺候他长大,给他们带来财富与快乐的狗。可是这只狗被邻居家贪得无厌的爷爷打死,可善良的爷爷并没有去报仇,而是把狗埋葬好。之后坟头长出了开花的树,成了开花爷爷,邻居坏爷爷丝毫没有悔改之心,听了这一消息也想碰碰运气,可是他的树并没有开出一朵花,相反,惹怒了大官被五花大绑,送进了监狱。说明了心怀不轨者必定得到法律制裁,且反映了日本国依法治国治民的民族特性。

3.韩国的故事

开头:“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子里住着叫兴夫和孬夫的兄弟。弟弟兴夫是心地善良的人,但哥哥孬夫则是可恶而且贪婪的人。父亲去世的时候把财产分给了两个人,但是孬夫抢走了兴夫的所有财产并把他赶出家门。虽然两手空空地被赶出去,但是心地善良的兴夫并没有怪哥哥。”

结尾:“第一个南瓜中出来的鬼怪们消失后,游夫依然期望能从下一个南瓜里得到金银财宝并锯开了第二个南瓜。但是第二个、第三个,所有南瓜里都没有出来金银财宝而是鬼怪。这些鬼怪不仅打烂了游夫的房子,还带着家里的所有东西消失了。这一次,游夫成了一分钱都没有的乞丐。……听到孬夫家破人亡的消息后,兴夫找到孬夫。……‘别担心以后的事情,到我们家一起生活吧。’兴夫的善良感动了游夫,孬夫忏悔过去的错误后和兴夫一起友好地生活了很久。”

在韩国《兴夫与孬夫》*高丽王朝18世纪末期广为流传。的故事中,出场人物虽是兄弟,但与分财产无关,而且也没有动物出现。在这个故事中的哥哥独占了财产,并把弟弟赶出了家。兴夫虽然穷但心地善良,诺夫贪婪残忍,为富不仁。故事讲到一半时才出现带来财富的动物燕子。故事结尾是,贪婪的哥哥孬夫通过教育,忏悔过去的错误,而善良的弟弟兴夫并不埋怨,也既往不咎,始终尊重哥哥,与哥哥友好的生活了很久很久。其实,这则民间故事中体现了朝鲜半岛人们的民族性,也就是反映了高丽民族对长辈的绝对服从和尊重的传统民族习惯。这种长子继承家族的所有财产和抚养父母的传统,流传至今。可以通过深受中日民众喜爱的现代韩剧了解嫡长子在家族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权利。

总之、中国有名的《狗耕田》与日本的《开花爷爷》、韩国的《兴夫与孬夫》三则故事核心母题(主题)相同,都是讲述兄弟或邻里中的善者得到一只神奇的动物并创造一系列的奇迹,恶者模仿不成反遭惩罚的故事。这一起源于农耕社会的民间故事在从中国传播到韩国、日本的过程中,由以兄弟分家为背景引起的兄弟型故事转变为互为邻居两个老人之间的故事。民间故事形态的演变受社会文化制度的制约和支配,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变体的直接原因就是中日韩不同的家庭财产继承制度,即中国的诸子均分制和韩国的长子继承制以及日本无明确家族继承制的传统习俗之影响。这种不同财产继承方式的起源和演变既与中日韩不同的国家政治经济史有关,又与三国不同的家庭结构形态密切相关。而产生家产继承方式差异的深层原因,是在以上诸因素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中日韩不同的家庭理念。即中国的家重视父系血缘关系和系谱关系,淡化家族内部的经济联系。而在韩国反应的是绝对服从于长辈的长幼尊卑观念根深蒂固,流传到现代韩国社会至今。而日本重视经济联系,淡化血缘关系,是一个基于家产的经营体,所以往往是无任何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些不同理念可以从中国人和韩国人、日本人对待血缘关系的不同态度、不同的先祖观和对于孝道的不同观念等方面得到论证。而且,关于家和家庭尊卑制度的不同理念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和韩国人、日本人在很多社会行为中的不同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由此不仅可以解释中日韩三国家庭财产继承制度的差异等具体问题,甚至可以解释中日韩三国在现代化经济发展、社会构成方式的走向等方面的差异和产生的内在原因。

三、中日韩民间故事的异同

中日韩三则民间故事,虽都是讲述善者得到一只神奇的动物且创造一系列的奇迹,恶者模仿不成反遭惩罚的故事。但中国民间故事《狗耕田》里的恶人哥哥得到的惩罚是死刑,韩国的《兴夫与孬夫》中的恶人哥哥却知道反省,最后过着幸福的生活,日本的《开花爷爷》中的恶人邻居爷爷则以服刑的形式对自己的恶行付出了代价。无论哪一则民间故事,它都说明了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然而它最为接近“道”*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老子还言:“夫舌之存乎,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乎,岂非以其刚耶?”(牙齿坚且硬,舌头软绵绵,然而你看,众人都只落牙齿,哪会有人掉舌头?)*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也就是说,故事所表达的正是柔弱最终战胜刚强的真理。换言之,中日韩民间故事所反映的是儒教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1.故事中的人物

中韩两国的民间故事“《狗耕田》”也好“《燕子的脚》”也好,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围绕着兄弟间的财产纠葛展开的,实际都起因于父母去世后两兄弟对家产的分割。但在日本,故事中的纠葛不是兄弟相争,而是发生在相互为邻的善恶两位老者之间。通过上述故事中的人物可以推断当时那个民族的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起源与演变。在中国虽有些地方流传弟弟支配家产的先例故事,但大部分故事都是长子为主要继承人,而且哥哥仗势欺负弟弟的。在朝鲜古时也实行过兄弟均分遗产的制度,但后来情况有所变化,继承财产比例与长子承担祭祀祖先的义务有密切关系,承担祭祀祖先的嫡长子获得的遗产比例逐渐增大,而且在韩国受到绝对服从长辈的观念影响,一般情况晚辈不与长辈争财产。与中国和韩国不同,日本中世纪以后就改为由嫡长子继承遗产,次男以下一般在长子手下劳动,或为其他地主当长工,或去城市出卖劳动力,没有兄弟均分遗产的观念。因此故事中的纠葛不是兄弟相争,而是发生在相互为邻的善恶两位老者之间。这体现在现代日本社会里,一般家庭都要求成年*1948年政府规定每年1月15日(现改为一月第二个星期一)为成人节,这是日本国民的一大节日,届时全国放假。这一天,凡满20岁的男女青年都要身穿节日盛装,到公会堂或区民会馆等处参加各级政府为他们举办的成人仪式和庆祝活动。后不论独生子还是嫡长子,均要离家独立。通过故事人物的善恶表现,不仅传播着兄弟平等地均分家产的社会规范以及睦邻关系,亦传播着同情善良、鞭挞邪恶的思想。

2.故事中的动物

中日两国故事中狗的出场情景略有不同,但狗扮演的是一个带给人们奇迹的、善良的人类好朋友的角色。中国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只要你对它好,它就会一生对你和你的家人好,无论你是贫是富。在日本,古代《日本书纪》*《日本书记》卷29。是日本留传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国史之首,原名《日本纪》,共30卷。的记载来看,虽有过吃狗肉的历史,但自从天武天皇五年(675年)发布禁止肉食令开始日本人就不再食狗肉。日本人认为狗对主人从一而终,永远忠诚,所以日本有很多狗雕像,如东京渋谷的ハチ公*忠犬八公(日语:忠犬ハチ公,1923年11月10日-1935年3月8日),为日本历史上一条具有传奇色彩的忠犬。其品种为秋田县大馆市的秋田犬。“八公”于1924年被主人上野英三郎带到东京。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门口目送主人上班,傍晚时分再到附近的涩谷站接他回家。一天晚上,上野英三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到涩谷站,他在工作时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然而,“八公”依然忠实地在涩谷站前一等就是9年,直到1935年3月8日去世。。而韩国人认为狗肉是一种温性食品,可以抵御寒冷。民间素有“天上的飞禽,香不过鹌鹑;地上的走兽,香不过狗肉”之说,狗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温补肾阳、提高人体免疫力、驱寒的作用,因此韩国民间又有了“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吃了狗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过冬”之说。所以,在朝鲜*伊藤清司(1968)中论朝鲜的狗耕田故事中带来奇迹的是狗,但笔者无法找到此方面资料。与《狗耕田》相似的民间故事里的动物不是狗而是燕子。在韩国燕子代表富贵之征,将燕子视为吉祥之鸟,认为“如果燕子在谁家屋檐做窝,那就象征着这一家成功、幸福和多子。燕子寄居人的屋宇之内,与人相亲相近,同时也是家庭亲睦、祥和美满的吉兆”。其实,这一说法是从中国传入到朝鲜而一直流传至今的。对动物的崇拜与信仰,中日韩三国也相互影响。

中日韩民族对动物的喜好虽有相似之处,但却有更多不同点,特别是地理位置离中国远,又是比较孤立的岛国日本与中韩具有很大差异。说明民间故事也在传播过程中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适应其本民族生活的自然与社会特性,其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民众的精神世界、民族思想和信仰。

3.善与恶

中日韩三国民间故事均是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从远古时代起,民间故事往往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亦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它的现实性较强,故事往往赞美正直、勤劳、善良、智慧的人;批评懒惰、自私、愚蠢的人;也讽刺剥削者和压迫者。中国的民间故事《狗耕田》中,善良的弟弟最终交好运,相反邪恶的哥哥吃尽苦头、显出丑态,最终得到处死的惩罚。日本的《开花爷爷》故事中,善良的爷爷得到了财富,而邪恶的邻居爷爷送进了监狱。韩国《兴夫与孬夫》故事中,善良的弟弟不念哥哥的邪恶,接济哥哥,最终还是行善助弱,同过富裕生活。上述反应社会善与恶的故事,虽均以群众善良纯朴的愿望或渴望对邪恶的鞭挞为代表做了故事情节,但三国之间行善助弱形式有所区别。与很多民间故事相同,在中国和韩国往往是彻底消灭邪恶势力的故事较多,但在日本不是以武力消灭邪恶,而是感化对方,以达到人性层面的统一。

4.民间故事与动物

中国通常类型化的动物在民间故事中做主导作用。如凶恶的狼,狡猾的狐狸、猫、老鼠;忠诚的狗;憨厚老实的牛;聪明的兔子;喜欢模仿人的猴子;凶恶但愚蠢的老虎、熊等。另外,中国民间故事可分为三大类型:常见的是以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太婆为主人公,危害老太婆的动物或妖怪被那些同情老太婆的好心的小动物们同心协力,教训或除掉。其次是老虎外婆型故事相结合的较多,比如、在广州广为流传的《熊人婆》*吴世枫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6年版可谓其中的代表作品。第三种类型是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以主人公是动物,报仇的对象也是动物或妖怪的故事。

韩国的民间故事把老虎视为强者、权威者,鹿视为神秘力量的山神,对狗虽认为聪明伶俐,但更视为卑贱之物。

日本的民间故事把猫视为超越神秘力量的高贵动物,乌鸦是带来福气的神的使者,野猪是勇敢的,具有持久力的象征,猫头鹰是聪明的、具有先见之明且又是福星,因它的日语发音与「フクロウ」=「不苦労」。

从上述民间故事中出现的对动物的认知,可知民族不同也不尽相同。在任何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动物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动物和动物、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纠葛是民间故事的重要主题。这个主题往往告诉人们,人类对动物或社会环境的认知,体现了该民族的自然观、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通过对动物的认知,人们从古至今努力去反映人类的贪婪、懒惰或伪善以及愚钝等等。

四、民间故事与跨文化传播

1.口头语言艺术的魅力

中韩日三国同属东方文化圈,起初民间故事都以口头形式流传与继承。再以经久不衰的渗透、融合,使韩国与日本民俗文学凝聚着许多与中国文学相通、相似的因素,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的文化交流并未消失。中韩日《狗耕田》型故事在主旨、情节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正是中日、中韩两国文化渗透与融合的结果。中韩日之间的民间故事固然有其一致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韩国与日本和中国的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受影响与差异程度也不同。中韩之间是故事情节极为相似,但出现的动物不同,而且最后结尾是弟弟不计较哥哥不好,还照顾失去所有财产的哥哥,体现了韩国民族兄弟间绝对尊重和服从长辈的传统生活习惯。中日之间却具有更明显的差异,不仅故事主角、报酬原因、故事特色与主题方面显示了鲜明的民间原始信仰的色彩。日本佛教与神道的结合,接受外来文化时并没有抛弃传统文化,而取舍适合本民族文化的民间故事体现了日本人的多元信仰。中日韩之间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化传播不会停止,将会越来越多元化的形式发展与传承,互相影响和促进,使人类文化更加丰富。

2.中日韩国民之间习俗的异同

中日韩跨文化传播在各种传统节日文化中也有体现,他们之间的异同与民间故事的异同具有很多相似性。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节日传承了各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传说,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韩不仅民间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传统节日和各种习俗也具有相同之处。比如,过春节、中秋等节日。韩国称春节为“旧正”,与称新年为“新正”相对应,就是旧历年的意思。据说从新罗时代韩国就开始过春节了。韩国人讲究年三十之前必须回家探亲,称春节回家探亲为“归省”。韩国人十分讲究年夜饭一定要自家动手,并在家里就餐。认为春节要祭奠祖先、传承孝道。也有给压岁钱的习俗,但和中国不同。中国人用红色信封做红包,而韩国人则习惯白色信封装压岁钱。春节期间要进行岁妆、岁画、福笊篱、赶夜光鬼等。见面拜年的第一句问候是“新年多福”。在娱乐游戏上,韩国家庭最喜欢玩的是“掷木四”和“花牌”(相当于中国的掷色子和扑克牌)。韩国人的春节,是以祭祀祖先和孝思想为基础。因此春节也是子孙同祖神团聚,进行精神交流,增进感情的神圣时间。在日本以新历1月1日为新年,虽在新年有一家团聚的传统,但没有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的习惯。

中秋节不仅是中国人重视的传统佳节,也是韩国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韩国人会穿上传统服装,与家人一起制作松饼(与中国月饼相似),叫“秋夕节”。韩国“秋夕节”最重要的是全家人要团聚到爷爷奶奶家,首先是祭拜祖先,然后全家人一起跳舞、赏月。女孩子们穿上艳丽的传统服饰,玩起古老的跳板游戏。韩国也有独特的中秋食物——松糕。松糕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是豆沙、枣泥等,中秋时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如同中国的中秋节,家人团圆、吃月饼,共同赏月。元宵节同中国是重大传统节日之一。但日本没有过中秋节、元宵节的习俗。出于岛国的日本民众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故以“暑さも寒さも彼岸まで”为一个季节的变化,把“春分”“秋分”看作是一个节日。

中日韩民间习俗,不难看出中国与韩国、日本之间跨国家、跨民族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人类思维不仅具有共性,同时也有必然的个性,即民族性,这种个性突出地反映在各民族的民间习俗中。因此,通过探讨民间故事、民间习俗的异同,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加以理解,必定促进中日韩跨文化交流。

结语

总之,中日韩三国同属东亚文化圈,从古至今相互渗透、融合、吸收,使日韩诸多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具有相同因素。时至今日,这种文化、文学交流从未间断过。在本文中的中日韩民间故事在主旨、情节结构、艺术手法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然而一个民族往往不会简单生硬的模仿和抄袭另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外来文化,而是在吸收过程中按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地理特点、民族信仰去消化,化作本民族固有的色彩。另外,朝鲜半岛与日本两国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受容度、接受度均表现具有差异性。民间故事中的各种人物与动物的形象,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认知方式、自然观、对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态度。在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反面人物往往被处死,而在日本很少被处死而是得到一定的惩罚,这样的观念如今也没有太大的改变,目前也很少执行死刑。并且中国和韩国兄弟冲突的原型故事,到日本则变成邻里之战,以小胜大为最大特点。自古以来,日本存在对弱小事物的信仰,民间故事《桃太郎》是对弱小事物的崇拜与喜爱的代表作之一。中韩之间故事冲突双方虽兄弟,但韩国民间故事中兄弟间并没有仇恨,体现了韩国的绝对服从兄长、前辈以及长子继承财产及抚养父母的观念,这种观念传承至今,反映在现代韩国女性不愿嫁给长子的原因之一。只有在长期流传于普通民众间的传统文化中,才能寻求到真正的民族文化。本文通过中日韩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考察它们之间的同源异流与跨文化传承,从而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家的群众中流传的传统文化及思想信仰的异同点,对更好的认识和发现真正的民族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蒋明智

金华(1970-),女,吉林长春人,文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510641)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学科共建项目(项目编号:GD14XWW06)、2015年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社会科学类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ZDXM15)、2015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特色创新类项目(教育科研类))、2016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j2012014)的阶段性成果。

K890

A

1674-0890(2016)04-121-07

猜你喜欢
耕田民间故事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退休咏怀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征友启事
知道
等冯欠欠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