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冰上运动中心在第十三届冬运会赛事后场馆可持续利用研究

2017-01-12 19:24杨芳
克拉玛依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

摘 要: 2016年初,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的第十三届冬运会落下帷幕后,耗资巨大的场馆存在后续利用问题。冬运会场馆新疆冰上运动中心后续利用面临场馆地理位置不佳、交通不畅,体育项目单一、市场活力不足,宣传缺乏力度、无品牌影响力,投资主体单一、经营管理动力不足等问题。在借鉴国外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后续利用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新疆冰上运动中心提出兴建体育公园、打造特色文化地标、注重以体为本、挖掘多元价值,完善市场机制、多元专业经营,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周围服务设施,培育消费群体、调动民众健身热情等策略。

关键词: 体育场馆;后续利用;场馆利用

中图分类号:F294.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6.06.10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杨芳.新疆冰上运动中心在第十三届冬运会赛事后场馆可持续利用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16(6)51-56.

一、引言

场馆建设对于体育赛事的承办地区来说是一笔较大的经济投入,尽管第十三届冬运会场馆建设遵循“厉行节约,办好冬运会”的理念,仅投入10.75亿元资金进行冬运会项目建设,但仍给新疆地方财政带来一定压力。历史上,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是一次巨额亏损的“范本”,那一届奥运会全新修建了12座场馆,花费近10亿美元,由于场馆的赛后利用率很低,十几亿美元的亏空直到2006年才还清。[1]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总支出超过了80亿欧元,是继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后支出最多的一届,赛事后22个奥运场馆已有21个荒废,后奥运商业发展几近失败。[2]科学、有效地对场馆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才能让耗资巨大的体育场馆在体育赛事结束后得以生存。2013年末,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着力提升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加快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的目标。合理开发利用大型赛事后的场馆,提高场馆的利用率有助于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带动举办地经济发展。第十三届冬运会已圆满闭幕,本文基于此次冬运会场馆后续利用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探讨场馆今后的利用价值与利用方向。

二、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2003年,伯尼·帕克豪斯在《体育管理学》一书中指出:大型赛事场馆的专业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赛事的承办和提供组织完善的服务。场馆的管理环节出现问题,影响了体育赛事和市民的消费能力,这些环节包括:市场开发和营销战略、安全和医疗服务、场馆维护和后勤管理、特许经营的食品摊位、交通情况和停车场建设及财务风险管理等。[3]652006年9月,汉斯·温斯特比格等人出版了《体育设施与大型赛事管理》一书,阐述了体育场馆运营及举办赛事的成功因素,论述了体育场馆兴建、运营以及成功与否评价的方法。[4]4-5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体育场馆管理的书籍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侯斌教授翻译黑文大学的吉尔弗里德2008年出版的《体育场馆管理》一书,此书为国内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5]2-3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引发了我国较多学者对场馆后续利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场馆可持续利用的困境、场馆利用策略以及场馆经营方式等方面。

目前,我国拥有各类体育场馆过万个,但绝大多数体育场馆规划和建设结构不合理,功能和经济管理模式单一,运营人才匮乏,影响体育场馆的后续综合利用,给政府带来一定的负担。[6]12-17

在场馆可持续利用面临的困境方面,汤起宇、杨思瞳(2004)认为体育场馆可持续利用面临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维护费用高、后期管理复杂等问题。[7]28-31刘文义(2014)对第二十三届山东省省运会体育场馆可持续利用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指导思想不明确、政府前期投入过大、负担过重、后期资金不足、配套设施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场馆后续利用。[8]22-26

在场馆利用策略方面,袁广锋(2006)对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北京奥运会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9]23-25;50桂琳(2011)认为北京奥运会高校奥运场馆,赛后主要应当用于学生的教学、训练、比赛、文艺活动等。[10]50-53顾雪兰(2003)建议采取建立体育场馆资源开发的机构,强化体育的服务意识,积极争取多渠道投资,充分开发现有设施和培育体育场馆后续利用人才来利用现有资源。[11]34-38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创新融资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居民健康意识,采用继续组织体育活动、多用途使用模式、交替使用模式、建造临时设施赛后拆除等方式来提高体育场馆的后续利用率。[12]13-16;[13]99-103

在场馆经营方式研究方面,张宏(2009)对国有体育场馆、私有体育场馆和合资体育场馆的建设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场馆经营的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承包与租赁以及经营模式进行分析。[14]413-415日本文部省调查了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和经营状况,调查表明50.1%的体育馆、游泳池及综合场馆多是由设施的建造单位直接管理和经营,有40.5%的场馆对设施维护采取委托式管理。[15]36林显鹏(2005)对比体育场馆由政府经营管理与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同效果,认为“民营化”是降低政府运行成本的关键。[16]46-49

三、第十三届冬运会场馆概况及后续利用困境

新疆冰上运动中心是为第十三届冬运会(以下简称十三冬)打造的综合运动场馆,实现了“国内仅有,亚洲一流,世界领先”的建设目标。场馆占地面积约477亩,总建筑面积77 890平方米,由速滑馆、冰球馆、短道花样馆、冰壶馆、媒体中心、运动员公寓和动力中心组成(见表1)。

我国曾在2003年做过第五次体育场馆普查,全国共有85万个体育场馆,其中有65%在一年中收入为0,经营状况惨淡。[17]17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全国体育场馆进行统计,全国共有为市运会、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赛事修建的场馆近100万个,赛事后经营管理不尽人意,高额的场馆维护费使很多场馆从运动会时期的辉煌灿烂走向衰败没落,而巨额的建馆费用都由政府财政买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18]113-131;[19]55-59

十三冬如期圆满闭幕,但后续利用也面临了许多困境,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场馆自然情况因素不佳(地理位置、项目内容),内部管理及政策不到位(投资主体、管理动力),冬运会品牌形象不突出。化解这些困境是提升冬运会场馆利用率的关键。

(一)场馆地理位置不佳,交通不畅

场馆的选址对今后的持续利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交通不畅不利于场馆的后续开发利用,如广州九运会场馆选址处于城乡结合部,赛后两年场馆得不到利用,形成资源浪费。[20]12十三冬的选址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乡,距离乌鲁木齐市区45.1千米,交通欠通畅,目前的公共交通工具仅有城郊客运汽车,除场馆自带服务设施外,无其余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停车场设施简陋不利于管理和安全防护。

(二)场馆建设服务体育项目单一,后续多样化利用难度大

由于受到比赛规格和项目的制约,场馆建设都是冰上运动项目,虽说种类涉及冰壶、冰球、速滑项目等,若不进行大规模改造和开发利用,后续多样化利用难度较大。如果长期没有举办体育赛事,场馆的闲置、巨额的维护费用会成为负担,由于可利用场地项目的单一性,后冬运商业开发陷入困境。冰上项目的专业性和危险性远远高于雪上项目,冬季新疆本地民众更倾向于雪上项目,因此,针对市民的冰上场馆市场开发难度较大。

(三)缺乏宣传力度,品牌形象不突出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人均占有体育场地 1.04 平方米。体育馆的数量已然不能满足市民体育锻炼的需求。乌鲁木齐市目前具有大型对外开放的体育馆只有3个(不包括大学及中学体育馆):红山体育馆、新疆体育中心(二宫体育馆)、开发区文体中心体育馆。笔者利用百度、搜狗等大众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乌鲁木齐体育馆”得到的只有红山体育馆和新疆体育中心,没有关于冰上运动中心场馆的任何信息。十三冬结束后,冬运品牌市场运作、营销技能和开发创意没有得到最大化的拓展,冬运品牌形象不突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与辐射作用体现不足。

(四)投资主体单一,经营管理动力不足

十三冬场馆建设任务和资金主要是由政府投资兴建的。体育馆作为基础设施,回收周期长、投入高、回报率低,冬运会结束后,由于前期投资主体的单一性,场馆的管理权利交入体育行政事业单位,投资主体与经营者脱节。在没有利益共同绑定的情况下,管理方没有拓展市场空间、迎合市场需求的积极性,造成了目前场馆闲置。

四、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后续利用经验借鉴

在场馆建设和后续利用中,由于场馆主办赛事的类型不同、主办国理念和城市发展背景不同,不能完全进行复制,但在后续利用途径上有一些共同的模式和规律。笔者梳理了国内外赛事场馆后续利用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类整理。(见表2)

(一)遵循“量力而行,物尽其用”的原则

国内外场馆成功后续利用都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改造。例如奥运体育赛事的奥运村大部分作为公寓或者改造为住宅小区出售,既满足了赛事期间住宿和服务的需求,在赛事结束后又推向市场,获得经济利益。

(二)建馆投资非单一性,融资渠道多元化

国际赛事的投入巨大、回收期长,为了减少资本以及后续经营的风险,前期投资往往寻求多元渠道。目前,大型体育赛事的融资渠道主要集中在社会捐赠、体育彩票、冠名融资、土地置换、广告置换、座席优先使用权、座席镌刻名字等途径,多元化的融资途径规避了投资主体单一带来的资本回收难、后续经营无力的困境。

(三)支持专业机构和高校体育训练活动

梳理国内外场馆利用经验,发现几乎所有场馆的利用都将部分场馆作为专业机构和高校体育训练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在场馆设计时就思路清晰,将部分场馆设在高校中,赛事后方便高校以及专业训练机构使用,提高场馆利用率,使办会投入的资金最大化利用。

(四)围绕体育、文化、娱乐及会展节庆,举办主题活动

依靠大型活动,提高场馆利用率,同时调动民众积极性,拓展丰富的社区生活。例如悉尼奥运会举办了大型的室外音乐节,提升了整个城市的音乐氛围与艺术气息;伦敦奥运会在“伦敦碗”举办了伦敦音乐节、地道美食节等;亚特兰大奥运会在沙滩排球场举办婚礼、音乐会等。

(五)立足公益,服务民众

体育场馆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场馆建设投入的资金较大部分来自于政府机构,政府具有所有权与经营权,将体育场馆更多的功能转向公益事业,定期举办便民服务与活动,实现建馆资金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例如“鸟巢”定期开展公益服务平台、环境保护、爱心捐赠等活动。

五、第十三届冬运会场馆后续利用方向

(一)兴建体育公园,建设特色文化地标

冰上运动中心位于乌鲁木齐县水西沟乡南旅基地,场地依山就势,北侧有唯一主干道,南侧为高耸的天山,西临河道,东侧为南山军用机场,总占地面积36.7公顷,是乌鲁木齐重要的生态综合景观。在赛后利用方面,将周边的自然景观进行整合,兴建具有趣味性特色的体育公园,将体育活动“嫁接”在旅游景区内,形成重要的旅游景区和体育综合发展区;同时,将具有高品质的体育建筑与特色景区打造成为乌鲁木齐重要的地域和人文特色的文化地标,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二)注重以体育为基础,挖掘多元价值

继续申请高水平、高级别的体育赛事,提高场馆利用率,延续体育功能;同时,改造部分场馆,把部分可以轻松组装的体育设备进行拆装改造,挖掘多元化功能;开发非体育空间,拓展教育以及旅游文化功能,更多地考虑民众的需求,例如可以考虑寒暑假针对冰上运动爱好的学生举办冬令营和夏令营,针对节庆活动开展大型主题娱乐活动,设计一系列多元体育旅游产品,作为高校冰上运动培训基地与合作伙伴等。

(三)完善市场机制,多元化专业经营

对其原有的场馆进行部分改造,能够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体育馆建设资金来自于政府机构,体育赛事结束后交由体育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单一性,缺乏市场化的运作,不利于产业化经营。因此,需要市场化的机制改革,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共存。对部分场馆和场地可以采取民营化经营或者政府委托授权管理,采用合同承包、授权管理、委托管理、补贴等方式进行,例如利用场馆开展职业联赛或者出租给俱乐部;同时,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或者场馆管理集团,加强与中介机构的合作,引入社会多方参与的力量,打破政府单一经营管理模式。

(四)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周围服务设施

历史上多个大型体育场馆由于配套设施不健全,距离市中心距离较远,公共交通设施欠佳,造成了场馆的长时间闲置,形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十三冬场馆设在南旅基地,周边旅游景点和农家乐休闲场所较多,但几乎没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因此,需要乌鲁木齐地铁规划能覆盖此区域,同时延长某些公交线路,增加途经城乡客车;同时,旅行社在南旅基地的旅游产品中组合冰上运动中心场馆项目,一方面满足了旅行社产品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帮助体育馆增加客源,实现双赢。

(五)培育消费群体,调动健身热情

随着全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大,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体育健身消费,闲暇时间投入在体育健身中较少,是现在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因此,需要加强民众对体育锻炼能提高自身健康意识的培养,尽可能提供更多健身场所和设施,利用现有的冬运会场馆,营造体育健身和文化空间,积极组织民众参与到多样化的健身项目中来。

参考文献:

[1]盘点大型运动会后留下的体育场馆“后遗症”[EB/OL].http://sports.eastday.com/s/20110907/

u1a6092243.html,2011-09-07.

[2]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奥运商业发展几近失败[EB/OL].http://opinion.hexun.com/2012-07-05/

143240146.html,2012-07-05.

[3]伯尼·帕克豪斯.体育管理学[M].秦椿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汉斯·温斯特比格.体育设施与大型赛事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吉尔弗里德.体育场馆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谢萍萍,陆亨伯.公共体育场馆的高成本运作及其民营化改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7]汤起宇,杨思瞳.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探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

[8]刘文义.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场馆建设及可持续利用——以嘉祥体育馆为例[D].曲阜师范大学,2014.

[9]袁广锋.北京奥运会场馆功能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现状的反思[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10]桂琳.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及设施总体规划[J].奥运建设,2001(2).

[11]顾雪兰.学校体育资源战略开发构想[J].体育导刊,2003(7).

[12]俞丽萍,李焰强等.大型赛事后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基于奥运场馆的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6).

[13]范向丽,郑向敏.大型赛赛后体育场馆的利用策略分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6).

[14]张宏.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7).

[15]杨远波.体育场馆经营导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6]林显鹏.现代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17]阎宇芳.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信息的缺失性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Greg Andranovich etc.Olympic Cities:Lessons Learned from Mega-Event Politics.[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2(2).

[19]孙娟.转变经营思路,实现奥运场馆赛后的综合利用[J].体育学院学报,2007(3).

[20]李先达.湖北省省运会背景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研究[D].长江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与器材手册》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高校体育场馆健身器械监控管理系统设计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邢台学院体育场馆对外经营方案研究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作与创收探究
基于经济分析的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全过程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