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读《窃读记》的三个切入点

2017-01-12 01:52王芹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林海音假装切入点

王芹

【摘要】《窃读记》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记述作者童年因贫困买不起书而只能在书店“窃读”的经历。本文谈了教读《窃读记》的三个切入点。

【关键词】《窃读记》;读;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窃读记》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记述作者童年因贫困买不起书而只能在书店“窃读”的经历。作为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它的出现,立刻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小女孩的叙述视角拉近了作品和学生的心灵距离,窃读的委屈和快乐,学生能感同身受;细腻生动地描写、充满张力的叙述方式,是七年级学生学写细节和布局谋篇的典范。如此好文,当然得好好研读,用心设计,让学生以此文为例文,学会生动地记事写人。

一、尺水兴波,体会“一波三折”之妙

通过反复阅读,我发现文中多次出现含有关联词“但”字的转折句,例如“但是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等等。这仅仅是作者的表达习惯吗?还是这样的句式背后隐藏着一种高明的设计?

于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时,我对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请你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所有的转斩句。

课堂上,学生和我再读文章,并将所有含有“但”“但是”“却”字的转折句全部挑出来,统计发现,全文直接使用转折句竟然高达16处之多。学生讨论激烈:文中的“我”在奔向饭店时转折,在找不到书时转折,在能窃读时转折,在下雨时转折,在饥肠辘辘时转折,在受屈辱后不再去书店时又转折,在被店员发现“我”窃读时转折……全文在转折中起笔:名为“窃读记”,开篇却从飘着香味的饭馆写起,然后突然转折——“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折中又折:中间插叙自己以前忍饥挨饿仍会窃读的经历;在转折中收笔并升华主题:“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可以说,转折句串联起整个故事的全部过程。更妙的是,“我”的心也随着事件中一次又一次的转折而忽而快乐,忽而失望,忽而兴奋,忽而害怕,就像在丛林中探秘般,起伏跌宕。

文似看山不喜平。看来,作者首先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她能将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讲得尺水兴波,起伏有致,自始至终让故事充满悬念,让语言充满张力,让读者愿读爱读并且读得有滋有味,凭的正是这种“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

二、咬文嚼字,体会“窃读”的滋味

再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找到作者直接表明“窃读”滋味的一句话,即文章第11自然段中的这一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但问题是,这种矛盾的滋味,这种细腻的感性素质,学生如何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甚至可以像作者这样入木三分地写出这种力透纸背的感觉来呢?如果此时,教师将这种滋味的两个对立面硬性分开,让学生分别去品味“快乐”“惧怕”并析其原因,必然会收获一堆味同嚼蜡的标准式答案,学生便会错失体会这种双重、甚至多重滋味融合在一起的细腻语感的良机。

好的文章耐读,高明的读者会读。单说“窃读”的“窃”字,便暗藏玄机,读者之所以能感受到那种既快乐又惧怕的滋味,不就是因为是一种“窃读”而非光明正大地读书方式么?对这篇文章的语言品读,与其让学生分别感受“快乐”和“惧怕”,倒不如让学生咬文嚼字,还原情境,原原本本地体会一把“窃读”的滋味。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的问题是:窃读,就是像 似的读书。请你再读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填空。学生找到的词语是“小偷”,而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惯贼”“偷窃”,也就是说窃读,就是像小偷似的读书。在品读“窃”字时,学生还发现文中多次出现了“装着”“装作”“隐藏”“藏”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透露出的正是一种因买不起书而不得不像小偷似的去蹭书店的书读的无奈和辛酸。进一步寻找和品味,学生找到了很多细节,例如:“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介事地问他价钱”“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是怎样高兴地喊着:‘再大些!再大些!”“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品读这样的句子,学生才能进一步感受到孩子的天真与狡黠,才能感受到所谓窃读的滋味,是大大的快乐中蕴藏着小小的惧怕,是小小的担忧中积淀着无限的喜悦,这种交织着快乐与惧怕的情感就在这些小小的细节中呼之

欲出。

三、读写结合,切身感受成长的滋味

假装有钱买书,假装躲雨,假装跟着一位大人呢……小小的英子拼命地假装着,虽然内心是无比害怕的,但表面却得装作十分淡定。其实,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过“假装”的经历,或者因为要读一本自己爱读的小说而假装早早睡下了,或者因为要去约同学玩而假装去上补习班,又或者在朋友面前假装大度,在师长面前假装坚强等等,这种“拼命假装”的滋味,就是文中提到的“窃读”的滋味,快乐而又惧怕,也是成长的滋味——“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变成大人,又是多么害怕长大啊”(林海音《城南旧事》中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最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你在下面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写一个片断:1.拼命假装;2.被发现了。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林海音假装切入点
秋的气味
假装校长
那些回不去的城南旧事——读林海音《城南旧事》有感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假装辞职
林海音与琦君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假装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