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医典》的哲学渊源△

2017-01-14 17:33多杰仁青才让南加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阴阳五行医药学渊源

多杰仁青 才让南加

(1.西藏藏医学院附属医院,西藏 拉萨 850000) 2.西藏藏医学院研究生处,西藏 拉萨 850000

藏医药学的奠基经典《四部医典》,全称为《甘露精义八支密秘诀窍续》,藏医称为《都孜娘波研洛杰巴桑瓦曼阿个居》,简称《白丹居悉》。由四部大论组成, 第一部是根部续,系藏医学总论,总有6章。第二部是论述续,阐述了生理、病机、药理、诊断、预防保健、医德等学科,总有31章。第三部是秘诀续,是藏医学临床部分。主要包括三大基因、内科、瘟疫、外科、妇科、儿科、外伤等15大科,总有92章。第四部是后续续,是药物制剂及临床技能部分。药物制剂主要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等;临床技能主要有火灸、放血、敷法、穿刺等,总有27章。《四部医典》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完整,内容广博,详尽具体, 是真正集藏医药之大成。《四部医典》是伟大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撰写。它与内地医学、古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大食医学、象雄医学等古代医学有关系,是以上医学体系的结晶。但任何一个古代医学体系,都有哲学渊源。《四部医典》作为西藏古代藏医药学的经典著作,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渊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探究《四部医典》的哲学渊源,对研究藏医药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从《四部医典》的医学理论来源进行分析,《四部医典》的哲学渊源主要有内地的阴阳五行学,印度的隆、赤巴、培根为主的四大种学及古象雄的天地人一体学等。其中内地的阴阳五行学及印度的四大种学说是重要哲学渊源。

1 《四部医典》中的阴阳五行观念来源

《四部医典》中疾病分寒、热两类,药物分热、寒两性,食物也分热、寒两类。疾病寒、热之间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其中寒、热对立制约表现在寒热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是寒性疾病抑制热性疾病、热性疾病抑制寒性疾病,两病不能同存。但寒与热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可以相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所以说寒依存于热,热依存于寒。《四部医典》脉诊中,特指说明寒是阴,热为阳;昼是阳,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阴阳相互制约、也互根互用。这种哲学观点与中医学的阴阳学说相同。藏医学的医学体系来源中存在大量内地医学理论。因此,可以断定阴阳学说是《四部医典》的一个重要哲学渊源。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四部医典》脉诊中,肝属木,联胆、目。心属火,联小肠、舌。脾属土,联胃、口。肺属金,联大肠、鼻。肾属水,联膀胱、耳。“五行”中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这种关系有“生我”及“我生”两种。在中医学中,这种哲学观点叫五行相生关系。五行相生之外,还存在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这种相克关系同样存在于内地古代哲学思想中。因此,可以推断《四部医典》脉诊章节中存在的五行观点,是古代中国五行哲学思维的演变之一。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哲学渊源,更是藏医学经典《四部医典》脉诊理论的重要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藏医药学中,帮助藏医药学构筑独特医学理论体系,蕴育了藏医药学不同于其它民族医学的思维方式。

2 《四部医典》中的四大种观念来源

《四部医典》中病因分隆、赤巴、培根三类。这三类是互为依存的关系,隆、赤巴、培根三者如果发生紊乱,就危害身体。因此,藏医药学主要平衡隆、赤巴、培根三之间的关系。隆位于身体下部,本性属气,具有寒热两者的性能,主要特性是粗糙、轻浮、寒冷、细微、坚硬和动摇;赤巴位于身体中部,本性属火,紊乱时产生热症,主要特性是滋润、锐利、湿热、轻浮、恶臭、下泻和潮湿;培根位于身体上部,本性属水和土,一切寒症都是由它产生,主要特性是润滑、清凉、沉重、迟钝及形成黏糊状。另外药物也有隆、赤巴、培根三种,其中培根药物有水性药物和土性药物,水性药物具有稀、凉、重、钝、润、柔、软,作用是能滋润身体,医治赤巴病。土性药物具有重、稳、钝、柔、润、干。作用是能使身体坚实发育,主要能医治隆病。隆性药物具有轻、动、寒、糙、燥、干,作用是精气通行,主要能医治培根、赤巴病。赤巴性及火性药物具有辛、锐、干、糙、轻、润、动,作用是能生阳热、增色,主要医治培根病。这四性药物产生甘、酸、咸、苦、辛、涩六味,能医治世上所有疾病。《四部医典》中,这种四大种(隆、水、土、火)哲学观点渗透于诊治、预防保健、外治等各个学科中。因此,四大种观点也是一个《四部医典》的重要哲学渊源。

四大种是古印度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中的正理论观点,正理论是“正确的推理”,实际上就是印度古代的逻辑学,也是藏文化中的因明学。正理论认为:四大种是形成万物世界的四大元素,四大元素相互作用就产生变相触七种。这变相触七种就像疾病反映的症状一样。如水土作用产生沉重感,就是藏医学中的培根病。因此,正理论观点及《四部医典》中的四大种观点是相同的,是印度哲学中的正理论观点演变而来。

3 总结

《四部医典》是藏医药学理论及实践的主要来源,是历代藏医学者的必修课程,也是其它藏医药学经典无法替代的巨著。关于《四部医典》的哲学渊源,有些认为《四部医典》是阿育吠陀医学演变而来,因此哲学渊源也是印度哲学。但有的学者认为《四部医典》的形成于公元8世纪的金成公主进藏有关,因此它的哲学渊源是内地哲学。但大部分藏族学者认为《四部医典》的哲学渊源是东方哲学,它既是印度哲学的演变,也包含内地阴阳五行的哲学观点。因此,大部分藏族学者的这种哲学渊源观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1]毛继祖译校.医学四续[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

[2]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

[3]多识仁波切.藏传佛教认识论[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0:12.

[4]刘建,朱明忠,葛维钧.印度文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

猜你喜欢
阴阳五行医药学渊源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浅述葛洪及其医药学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闲谈为何叫“聊天”
中医药学名词
传统社会核心价值的形上化及其启示
云南省高校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