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回药归经入脑△

2017-01-14 21:11李宏伟贾孟辉黑晓英李占涛于凌志左艳丽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脑病经络医药

李宏伟 贾孟辉 黑晓英 苏 丹 李占涛 于凌志 左艳丽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2.宁夏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3.回医药现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04)

方药纵横

浅谈中药回药归经入脑△

李宏伟1贾孟辉2,3*黑晓英1苏 丹1李占涛1于凌志1左艳丽1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2.宁夏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3.回医药现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04)

回医药理论认为脑是有关机体生理活动的主宰,即脑具有主宰生命活动、主管运动和感觉、主持思维和心理、主司经络的功能。显然,回医药理论对脑的认识更加全面详尽。故本文认为应把回医药对脑的认识理论纳入中、回药归经理论的研究,并为中、回医药归经理论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脑;中药;回药;归经

回医与中医都是我国传统医学重要成员之一,因各自的源流不同,加之人文背景、地理环境和风俗文化等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尽管如此,回医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与传统的中医药学相互汲取、互相学习,以充实和完善自身的医学理论体系,所以二者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理论的共识。其中对脑的认识最为独特。回医药理论则认为脑是有关机体生理活动的主宰,即脑具有主宰生命活动、主管运动和感觉、主持思维和心理、主司经络的功能。显然,回医药理论对脑的认识更加全面详尽。故本文认为应把回医药对脑的认识理论纳入中、回药归经理论的研究,并为中、回医药归经理论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回医对脑的认识

回医药理论认为脑是有关机体生理活动的主宰,即脑具有主宰生命活动、主管运动和感觉、主持思维和心理、主司经络的功能。

1.1 脑主宰生命活动:《天方性理·卷三 内外体窍图说》云:“夫一身之体窍,皆脏腑之所关合,而其最有关合于周身之体窍者,唯脑,盖脏腑之所关合者,不过各有所司,而脑则总司其所关合者也,脑者,心之灵气,一身之精气,相为缔结而化焉者也。”以及“通身表里,皆关系乎脑,则治人者,一当先知治脑,故天方医有脑科,诸家不知也。”就是回医药理论中对脑主宰生命活动较为全面的论述。

1.2 脑主总觉、主司运动和感觉:《天方性理·卷三 内外体窍图说》云:“其为用也,纳有形于无形,通无形于有形,是为百脉之总原,而百体之知觉运动皆赖焉。”通过对脑具有“纳有形于无形,通无形于有形”的功能的阐释,全面总结了脑具有“主总觉、主司运动和感觉”这一功能[2]。

1.3 脑主思维和心理 :《天方性理·卷三 知觉显著图说》云: “知觉之为物也,其用十: 五寓于外,五寓于内,寓于外者,视、听、尝、臭、触也,寄之于耳、目、口、鼻、肢体;寓于内者,日总觉、曰想、曰虑、日断、曰记,其位总不离于脑。”这一论述与传统中医学的“心为君主之官,主司神明”完全不同,认为人的一切思维活动,心理活动都源于脑,而非源于心。另外,《天方性理·卷三 知觉显著图说》对脑的功能定位做了较为全面而详实的论述。其论述道“总觉者,总统内外一切知觉,而百体皆资之以觉者也,其位于脑前。想者,于其已得之故,而追想之,以应总觉之应也,其位次于总觉之后。虑者,即其所想而审度其是非可否也,其位寓于脑中。断者,灵明果决而直断其所虑之宜然者也,其位次于虑后。记者,而于内外之一切所见所闻所知所觉者,而含藏之不失也,其位寓于脑后。”这一对大脑总觉、想、虑、断、记5种功能的准确定位的论述,将为脑病的定位诊断和药物的选择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1.4 脑主司经络:回医药理论认为: 经络根于脑而发于脑,复归于脑,脑统百脉,故脑主司全身的经络。[2]如《天方性理·卷三 内外体窍图说》云:“其筋络自脑而通至于目,则目得其总觉之力而能视。其筋络通至于耳,则耳得其总觉之力而能听。其筋络通至于口鼻,则口鼻得其总觉之力而口知味、鼻知臭。故肝开窍于目,而其目之所以能视者,脑之力也。肾开窍于耳,而其耳之所以能听者,脑之力也。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而其口之所以知味、鼻之所以知臭者,脑之力也。其筋络自脑而通至于周身,则通身得其总觉之力,而手能持,足能行,百体皆知痛痒。”体现了脑经直接沟通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又如《天方性理·卷三 知觉显著图说》云:“运动者,因其知觉之所至,而运动以应之。运之于脏腑之间者,气之事也。动之于四肢百骸者,气与血兼行之事也,有督力焉,有役力焉,督寓于心,所以起运动者也,役寓于身,所以应督而成其运动者也,活性万物皆具,然有有知觉者,有无知觉者,有运动者,有不运动者,非其性之或全或不全也,自其外而观之,若似无知觉者,若似不运动者,而其实未尝无知觉、运动也。但其为知觉也,知觉于人所不及见,其为运动也,运动于人所不及领焉耳。”故脑主要是通过脑经的传递信息和运输气血至相应的脏腑组织器官而发挥其主司感觉和运动之功能。

2 中、回药归脑经

2.1 药物归经的含义:历代医籍中并未见对“药物归经”确切概念的记载。现代比较公认的药物归经的含义: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归”是指药物药效的归属;“经”是指建立在脏腑、经络理论之上的功能单位,是药物药效作用的部位,而不能单纯认为是经络[3, 4]。

2.2 传统中医学的归经入脑:关于对脑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历代医籍中有许多记载。如《神农本草经》有细辛治“头痛脑动,……明目利九窍。”《本草纲目》云:“辛夷之辛温,……能治头目面鼻九窍之病”;石胡萎“……能达头脑,而治颈疼目病”。《名医别录》谓:蔓荆子“治头风痛,脑鸣,目泪出。”槐子“服之令脑满,发不白而长生”。《珍珠囊》莫本“治太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等。一些具有开窍安神益智作用的中药也归经如脑。如石菖蒲《本经》云“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远志《本经》“……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苏合香《本草纲目》云“气香窜,能通诸窍脏腑……”。珍珠母《饮片新参》谓“平肝潜阳,安神魂,定惊瘴,消热痞,眼翁[5]。”

此外,传统的归经理论主要以对脏腑的临床疗效为归经依据。这里的“归经”是指药物药效的有效作用部位。那么,能镇惊安神、开窍醒脑、补益脑髓、填精益髓的中药则应该归入脑经。如苏合香、菖蒲、冰片开窍醒脑,磁石、琉拍镇惊安神,远志、人参开心益智;黄精、首乌益精填髓。在方剂学理论中的引经药,大多都具有单味药物能其他相关药物入某经、某脏腑、某部位的说法。那么,该单味中药必须能够入此经。如《医医病书》中所说:“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径者用向导也”。所以,能够引药上到达头面的药物皆可归经入脑。如阳明头痛用白芷引经,太阳经头痛用羌活引经,巅顶头痛用藁本引经,少阳经头痛用柴胡、吴茱萸引经,桔梗可引诸药上行,这些中药在引药入脑的同时,本身也应归经于脑[5-7]。

2.3 中、回药归经入脑:结合传统中医学对药物归经入脑的零星论述,可以看出传统中医药学中药物归经入脑主要是从药物药效作用的部位、引经等方面进行论述的。回医药学认为脑具有主宰生命活动、主管运动和感觉、主持思维和心理、主司经络的功能。显然,根据回医药理论,药物能够归经入脑的范围倍增。下面从回医学关于脑的认识理论谈中、回药归经入脑。

回医药理论认为具有主宰生命活动的功能,主宰生命活动这与传统中医学中“心为君主之官”的功能累似。那么,传统中药中芳香温通、活血化瘀 、扶正养心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也可入脑治疗脑病。如芳香温通治疗心脏病的麝香、苏合香、冰片等今年来文献中已明确证明其能归经入脑。具有活血化瘀治疗心脏病的丹参、红花等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更是临床常用于治疗脑病的常用药。具有扶正养心作用的生脉饮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益心阴口服液、养心氏、炙甘草合剂、屏风生脉胶囊等在临床中也长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晕、乏力等临床常见的脑病;可见传统中药中具有芳香温通、活血化瘀 、扶正养心作用的药物,大多也可归经入脑[8]。

回医药理论认为脑具有主总觉、主司运动和感觉的功能。主司运动的功能类似于传统中医中“脾”主四肢、肌肉,“肺”主气司呼气的功能。故补中益气、健脾运脾,补肺化痰等的中、回药也可归经入脑治疗脑病。如临床中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所致的头重如裹、头晕头痛等。另外,主司感觉与”肺”主皮毛有类似之处,故用入肺经的中回药治疗皮肤、毛发疾病,也可用于治疗脑病引起的麻木、瘫痪等疾病。回医药理论认为脑主思维和心理,这与传统中医学的“脾”主思、肾主记忆、肝主疏泄调情志的功能类似。是故具有健脾作用的中药也在临床中有很好的补脑作用;滋补肾脏、填精益髓的中、回药更是大家公认的补脑佳品;疏肝理气调情志的中、回药是临床中治疗情志疾病的主力军。这些中、回药按照传统的药物归经理论也应是归经入脑。

回医药理论认为经络根于脑而发于脑,复归于脑,脑统百脉,故脑主司全身的经络,这与肺朝百脉、心主血脉的功能类似。故归肺经具有行气作用的中回药以及归心经具有补血活血作用的药物也可用来治疗缺血性、出血性的脑病。行气、补血、活血治疗脑病,是临床治疗脑病的主要法则。那么,按照传统的中药归经理论这些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中、回药也应归入脑经。

结论:本文大胆地从回医药学对脑的认识中探讨中、回药归经于脑的特性。探索中、回药归经于脑的特性有利于丰富中药的归经理论和药性理论的内容,对临床治疗脑病选择用药具有科学指导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回医药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1]陈文垲.中医脑理论体系的构建与中药归经入脑[J].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文集,2004.

[2]王晓丽,马立凤,王佩佩,等.名老回医贾孟辉之回医药脑病体质辨证理论浅说[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33(2):2-3.

[3]徐宇琨,李晖,杨林林,等.从中药归经入脑看中医药脑病治疗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4,32(8):187.

[4]丁兴,陈文垲.试论中药归经入脑[J].河南中医,2014,24(1):4.

[5]宋秋英.中药归经入脑的理论及方法学[J].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2008.

[6]宋秋英,郑国庆.中药归经入脑理论及方法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6):546.

[7]徐宇琨.中药归经于脑之辨析[J].四川中医,2015.

[8]史嵩海,祁占宁,陈文博,等.以脑的生理病理特性探讨可归脑经中药种类[J].四川中医,2012,30(1):48

2016年7月13日收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560816)

*通讯作者:贾孟辉(1962-),男(汉族),陕西咸阳人,现任宁夏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十二五临床重点专科”“回医药脑病专科”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项目评议专家,研究方向:中医药、回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Tel:18395183903;E-mail:jjj94330@163.com

R291.3

B

1006-6810(2017)02-0046-03

猜你喜欢
脑病经络医药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CT检查与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古代医药文化大众传播方式概述
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