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17-01-15 03:40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9期
关键词:酶原衍生物纤溶

张 伟

(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张 伟

(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目的分析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安全性情况。方法选取84例就诊于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对其实施的治疗不同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常规组,每组分别有42例患者,常规组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干预组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进行溶栓治疗,通过不同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开通率情况以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在溶栓60 min内、90 min内、120 min内的血管开通率要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在溶栓60 min内、90 min内、120 min内的血管开通率(P<0.05);干预组患者的病死率要显著少于常规组患者的病死率(P<0.05)。干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显著少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显示较好,患者的血管开通率大大提高,不仅如此,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也显著减少,在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应积极的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进行溶栓治疗。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主要诱发因素是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2],进而导致心肌缺血坏死,一旦发生该病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否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3]。在本研究中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安全性情况。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3例,其中年龄在36~53岁,平均年龄(34.83±1.73)岁。纳入标准:胸痛时间超过0.5 h,经过硝酸甘油治疗后症状没有缓解,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肌梗死,发病至入院的时间<12 h。排除标准:有脑出血病史者;3个月内有心肌梗死者;近期有外科手术史、创伤史者;有高血压、严重糖尿病、肝肾疾病史者;妊娠、哺乳期女性;现阶段使用抗凝剂者;合并痴呆、感染性心内膜炎者。根据使用溶栓药物的不同随机分组:干预组、常规组,每组各有42例患者。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年龄、性别)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常规组及干预组患者在住院后均给予美托洛尔缓释片、依那普利、硝酸甘油、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常规的药物的进行治疗。常规组:将150万U尿激酶加于100 mL 0.9%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干预组:给予患者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6毫克/瓶)进行治疗。首先静脉推注18 mg,在半小时之后再次静脉推注18 mg,每次都应在2 min之内缓慢的滴注。

1.3 指标观察[4]:通过实施不同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在溶栓30 min内、60 min内、90 min内、120 min内的血管开通率情况以及患者的病死率、不良反应情况等。

1.4 溶栓成功标准:临床再通:冠状动脉血管再通判定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疾病杂志1996年方案:①溶栓开始2 h内胸痛减轻或消失;②在心电图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自溶栓开始2 h内ST段迅速下降≥50%;③溶栓2 h内出现短暂的再灌注心律失常;④肌酸激酶高峰前移至16 h之内,肌酸激酶同工酶高峰前移至14 h之内。以上4条标准中符合3条者判断为再通,但仅有①、③项者除外。

血管再通:溶栓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以TIMI血流分级法进行再灌注评估,判断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情况,梗死相关血管达TIMI血流Ⅱ级或Ⅲ级者判断为血管再通。

1.5 统计学处理:对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2 结 果

2.1 常规组与干预组患者血管开通率及病死率的比较:疗程结束后发现,干预组患者在溶栓30 min内、溶栓60 min内、90 min内、120 min内的血管开通率分别为:8例(19.05%)、30例(71.43%)、37例(88.10%)、40例(95.24%);常规组对应数据为:7例(16.67%)、20例(47.62%)、29例(69.05%)、32例(76.19%),可见,除溶栓30 min内时间点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时间点干预组数据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患者的病死率为3例(7.14%),干预组患者的病死率为0.00%,干预组患者的病死率要显著少于常规组患者的病死率,二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常规组与干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结果显示,通过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措施后,干预组患者出并发症:低血压、心率失常、出血、其他、总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例(2.38%)、1例(2.38%)、1例(2.38%)、1例(2.38%)、9.52%;常规组以上5项对应数据为:3例(7.14%)、3例(7.14%)、5例(11.90%)、4例(9.52%)、35.70%,比较发现,干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显著少于常规组患者,二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危急的疾病,其可导致患者比较严重的后果,如死亡等,在临床上要积极的进行治疗[5]。在本研究中分析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安全性情况。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在溶栓60 min内、90 min内、120 min内的血管开通率要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在溶栓60 min内、90 min内、120 min内的血管开通率,二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的病死率为7.14%,干预组患者的病死率为0.00%,干预组患者的病死率要显著少于常规组患者的病死率,二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显著少于常规组患者,二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纤溶酶原激活物可以将血栓中的纤溶酶原激活,进而对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进行讲解,但是其对机体本身的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作用比较弱,所以不会导致出血等不良反应,另外,其还具有很强的纤维蛋白亲和力,所以具有更强的溶栓作用。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显示较好,患者的血管开通率大大提高,不仅如此,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也显著减少,在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应积极的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进行溶栓治疗。

[1] 罗小春.盐酸替罗非班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7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17):3789-3790.

[2] 李淑华.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3(2):395-397.

[3] 刘爱华,张娜,藏香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4,11(21):68-70.

[4] 吴学森.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76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9):175-176.

[5] Choi BI,Lee HJ,Han JK,et al.Detection of hypervascular nodular hepatocellur carcino as: value of triphasic helical CT compared with iodized oil CT[J].AJR,2010,157(2):219-224.

R743.33

B

1671-8194(2017)19-0141-02

猜你喜欢
酶原衍生物纤溶
不同孕期孕妇蛋白C、蛋白S、纤溶酶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地鳖纤溶蛋白口服时间/pH依赖结肠靶向微囊的开发及评价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大孔ZIF-67及其超薄衍生物的光催化CO2还原研究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变化及意义
新型杀螨剂β-酮腈衍生物及其开发
人微小纤溶酶原cDNA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活性检测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后继发纤溶亢进1例并文献复习
烃的含氧衍生物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