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的临床运用选录

2017-01-15 05:32段艳竹通讯作者张志国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6期
关键词:龙眼肉悸动远志

段艳竹 通讯作者:张志国

1.河南省林州市中医院,河南 林州 456550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归脾汤的临床运用选录

段艳竹1通讯作者:张志国2

1.河南省林州市中医院,河南 林州 456550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归脾汤;心悸;失眠;眩晕;临床运用

归脾汤始载于南宋严用和《济生方》,至明代薛己《正体类要》中加入当归、远志二药,始臻完备。《医方考》中载:“五味入口,甘先入脾。参、芪、苓、术、甘草,皆甘物也,故用之以补脾;虚则补其母,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所以养心而补母;脾气喜快,故用木香;脾苦亡血,故用当归。”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使气血生化有源;二是气血并补,气旺则血生,血足则心有所养。全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临床运用广泛,是治疗心脾两虚证疾病的代表方。现选录3则验案,与同道分享。

心悸案

患者,男,39岁。主诉:心中悸动不安6个月。曾在某西医院按心律失常住院治疗,病情时发时止。刻诊:心中悸动,气短,头晕,乏力倦怠,微恶寒易汗出,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诊断:心悸;辨证:心脾两虚,表虚不固。治法:补益心脾,益气固表。方用归脾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处方:党参15 g,炒白术15 g,黄芪35 g,当归10 g,茯神15 g,远志15 g,炒酸枣仁15 g,龙眼肉15 g,木香9 g,防风12 g,回心草18 g,煅龙齿18 g(先煎),生姜12 g,大枣12 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心悸好转,恶寒汗出显著改善,继服10剂。三诊:乏力倦怠好转,纳眠正常,继服10剂。四诊:心悸症状显著改善,头晕消失,继服10剂。五诊:偶有心悸,气短消失,继服10剂。六诊:形如常人,为巩固疗效,遂易汤剂为丸剂,继服半年。随访1年,未再发作。

按语:西医学中心律失常多以心悸为主[1]。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悸动不安。其发病与肺、脾、肾、肝功能失调有关。若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悸动不止。本案患者由于心脾失养,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心脉,故以归脾汤养心健脾,又有气虚不能固表,故合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另加回心草、煅龙齿养心安神定志,方证对应,疗效确切。

失眠案

患者,女,58岁。主诉:失眠多梦7个月。曾于某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疗效欠佳。刻诊:面色少华,眠差多梦,健忘,神疲乏力,身体倦怠,手足不温,纳差便溏,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诊断:失眠;辨证:心脾两虚,中阳不足。治法:益气健脾,补心养血。方用归脾汤合附子理中丸加减。处方:党参20 g,炒白术20 g,黄芪25 g,当归12 g,茯神18 g,远志18 g,炒酸枣仁15 g,龙眼肉12 g,木香9 g,黑附片5 g(先煎),炙甘草9 g,干姜9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睡眠好转,饮食改善,大便正常,继服7剂。三诊:精神恢复,体力充沛,睡眠质量显著改善,继服10剂。四诊:手足得温,睡眠正常,继服10剂。五诊:面色红润,睡眠充足,形如常人,为巩固疗效,继服5剂。随访3个月,未再发作。

按语:《内经》中称失眠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广由营气之不足耳”。本案患者心脾两虚,中阳不足,故用归脾汤合附子理中丸加减,辨证准确,疗效显著。临床研究表明归脾汤加减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2]。

眩晕案

患者,男,45岁。主诉:头晕目眩1年,加重15 d。曾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梅尼埃病,经住院治疗后症状缓解。现因思虑疲劳而诱发。刻诊:头晕目眩,遇劳加剧,面色白,神疲乏力,四肢沉重,纳差食少,眠差多梦,小便不利,大便溏,舌淡苔白略腻,脉沉。诊断:眩晕;辨证:心脾两虚,中虚湿蕴。治法:益气养血,健脾祛湿。方用归脾汤合五苓散加减。处方:党参18 g,炒白术20 g,黄芪25 g,当归10 g,茯苓18 g,远志12 g,炒酸枣仁15 g,龙眼肉9 g,木香9 g,猪苓15 g,泽泻12 g,桂枝10 g,天麻12 g,清半夏12 g,陈皮9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头晕减轻,饮食尚可,继服10剂。三诊:小便利,大便可,四肢不觉沉重,纳眠正常,继服10剂。四诊:目眩减轻,继服10剂。五诊:偶有头晕,继服7剂。六诊:面色如常,形如常人。为巩固疗效,遂易汤剂为丸剂,继服8个月,随访半年,病情控制尚好。

按语:梅尼埃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西医学对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中医辨证治疗眩晕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3]。眩晕多由情志、饮食所伤及失血、外伤、劳倦过度引起。其病位在清窍,与心、脾、肝、肾功能失调有关,发病以虚证居多。本案患者乃心脾两虚、中虚湿蕴所致,故当以归脾汤合五苓散益气养血,健脾祛湿,加天麻、清半夏、陈皮增强止晕定眩之功。

[1]黄芬,张炜宁,朱文娟.《医学衷中参西录》心悸病治疗特色浅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6):148-149.

[2]古春青,张慧俭,任珊.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4,29(4):582-583.

[3]王红莉.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眩晕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0):18-19.

2016-08-08)

猜你喜欢
龙眼肉悸动远志
基于化学成分变化对炆远志“减毒”效应研究
悸动是什么?
龙眼肉食疗方
本草园 龙眼肉
本草园 龙眼肉
在古石绝壁前
毛远志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我家秘方
慌张
毛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