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2017-01-15 07:34杨学方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3期
关键词:睫状体巩膜小梁

郭 静 杨学方

(营口市中心医院眼科,辽宁 营口 115002)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郭 静 杨学方

(营口市中心医院眼科,辽宁 营口 115002)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平均眼压(36.15±5.97)mm Hg,观察组平均眼压(18.75±3.33)mm Hg,观察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视力0.3~0.5、>0.5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7.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价值高,值得推广。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小梁切除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价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为继发性青光眼,并伴随有高眼压、角膜水肿、房角粘连,易引发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笔者主要探讨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价值,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选取的8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38~74岁,平均胎龄(50.5±5.7)岁;治疗前眼压42~79 mm Hg(1 mm Hg= 0.133 kPa),平均治疗前眼压(62.45±7.49)mm Hg。观察组患者男29例,女11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52.8±6.7)岁;治疗前眼压41~77 mm Hg,平均治疗前眼压(61.23±6.87)mm Hg。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前眼压等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术前给予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行眼球表面、睫状神经节局部麻醉,将半导体激光探头对准角巩膜边缘,调整光纤位置至角膜缘后1.5 mm,避免损伤周围组织。进行光凝时,要先设定波长,一般810 nm较为适宜,频率2.2 W、激光时间2 s,治疗范围270º,根据患者实际眼压确定激光点数,例如眼压<50 mm Hg,激光点数18点;眼压≥50 mm Hg,激光点数22点。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小梁切除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眼球周围麻醉后,需要通过显微镜引导,在基底结膜瓣选择4 mm×4 mm穹隆部结膜,预制和冲洗板层巩膜瓣,切除小梁及周围虹膜,进行抗感染处理和缝合,最后进行患处包扎。术后患者可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至患处,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眼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向医师反馈进行解决。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效果主要从成功(眼压7~22 mm Hg)、失败 (眼压≥22 mm Hg或眼压≤6 mm Hg)进行判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情况,采用视力测试表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术后1周眼痛不适、脉络膜脱离、角膜水肿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SP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表示计量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后,对照组平均眼压(36.15± 5.97)mm Hg,>22 mm Hg,表明治疗失败;观察组平均眼压(18.75 ±3.33)mm Hg,介于7~22 mm Hg,表明治疗成功。对照组患者40例,成功25例(62.5%),失败15例(37.5%);观察组患者40例,成功36例(90.0%),失败4例(10.0%),观察组治疗后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卡方值为8.35,P值为0.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情况对比:对照组患者40例,视力0.01~0.10有10例(25%),0.3≥视力>0.10有20例(50%),0.30>视力≥0.50有6例(15%),视力>0.50有4例(10%);观察组患者40例,视力0.01~0.10有3例(7.5%),0.3≥视力>0.10有6例(15%),0.30>视力≥0.50有15例(37.5%),视力>0.50有16例(40%),治疗后观察组视力0.30>视力≥0.50、>0.5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卡方值分别为5.23、9.6,P值分别为0.256,0.0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患者40例,其中眼痛不适7例(17.5%),前方积血4例(10%),角膜水肿8例(20%),并发症发生率47.5%,经消炎治疗后好转;观察组患者40例,其中眼痛不适2例(5%),前房积血1例(2.5%)、角膜水肿1例(2.5%),并发症发生率10%,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治疗后均好转。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卡方值为13.73,P值为0.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临床常见病症,源于眼部或者全身血管性疾病,治疗难度大,部分患者由于延误治疗时机,形成大量新生血管及结缔组织,严重破坏患者的视力功能[2]。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导致该疾病发病率也骤增,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杀手[3]。不管何种病因引起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由于眼压升高造成的危害具有不可逆性,治疗关键在于控制眼压,可有效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4]。

目前,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主要包括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房水引流物置入等,其中光凝术疗效比较突出,成为临床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首选治疗方式。光凝术通过破坏睫状体组织,可有效控制血流量和减少防水生成,进而促使患者眼压得到控制。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冷凝量很难得到控制,从而影响疗效的发挥[5]。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也较常见,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术后滤过区容易被增生血管膜所覆盖。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两种方法优势互补,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概率,增强了治疗效果[6]。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平均眼压(18.75±3.33)mm Hg,介于6~22 mm Hg,眼压得到有效控制,对照组平均眼压过高(P<0.05);同时观察组视力0.3~0.5、>0.5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视力恢复情况良好(P<0.05);另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综上所述,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价值高,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

[1] 郑纯,李学喜.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评估[J].海南医学,2016,27(5): 816-818.

[2] 朱银花.经巩膜半导体激光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临床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4.

[3] 赵志玲.Avastin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综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郑州:郑州大学,2013.

[4] 朱彬.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疗效观察[D].长春:吉林大学,2015.

[5] 杨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对比分析[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2.

[6] 张启珍,罗顺利,王勤.TSCPC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J].眼科新进展,2014,34(8):784-786.

R7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3-0111-02

猜你喜欢
睫状体巩膜小梁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临床治疗观察
睫状体的生物测量参数在青光眼中的改变
外伤性睫状体分离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补 缺
补缺
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