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观察

2017-01-15 12:23王艳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期
关键词:白鲜皮湿热型组方

王艳萍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皮肤科,辽宁 本溪 117000)

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观察

王艳萍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皮肤科,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 探讨临床上对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与成效。方法以 156 例 2015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1 月 1 日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表现的不同将其分为风寒型(35 例)、风热型(28 例)、血热型(32 例)、血瘀型(22 例)、气血两虚型(21 例)和脾胃湿热型(18 例),并对其实施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观察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之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 96.15%(150/156),其中 2 例风寒型患者、1 例血热型患者和 3 例气血两虚型患者治疗无效,且所有患者用药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对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中医辨证治疗

目前受工作压力和环境污染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得到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逐渐增多,基于该疾病具有易反复和病程长的特点,因此对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了目前众多临床工作者共同探讨和思考的课题。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了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但是后者并不能将复发问题解决,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学工作者倾向于中医疗法。目前我院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时候选用的是中医疗法,取得的成效较好,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希望能为后期的治疗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156例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患者表现的不同将其分为风寒型(35例)、风热型(28例)、血热型(32例)、血瘀型(22例)、气血两虚型(21例)和脾胃湿热型(18例),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81例,患者的年龄在15~70岁,平均年龄为(36.5±2.1)岁,所有患者均伴有皮肤瘙痒症状,且少数患者伴有恶心、腹痛和头晕等症状,皮肤色或苍白,或鲜红。

1.2 方法:对以上多有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其中35例风寒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脉迟缓、舌淡苔薄白、瘙痒具有突发性,全身扁平丘疹且呈粉白色风团样。针对该类患者的治疗选用的组方为30 g徐长卿、30 g地肤子、30 g白鲜皮、10 g蝉蜕、10 g防风、10 g荆芥、10 g甘草、10 g杏仁、10 g麻黄、12 g桂枝。28例风热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或暴露部位风团样扁平红色丘疹,发病急,瘙痒剧烈,遇冷减轻,遇热加剧,部分患者伴有咽喉肿痛、恶寒、发热症状。治疗以疏风散热、辛凉透表为主,所涉及的组方药物包括了甘草、银柴胡、白鲜皮、荆芥、防风、陈皮、秦艽各20 g,浮萍草、生地、龙葵、地肤子、黄芩各30 g,牛蒡子、苦参、各15 g,对于口渴患者添加30 g天花粉与30 g玄参,对于便秘者添加20 g枳实、15 g生大黄,对风团色鲜红灼热者增加20 g紫草、20 g地骨皮、30 g牡丹皮。32例血热型患者则主要表现为无疹疥性皮肤瘙痒,在抓挠的情况下会出现红色风团,且伴有目眩胸闷、烦躁、灼热感、口苦舌红、乳房胀痛、胁下不适的症状。针对该类患者的治疗组方包括了30 g生石膏与30 g生地,生甘草与蝉蜕各6 g,知母、白鲜皮、当归、白蒺藜、荆芥、地肤子、苦参各9 g。22例血瘀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脉弦涩、舌暗或瘀斑,好发于挤压部位,病程久,风团色暗。治疗中以活血祛风为主。所涉及的药物组方包括了地肤子、白鲜皮各15 g,红花、白蒺藜、当归尾、荆芥、桃仁、赤芍各9 g,甘草、蝉蜕各6 g。21例气血两虚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形瘦体弱或虚胖,唇甲无华,四肢乏力,夜间或劳累加重,风团反复发作。临床治疗以补气养血为主,所涉及的处方药物包括了酸枣仁、远志各10 g,五味子、生地、白鲜皮、茯苓皮、地肤子各15 g,生黄芪30 g,夜交藤20 g,生甘草、赤白芍、白术、党参、当归、川芎各10 g。18例脾胃湿热型患者表现为脉滑数、舌红、苔黄,大便或秘或溏,红色皮疹,小便色黄,腹痛不适,治疗以通腑泻热、清热利湿为主,所涉及的组方包括了地肤子、茯苓、茵陈、连翘、白鲜皮各15 g,黄芩、石膏、栀子、防风、荆芥、甘草、苍术、大黄各10 g,对于大便溏泄者添加山药、薏米各15 g,同时将大黄去除,对于呕吐者添加竹茹、半夏各10 g。以上所有组方药物均以水煎服,每天2次,每次200 mL,1日1剂。并且患者在用药治疗期间杜绝腥荤和辛辣食物,同时还不得使用其他药物。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治疗成效与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2]。显效:治疗后无皮疹,无瘙痒感;有效:皮疹数量减少,瘙痒感减轻;无效:皮疹无消退,甚至增多,且瘙痒无减轻。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

1.5 统计学处理:对调查的患者的病历资料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处理分析,以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治疗成效观察:调查研究结果显示,35例风寒型患者中2例治疗无效,32例血热型患者1例治疗无效,21例气血两虚型患者3例治疗无效,而18例脾胃湿热型患者、22例血瘀型患者和28例风热型患者均100%治愈。总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6.15%(150/156)。

2.2 治疗不良反应观察:调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在用药治疗后,未发生恶心、肠胃不适、头晕、无力、嗜睡及其口干等不良反应情况。

3 结 语

目前在皮肤科,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率较高,且具有常见性,其致病因可能与精神因素、内分泌、感染、药物、食物、遗传、物理等密切相关,然而在临床治疗中诸多的患者很难将发病的诱因和病因找出,同时也很难保证治愈后不再复发。目前常用的西药包括了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等,但是以上药物均会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情况,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少[3]。在以上的治疗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是中医辨证疗法,依据患者的具体表现对其进行分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药物的配置,在治疗成效上较好,并且未发生不良反应情况。通常风寒型多由于营卫失调、不慎乘凉饮冷所致,且好发于冬季,因此将桂枝、麻黄等加入,起到发散风寒、辛温透表的效果。而血热型主要是由于热盛生风、血热内蕴所致,将生地、石膏、知母加入能够起到清热凉血的功效,而将生地加入则能起到调经活血的功效。风热型多是由于外感风热所致,将生地、苦参、黄芩和牛蒡子加入则能起到疏风清热的效果。血瘀型多是由于气血日久运行迟滞成瘀所致,将赤芍、桃仁、红花加入则能起到活血散瘀的功效。脾胃湿热型多是由于饮食不当所致,栀子、茵陈、连翘、大黄能够起到很好的清热燥湿通泄的功效。气血两虚型多是风邪内侵、玄府失固、气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组方中的当归、党参和黄芩能起到扶正固本、补气养血的功效。

由此可见,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所获得的治疗成效显著,并且无不良反应,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1]王宗明,杨雄 波.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 效 和安 全 性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12):1401-1403.

[2]郭静,周策.自拟消风散 治疗血 虚风 燥 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 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4):514-517.

[3]杜仕君.消风 止痒颗粒联 合组织 胺人 免疫球蛋白治疗慢性荨 麻疹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6):142-143.

R758.24

B

1671-8194(2017)02-0169-02

猜你喜欢
白鲜皮湿热型组方
三仁汤合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的临床效果探讨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高血压组方规律
“二白膏”防皲裂
平胃散合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对复发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规律的分析
补精益视片组方分析及研究进展
白鲜皮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学及血清酶学改变
基于整合证据链的白鲜皮粉末致肝损伤病例实验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