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2017-01-15 12:40林主珊
赢未来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主动权交流教师

林主珊

《新课程标准》新思路之一就是突出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向自主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和谐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是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知、感悟以及探究创新能力才不会受局限,才能得到自主发展。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不仅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而且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不断去尝试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能力发展的原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责任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我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重视培养其求知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强调老师引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课上方法多样:小组讨论、比赛、分角色表演、编演短小剧本。我们就要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让学生真正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自主愉悦的活动,充满情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才能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思维投入到课堂上学习中,才能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如教《陶罐和铁罐》我一改过去学生被动阅读的地位,让学生表演,学生兴味盎然。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主动参与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展示学生自己的才华。

二、让学生质疑,师生互动。

把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质疑互动成为每节课的主旋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使学生思维能力有突破性进展,从而发挥主体作用,就必须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在质疑中需要老师引导,需要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会学的有效方法。哈佛大学流传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论语》中共有117个问题,其中有109个是孔子的弟子问先生的,有7个是弟子互问的,只有1 个是孔子提出的。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多问,多问即是多思考,思考就是研究。教师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指导组织学生解决问题,是学生主体活动的引导者、点拔者、促进者。从课堂出发,不拘泥课本,给予每个学生广大自由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用脑思考大胆提问题。在教《赵州桥》时当同学们赞叹赵州桥的美观时,有个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这种设计为什么是一个创举。”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突如其来提出问题,引起众多学生追根究底。我觉得这是难得的创造性火花,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先查字典理解“创举”的意思,然后说出赵州桥设计的独特性。这是智慧火花的碰撞。

三、创造情境,诱发探索动力。

把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学生构建互动模式,营造主动探索,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交往中学会倾听,学会了交流,学会了表达。每节课我总能听到:“老师我认为…… 老师,我觉得……”我总期待意见的产生,企盼有价值的讨论精彩纷呈,创设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无论哪位教师讲的知识是那么易懂事,那么详细透彻,都没有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获得的知识强。教师讲得过多恰恰是最大的弊端。最容易束缚学生思维。创设和谐的气氛,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能调动学生自主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适当进行激励是推动学生不断地进取的催化剂。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自卑强的学生,我们更应尽力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情的融洽让学生有疑敢质。教师有更好地与学生交流的措施,教态要和蔼,在教学指导时与学生进行自发性交流。

学习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教师循循善诱,恬静的与语调通常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例如《秋天的雨》这一文,教师在教学时这样说:“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秋天的雨(板书),它让我们感觉是那么真真切切的美(板书)。”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利导,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吗?学生们的思维闸门便一下子拉开,纷纷踊跃举手,秋天的雨是怎么样的?秋天的雨象什么?南方的秋天与北方的秋天是否一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随即提高,学起来更是信心百倍,事半功倍。

四、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学生是认识学习活动主体,因此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创造性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不是教师可以任意注入知识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描绘的白纸,而是自主选择,能动加工的主体。在学习上,要创设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时,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并有明确的分工,进行讨论交流认知。老师力争创设一个平等热烈、认真、互相合作、互相竞争的气氛。老师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理解上难点教学内容关键处,以及学生争论不休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拔。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课堂不再令人生厌,而是展现学生各种能力舞台。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敏锐的目光,揭示矛盾,按小组独立自主地开展阅读讨论、设计、制作、演示,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交流,探索性地学习,真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会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交流习惯的好时机,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能力。交流是合作的开始,通过交流,使学生听取不同的意见,进行比较,以达到对问题全面、深入的理解,并有可能产生新颖的见解。

五、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

看高钢《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他看儿子计算机显示“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天大的问题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他儿子却打印出二十多页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这种做法恐怕只有研究生才会运用这种方式。但他儿子能熟练地在图书馆、上网查找他所需各种文字,图片资料。一个十岁孩子能力这么强是从小培养。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学生查阅资料,知道圆明园由六代皇帝经营了150年,它的面积比现今的颐和园还要大850亩。知道一位记者在香港拍卖会上获得的資料,圆明园里十二生肖喷水池的牛头和猴头。中国有关方面花费了数千万的高价,从拍卖会上买回了这两件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东西,从而激励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感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的主动获取者和加工者,是以自身的力量作用于教师的教。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得到发挥时。陶行之:“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只有把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学生才能掌握学习方法。

猜你喜欢
主动权交流教师
如此交流,太暖!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最美教师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精细管理才有拆违主动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