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7-01-15 12:40周弘
赢未来 2017年16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李代斌

摘要: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标准,为此在我国的各级教育体系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全面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水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学方式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理解能力营造出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增强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和数学的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数学作为小学必修性学科,也是学生逻辑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的启蒙性教学科目,因此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理解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注重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开放性习题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在和谐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中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及时的发现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及时反思总结的思维意识。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阻碍

1、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小学生在数学中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学生自身的兴趣所决定的,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观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就目前的数学课堂现状看,教学内容单调乏味,导致课堂氛围过于沉闷,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探索热情[1]。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环境中是很难形成创新意识的,由此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下降。

2、传统理念根深蒂固

虽然当今盛行的是素质教育,但是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理念形成的枷锁,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被打破的。因此仍有大部分数学老师,没有正确认识到创新能力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甚至是小学生在今后成长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性。也正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导致老师未能在自身的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再加上学生与老师之间严重缺乏沟通,影响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探究,进而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工作止步不前。

3、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由于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复杂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尚不成熟,所以学生会觉得数学课堂是枯燥的,有难度的。并且因为小学生对老师会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所以即使是有问题也不敢向老师提问,学习地位相对来说是被动的[2]。长此以往,小学生的探索热情就会逐渐减退,就更不用说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了。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

1、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而且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就更加自然、亲切和真实[3]。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過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得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再问为何骑圆形轮子车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望和乐于创新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4]。 例: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能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

3、设计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需要在深入了解数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合理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数学习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对《统计》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调查问卷,对年级内喜欢不同书籍类型的学生进行调查,假设班级内有15人喜欢科幻类的书籍,有26人喜欢故事类的书籍,有3人喜欢恐怖类的书籍,有8人喜欢文学类的书籍,那么根据学生的统计结果,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数学习题,就是让学生根据这一结果,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学生在完成这一习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提问:喜欢科幻类书籍和恐怖类书籍的人数一共有多少?班级一共有多少学生?喜欢文学类书籍的人数比喜欢故事类书籍的人数少多少?进而在此技术上合理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以此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增长。

结语:

数学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十分重要的学科,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就应完善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教学的乐趣,进而积极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促进数学成绩的提升,也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丽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新课程(小学),2017(07):196-197

[2]吴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7(20):349-350

[3]刘芳会.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上),2017(07):163-164

[4]胡敏.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考试周刊,2017(52):123-124

周弘

摘要: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创新中提高对数学的理解。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找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怎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要全体教师一起努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创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小学是打造学习基础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都存在好奇心强、注意力难集中、好动的特点,但是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教师必须把握住这一好时机,在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自由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要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离不开教具和课件的制作,只有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实现主体地位的发挥,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充分联系所学过的知识,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使其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1]。例如:在“8和9的认识”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动手能力是对于创新意识提升的有效手段。因为年龄层次较低,思维能力尚不够发达,此时就需要一些实际的材料来加深印象。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特意增加一些能够让学生们动手的机会,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在其中,这样不但能让学生们有深刻的学习印象,还能够提高动手能力,也能直接提高同学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探索的同时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则是创新的前提。科学的创设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创新思维活动[2]。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运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群猴子在山上玩耍,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大仙桃,令它们垂涎欲滴!抢着上树摘。恰好猴王走进来,看见它们,就一声令下:“不准摘!谁想摘,必须先过我这一关!”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1)27×25+25×13=?(2)25(27+13)=?来考它们。结果,有一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这两道题的答案都是100,猴王听后,马上把那个大仙桃奖给了这只小猴子,其它的猴子都很奇怪:“这两题的算式不同,怎么结果一样呢?”……在这生动、有趣的情景的吸引下,学生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探讨活动中。

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对生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对自己熟悉的知识大胆质疑与猜测进而强化创新意识[3]。例如:在学习“按比分配”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上教师分球的场景展开教学:体育教师想给隔壁班的学生分球,教师一共有14个球,想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分?经过自由思考和研究,有的学生说平均分,男女各7个球,然而,隔壁班的男同学不同意这种方法,因为他们班的男生人数比较多,女生少,男女分得一样数量的球,他们认为体育教师偏心。学生继续进行思考和研究,有的学生说要根据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人数多的多分,人数少的少分。教师问:人多的要多分,人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之后,学生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四、分组教学,合作学习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分组合作学习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显著的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广泛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指出别人的不足,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江西的某小学数学课堂为例,该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特征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并选出小组的组长[4]。例如:在学习“分数”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被看做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分割。学生在小组内热烈讨论,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举例说明原因,最后学生在充分了解整体1这个单位概念后,引出了分数的知识点,并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将具象的实例转化为书本上的抽象概念,透彻地理解了分数这一知识点的内涵。

结束语:

小学数学是一门教育基础课,必须要完善小学教学创新的形式,不断地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教学的新意,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在提高成绩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其不断提问和发现的能力。创新火花无处不在,只有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会让教育散发其应有的魅力,才能让创新的活力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1]高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考试周刊,2017,21(01):184-185.

[2]董柏清.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7,22(06)181-182.

[3]吴思明.论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现代交际,2018,22(05)140-141.

[4]張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考试周刊,2016,15(02):114-115.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