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2017-01-15 12:40李湘南
赢未来 2017年16期
关键词:有效应用研究分析探究式教学

李先平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放弃落后的授课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融入探究式教学理念,刺激学生的兴奋点,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借此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助推着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另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入趣味、创新元素,为学生学科素养与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使其切实感知到学习的最大乐趣,有利于数学教学工作走向更大的成功。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做出了具体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有效应用;研究分析

引言: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数学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应用探究式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优化教学效果,指引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挑战自我,在自主探究或者合作交流中挖掘内在潜能,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一来,学生真正学好数学这门基础课程才指日可待。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很多想法没有机会进行表达,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学科成绩的进步空间十分有限。针对这一问题作出有效解决,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显得非常必要且关键。

一、改变传统教学思维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改变传统思维,做好调节者、指导者、监督者工作,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提供自主的学习机会,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争做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的栋梁之才[1]。比如说,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沿用盲目讲授的方式,而是应该经常使用“你想知道些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来提个问题”等富有引导性的语言,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又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内容时,课前可以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或者图片,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教师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提问:“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特点?”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实践探究圆柱体、圆锥体各自有什么特点,二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俯下身去参与学生的实践探究,以朋友的身份发表意见,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目标。

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一星期上几天课?一个月大概是几星期?一个月在学校呆几天(考虑到这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算出总钱数后怎么办?用什么办法算得快?(估算),如果没估算,算出详细价钱结果除不进或小数太多,如何保留?保留到哪一位合适?”等等。于是要求他们小组合作,看谁想的最周全,算得最快。同学们互相启发,互相吸收,观念逐步完善,认识不断深化,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三、建立公平对话环境

数学知识虽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但是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因此数学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具有非常大的开放性。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式听课的方式,很少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主动的探究与提问,因此,在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即使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被引用,学生无效的探索也只能使得探究式教学方法变成一种形式主义。因此,现阶段,在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公平对话的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化教学效果的发挥。我們以《混合运算》课程教学为例,在实际的知识探究过程中,学生一定会按照传统计算模式来进行混合运算的尝试练习,因此很多学生会直接按照顺序进行运算,进而导致运算结果的错误。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拿出整个运算结果与教师分享,进而在这种公平对话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对于知识探讨的热情,并不断的鼓励学生从错误中找出正确的知识。只有在这种方法下,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勇气才能够被体现出来,同时课堂讨论的氛围也能够被充分的调动出来。

四、组织多种探究活动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可以形成强大和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中[2]。老师必须转变角色,从传授知识变成学生学习促进者,使老师站在学生的一个平台上,老师的和蔼可亲,可以赢得同学们的尊重,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课堂的教学要以小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主动思考和探索,老师的参与使得学生探究问题更为容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多种探究式的活动,可以是实验性操作,也可以侧面的活动,这些都需要小学生观察、阅读、收集数据的能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探究式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学生在探究式活动中能力得以提升,胆量得到锻炼。比如,讲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节课时,教师要改变传统“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出题、学生自己解决”的模式,体现活动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身份,将课堂交给学生,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发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并且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养成自主的探究习惯。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应用探究式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探究学习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于个体的积极意义。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精心选择相适合的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同时又要精心设计其教学流程,尽可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其中,自觉成为“我要学”的探究主体。

参考文献:

[1]王丽.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7(05)26.

[2]张洪峰.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2017(11)49-50.

李湘南

摘要:如今,各类新型的教学方法被不断提出,课堂教学也被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探究式教学是新型教学方法之一,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仅提供一些问题和示例,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化的思考、探究、讨论来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如今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本文就将对于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为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小学;数学课堂

引言:

数学这门学科原本就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质,教学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过去,教师总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这导致学生的自主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发展。如今,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学生必须成为课堂上的“主人”。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数学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设情境,渗透问题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新颖的方式向学生渗透问题,调动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对问题的探究中。例如,当讲到图形的认知时,我们要让学生形象生动地认识到“圆”的概念,就要充分联系生活创造出学生们熟悉的情境,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都有什么地方有‘圆呢?”这时学生们就会纷纷答出“车轮”、“脸盆”和“茶杯口”等许多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继续发问:“那么,这些东西为什么是圆形的呢?”学生们此时就会陷入思考,努力想要依靠自身思维和知识结构解答教师所提出的疑问。这一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把课本的问题有效融入了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而后,教师可以拿出一辆玩具车作为教学用具。在讲台上,教师让一名学生轻轻推动玩具车使其顺利地向前滑行,之后教师拆下汽车的车轮改换成方形的轮子再让学生推动玩具车,玩具车纹丝不动。这时学生就会总结出“圆形是没有棱角的”、“圆形在运动中产生的阻力最小”以及“圆形是最圆滑的图形”等概念,学生不仅对圆的特性做出了总结,同时也将圆和其他形状做了区分,只要教师再稍加总结、纠正学生们的错误认识,图形识别的教学目标就得以顺利达成了[1]。

探究教学中的情境创造环节充分联系了实际,并抓住了小学阶段学生们的心理特征,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自主的学习模式必然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怀疑,发现问题

在学生们具备了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后,教师就需要培养他们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更能使学生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提出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他们成为问题的主导者。在此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例如,在讲到三角形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师可以随意在黑板上画出若干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依此让学生上前测量各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之后,教师再以三个数字为一组的形式有意识地列出几组数字进行提问:“这些数换算为长度单位后,有些可以组成三角形,有些则不行。通过测量和观察之前给出的三角形各边的关系,能不能判断出这几组数字中那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呢?”此时,学生们看着几组数字开始表现出质疑心态:“为什么有的不能组成三角形呢?”并以这一疑问为动力开始进一步的探究。通过反复的画图实践学生们认识到确实不是所有数字都可以构成三角形,继而再与其他三角形的三边进行对比后得出“三角形的两边和必然大于第三边,两边差必然小于第三边”的概念。这就是从实验中产生疑问并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最好例证。而从生活出发,就要求教师能够有效地举出与课本知识相符合的实证。还是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身边的事实提出问题:“我现在要走出教室,但是有两条路可共我选择。一是直接走出门,另一条是先走到第一排课桌后再走出门。在不用测量的情况下怎么合理判断哪条路比较近呢?”学生们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就会产生质疑:“不用测量怎么能证明那条路比较近呢?”而在思考后学生们会发现两条路线刚好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并根据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得出结论:“直接走出门比较近” [2]。

探究是以怀疑为基础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效地推进探究式教学并令其產生正面的效果就要鼓励学生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验证猜想,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最终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在该环节中,同样应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教师在旁引导。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启发:“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与之前所学的几何图形面积计算能否相互转化呢?”学生们在启发下就会将思路朝以往的知识点扩展,并发现通过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都可以被拆解为两个或更多三角形,并通过二者之间的联系自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探究过程就是建立在以往知识基础上的,是通过实践计算解决问题的很好例证。教师也可以通过举证法帮助学生们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如,当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疑问后,教师可以举出某些例子来让学生们归纳出其中的方法或规律,继而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解决问题。以百以内加减法为例,教师列出等式:(38-25)+10=38-(25+10),而在学生们自主探究出其中的计算规律后教师便可根据上述例子继续给出更多算式供学生们计算和验证,继而对计算规律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将感性上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四、结语

综上可知,探究式教学是新时期数学教学的核心,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秉承着“自主化”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参与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当前我国对于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一线教师还不能合理的在教学中运用,因此加强对探究式教学的进一步研究仍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温双艳.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J].科技展望,2016(34):222.

[2]汤海娟.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Z2):38.

猜你喜欢
有效应用研究分析探究式教学
科学应用白板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浅谈循环训练法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校园网络安全的体系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和谐教学法在初中体育篮球课的运用
浅谈广电光纤通信接入技术
要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
关于变压器高压试验技术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