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化检验血液标本前质量控制

2017-01-16 02:12王彦秋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8期
关键词:生化合格标本

王彦秋

(辽宁省本溪市红十字会医院检验科,辽宁 本溪 117021)

浅析生化检验血液标本前质量控制

王彦秋

(辽宁省本溪市红十字会医院检验科,辽宁 本溪 117021)

目的 对生化血液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方法展开观察与分析,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进行生化检验的1500例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中130例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并分析生化血液标本质量受到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在130例生化检验不合格的标本中,溶血标本由44例,占33.8%;标本量较少的有23例,占17.7%;标本的放置时间过长的有20例,占15.4%;餐后抽血16例,占12.3%;将EDTA2K混进血清标本中有8例,占6.2%;在输液中同侧手臂采集的血液标本有4例,占3.1%;另有15例因其他因素导致检验不合格,占11.5%。结论 生化检验人员应深入分析血液标本检验前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将薄弱环节找出,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充分促进生化血液标本质量的提高。

生化血液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

作为临床一项常用的检验方法,生化血液标本检验会直接影响到医护人员对疾病的判断,进而为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充分保障[1]。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实验室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受到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首要任务便是对血液标本的质量展开深入分析,主要包括选择检验的项目,采集血液标本前叮嘱患者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及标本的采集、存储、运送及接受等内容[2]。基于此,本文以我院进行生化检验不合格的130例血液标本为例,就如何控制生化检验血液标本前的质量展开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接受生化检验的1500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男862例,女638例;年龄段为16~82岁,平均45.8岁,共采集1500份血液标本。其中,有130例血液标本出现检验不合格的情况,对这些不合格的血本展开回顾性分析。

1.2 分析方法:安排生化检验室的工作人员每天检查并核对采集的所有生化血液标本,并以临床医师申请的相关检验项目为依据,仔细检查收集的标本,并对标本的信息进行认真核对,检查标本量为多少,是否出现溶血情况,标本的条形码等信息有无出现错误,是否选用了正确的采集管等,及时登记评定结果为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并将其不合格的原因详细记录下来。在本实验中,检验结果为不合格的生化血液标本共130例,归类并统计其不合格的原因,同时深入探讨血液标本质量受到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探寻出生化检验血液标本前质量的科学有效的控制方法。

2 结 果

本组接受生化检验的1500例血液标本中,检验不合格的有130例,不合格率为8.7%。其中,在130例生化检验不合格的标本中,溶血标本由44例,占33.8%;标本量较少的有23例,占17.7%;标本的放置时间过长的有20例,占15.4%;餐后抽血16例,占12.3%;将EDTA-KZ混进血清标本中有8例,占6.2%;在输液中同侧手臂采集的血液标本有4例,占3.1%;另有15例因其他因素导致检验不合格,占11.5%。

3 结 论

血液标本测定为临床十分重要的一项生化检验方法,其中,生化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会受到血液标本质量的直接影响[3]。考虑到血液样本的采集及其处理方法会对检测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为确保获得更为准确的检验结果,就需要严格根据标本采集的相关标准及要求来开展血液标本的采集工作[4]。

在本实验中,通过对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展开回顾性分析,发现生化检验血液标本前质量受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样本溶血:作为影响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一项常见因素,溶血会使得不少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发生异常。经分析得知,出现溶血标本的主要原因包括:a.患者的血管不是很明显,医护人员对采血部位进行用力拍打,并来回穿刺采血,进而导致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的情况;b.采用了质量不过关的真空采血针以及采集管;c.采血人员在采集体检者的抗凝血时,随意用力震荡血液,而不是依照要求将血液轻轻的来回混匀;d.采血人员未能严格按照规程沿着采集试管壁将血缓慢注入,而是快速将血液注入采集管中;e.为快速分离血液标本中的血清,将标本长时间放入水浴箱中,进而导致溶血的发生;f.在运送血液标本的途中,出现了剧烈震荡的情况。②标本的放置时间过长:当血液标本放置的时间过长时,就会使得生化检验结果与实际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血糖,血细胞在经过较长时间的糖酵解后,就会降低血糖水平。③餐后抽血:在清晨,人体物质代谢正处于平衡状态,空腹12 h后采集的血液标本,并通过生化测定,可将人体正常生化指标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来。而如果在餐后抽血,就会使得分离出来的血浆及血清变得浑浊,进而对检验结果的真实性产生影响。④将EDTA-KZ混进血清标本中:在采集血液标本时,准备的试管出现错误,未能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来适应相对应的采集管。最常见的便是用来送检生化血液标本的试管是含有EDTA-KZ盐的,进而使得检测结果中的K元素发生异常升高。总的来说,在开展血液标本的采集工作时,如果先采血常规管,然后采生化管的话,这样就会导致生化管中残留EDTA-KZ盐,进而对K元素的测定造成不利影响。⑤在输液中同侧手臂采集的血液标本:在患者输液时采集血液标本,输入的药物就会对部分生化指标的检测产生干扰。如在输注糖水或盐水之后,患者体内的钠与血糖就会出现异常升高的情况。

在此种形势下,为有效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应当做好以下生化检验血液标本前的质量控制措施:其一,生化检验科室应当加大与临床各个科室的沟通与联系力度,向医师、护理人员等宣传生化血液标本前质量的有效意义[5]。其二,在采集血液标本之前,认真观察患者的状态,嘱咐其维持禁水禁食的状态。此外,考虑到患者血液中白蛋白及血红蛋白等的含量会随着自身情绪的波动而上升,因此,护理人员在采血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进食、运动、情绪等情况。而当患者的情绪出现波动时,护理人员就应当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当情绪平静后才能采集血液标本。其三,护理人员应当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并与标本采集使其的针对性要求为依据,对血液采集的时间进行合理选择,并注意采集代表性标本。其四,结束血液标本的采集后,合理处理标本,并添加适量的抗凝剂。此外,派专人运送标本,并采取科学的运送方式。在保存这些标本时,还应选择合理的保存条件,并注意保存的时间不超过2 d。

综上所述,在开展生化检验工作时,检验人员应从源头出发,对血液标本检验前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将薄弱环节找出,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在促进生化血液标本质量提高的基础上,为患者的诊治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

[1] 陈紫萱.血液样本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3):530-531.

[2] 林家勇.生化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大家健康,2016, 10(6):62-63.

[3] 谭维贤.生化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中外医疗,2012, 31(27):172-173.

[4] 孙贵杰.生化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 13(7):141-142.

[5] 牟文密.生化血标本前质量控制浅析[J].大家健康,2015,9(17):55.

R446.1

B

1671-8194(2017)18-0036-02

猜你喜欢
生化合格标本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侨商徐红岩:生化科技做“抓手”奋力抗疫
从废纸篓里生化出的一节美术课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力量训练的生化评定
不合格的洗衣工
做合格党员
句子的合格与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