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兽 医结合治疗仔猪 黄痢

2017-01-16 03:44苏治国陈文芳解慧梅
中兽医学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黄痢母猪仔猪

苏治国,陈文芳,解慧梅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中西兽 医结合治疗仔猪 黄痢

苏治国,陈文芳,解慧梅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仔猪黄痢是一种起病急、致死性较高的传染病,引发此病的病原菌为某种致病性的溶血性大肠埃希菌,此病主要感染初生仔猪,且此病潜伏期很短,仔猪出生后半天内便可发病。该病原致病性源于本身的黏附性纤毛及肠毒素。仔猪黄痢因其发病时间早,故又可称之为早发性大肠埃希菌病。仔猪感染此病原菌后,由病菌在体内分泌毒素,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因为细菌在体内大量繁殖,而大肠埃希菌属于产气型肠杆菌会迅速产生二氧化碳。本病病原受气温影响较小,夏秋可发病,但多见于寒冷季节,发病仔猪主要以7日龄以内较多,特殊情况下20日龄左右的仔猪也可发生此病。卫生环境较差的猪场发病率远远高于卫生环境好的猪场,且猪舍温度越高,该病的发病率越高。发生仔猪黄痢后,病猪死亡率极高,严重时可能达到全圈死亡。2017年4月初,笔者接诊一例仔猪黄痢,现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7年4月底,盐城某猪场饲养员在清晨巡圈时,发现地面稀粪较多。仔细观察发现不少仔猪出现拉稀症状。有些仔猪出现严重的脱水现象,被毛杂乱,黯淡无光,严重的仔猪出现昏迷,当天上午有2只仔猪衰弱死亡,于是求诊。

2 临床检查

2.1 临床症状

临诊发现猪群腹泻、拉稀,排出黄色或黄白色浆液状稀薄粪便,部分猪粪内混杂少量白色凝乳块,有气泡,腥臭。体温正常,病猪神情萎靡,全身被毛稀疏粗乱,尾部、肛门及其附近沾满黄色或黄白色稀粪,重症者严重脱水。

2.2 病理变化

病死仔猪剖检,可见颈部及腹部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胃内有凝乳块充斥,气味酸臭,肠道黏膜坏死脱落,肠腔内多含有大量黄色或黄白色稀薄的腐败乳汁半凝固物,有气泡混杂其中,气味腥臭。肠系膜淋巴结呈炎性充血,可见体积明显增大。小肠黏膜因肠道内容物刺激,引发肠道炎症。镜检患病仔猪肠壁,可见其小肠绒毛萎上皮细胞缩坏死。

2.3 实验室检查

2.3.1 镜检

按照无菌操作流程,取十二指肠内容物稀释液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发现两段钝圆、大小中等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3.2 细菌培养

肠内容物稀释液接种于普通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在37℃环境下进行培养24h,结果发现在普通培养基上长出圆形突起、表面光滑滋润呈灰白色的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红色扁平圆形菌落。挑取群落均匀的涂抹在载玻片上,革兰氏染色,在油镜下进行观察,可见红色椭圆形短杆菌,或单独分布或两两成对存在。

2.4 诊断

根据该病典型的腹泻症状,独特的粪便颜色,特定的发病日龄等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仔猪黄痢。

3 治疗

3.1 西药疗法

肌肉注射:菌痢净(乙酰甲喹),1m l/头,每天2次,连用2天。

腹腔注射:50ml葡萄糖生理盐水,维生素B5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各一支,混合均匀后腹腔注射,每天2次。

3.2 中药疗法

白头翁汤,剂量每头按白头翁9g、黄柏5g、黄连5g、秦皮5g水煎灌服,每天2次。

3.3 其他措施

病猪隔离,清扫污粪,猪圈及用具全面消毒,母猪洗澡并消毒,特别是乳头部分。

3.4 治疗结果

综合用药治疗2天后,病情得到了控制,西药停用。继续灌服白头翁汤2天以稳定病情。

4 预防措施

4.1 做好饲养管理

改善哺乳母猪的饲养条件,给予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饲料,增强母猪体质。给仔猪补充矿物质:新生仔猪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会使仔猪胃肠对致病细菌的敏感度增高。在仔猪新生的两天内可注射右旋糖酐铁可以有效的防止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从而防止胃肠对致病细菌的敏感度增高,以预防仔猪发生胃肠道疾病。母猪产前15天更换哺乳母猪料,使母猪适应这种饲料,避免母猪到产房突然换料造成腹泻。在母猪上产房当天,若气温适宜,可用温水对母猪的全身进行清洗。

4.2 改善圈舍卫生

本病病原菌成年猪易感但不发病,若长期在成年猪肠道内生长繁殖,病原菌经肠道排出,可污染圈舍环境和母猪体表或乳头,易造成仔猪在接触后感染。故产房最好采用全进全出制,圈舍要定期进行全舍带畜消毒,产仔前更要注意对产房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母猪乳头及皮肤可用新洁尔灭或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

4.3 中药预防

木香 15g、黄芩 15g、葛根 20g、厚朴 15g、当归20g、大黄15g,研磨后拌在母猪饲料中饲喂。

4.4 疫苗及微生态制剂的使用

母猪在上产床前半个月左右应用大肠埃希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此外,也可用促菌生、乳康生、调痢生等微生态制剂对母猪肠道进行改善或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进行预防。

5 小结及体会

5.1 注意鉴别相似疾病

本病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痢疾及仔猪红痢等疾病均有较多相似的临床症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鉴别。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自小至大都可发生此病,发病的典型表现为严重的腹泻,严重者甚至呈喷射状,腹泻通常伴随着呕吐,以及由腹泻导致的脱水。肠壁黏膜变薄,剖开小肠可见肠壁发生充血,呈卡他性炎症,严重的病变部位甚至具有出血性炎症。

猪流行性腹泻:春冬两季均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各年龄段的猪均可发病。临床症状主要有突然发生的呕吐、严重的腹泻,发病初期粪便呈黄色糊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所排粪便逐渐变成稀水样严重脱水等。以小肠绒毛萎缩此病特征性病变。

猪痢疾:多见于8到12周龄猪,排出的粪便中混有大量胶冻状粘液与血液。大肠有卡他性、出血性肠炎。

仔猪红痢:发病时间通常在仔猪刚出生3日龄内,排红色黏粪。剖检有小肠出血、坏死等特征性病变,肠道内容物与血液混合呈红色。

5.2 预防是关键

仔猪黄痢是猪场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严重影响仔猪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所以加强预防是控制本病发生的关键,通过加强妊娠母猪的喂养制度,增加母猪抵抗力,增加母乳中母源抗体的含量等途径均可减少仔猪的发病率。

S858.28

B

1003-8655(2017)05-0025-02

猜你喜欢
黄痢母猪仔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仔猪强弱悬殊 要及时调整
秋冬季仔猪保暖措施有哪些
注意预防仔猪腹泻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仔猪黄痢及其防治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仔猪黄痢的防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