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

2017-01-16 05:37王宝华
中兽医学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体病出血点黄疸

王宝华

(山东省招远市畜牧兽医局,2654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

王宝华

(山东省招远市畜牧兽医局,265400)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多形性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于人和动物红细胞表面或游离在血浆中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人畜共患病。其特征是引起猪生长速度缓慢、高热、黄疸性贫血、充血、消化机能障碍,种猪的生产性能下降,严重时,死亡率较高,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近年来该病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就近年来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原学

猪附红体病原为立克次氏体,是单细胞原虫的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多数呈球形、环形,椭圆形、杆状及发芽状。单独或呈长链状粘附在红细胞表面,也可围绕在整个红细胞上。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弱,但对低温抵抗力强,一般的消毒药均能杀死病原体,如病原体在 0.5%的石炭酸溶液中37℃,3 h即可被杀灭,5℃可保存15天,冰冻的血液中可存活31天。

2 流行病学

该病可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喝被血液污染的水与尿而发生直接传播;经由节肢动物叮咬以及器械的机械性发生间接传播,如猪虱、蚊虫、吸血蝇、疥螨、被污染的注射器、用于断尾、打耳号、去势的器械等;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垂直传播;此外,配种也可传播该病。该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7~9月。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通常发生在哺乳猪、怀孕的母猪以及受到高度应激的肥育猪身上。

3 临床症状

3.1 典型症状:高烧不退,体温40~42℃,呈稽留热。贫血,血液稀薄,采血后血流不止,黄疸,皮肤黏膜黄染。耳部,腹下、四肢内侧皮肤发红或出现紫斑,尤其耳部严重,出现紫红色斑块而后结痂,严重病例全身发红,因此该病又被称为“红皮病”。

3.2 仔猪:腹下和股内侧出现出血斑点后结痂,贫血严重,尤其发病后1~5天死亡率较高,治愈后容易变为僵猪,影响育肥。个别急性病例仔猪突然死亡,口鼻流血,肛门出血,全身红紫。有的突然瘫痪,食欲废绝,嘶叫呻吟,肌肉颤抖,四肢抽搐,而后死亡。

3.3 育成育肥猪:隐性感染病例表现为苍白贫血,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皴裂,层层脱落,不庠。生长发育停滞、消瘦。还有部分感染猪并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只有在发生应激反应(过度拥挤、气候突变、换料、转群等)或免疫抑制病如蓝耳病的情况下,才会发病。

3.4 母猪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病例除了典型症状外,主要表现妊娠后期流产或死胎,此外,乳房和阴门水肿,产仔后泌乳较少,而且由于乳房炎症往往缺乏母性,断奶后不发情或屡配不孕。慢性病例除了衰弱,黏膜苍白及黄疸外,往往表现为不发情或屡配不孕。

3.5 公猪:公猪除了典型症状外还出现性欲减退,精子稀薄,配种后受精率下降等现象。

4 病理变化

病死猪耳部、四肢、胸部、腹部等处皮肤有出血点,耳尖局灶性坏死,眼结膜苍白,肌肉苍白,脂肪黄染,血液稀薄、色淡,凝固不全,血凝块少,胸腔及心包积液,呈淡红色,心外膜有出血点,纤维素性渗出,心肌松软,肺脏暗红色有充血、出血灶,间质水肿、增厚,气管及支气管内滞留着混有泡沫的液体,腹腔积液,肝脏肿胀、变性呈黄棕色,表面小点出血,胆囊充满浓稠的胆汁,脾脏肿大变软,肾脏包膜下有出血点,膀胱潴留深黄色尿液、黏膜有出血点。

5 实验室诊断

5.1 鲜血压片镜检

耳静脉采血,滴于载玻片上,滴加0.9%氯化钠溶液1滴,加盖玻片镜检;在400~600倍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浆中有环节、圆形、椭圆形、球形、逗点形、杆状或颗粒状的虫体。有些吸附在红细胞周围,使红细胞呈刺状。

5.2 姬母萨或瑞氏染色镜检采发热期病猪耳血1滴涂片,自然干燥,甲醇固定后,用姬母萨氏或瑞氏染色,油镜下观察,可见附着在红细胞周围的紫红色或粉红色虫体,大部分红细胞呈三角形或椭圆形,边缘凸凹不平,小部分红细胞呈锯齿状、星芒状或菠萝状。

5.3 血清学试验

从发热病猪采集的血液呈水样,清漆样,不粘附试管壁。将收集在含抗凝剂试管中的病猪血液冷却到室温后倒出来,可见试管壁有粒状的微凝血,当血液加热到37℃,这种现象几乎消失,这是本病的特异性。

6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6.1 治疗方案

发生疫情时,要早诊断、早治疗,病的晚期或继发其他疫病时治疗效果不佳。治疗时可选用下列方案。

10%强力霉素注射液,10 mg/(kg体重),1天1次,连用4天;10%氟苯尼考注射液,0.2 mL/(kg体重),1天肌注1次,连用4天;同时配合肌注黄芪多糖注射液,肌注0.2 mL/(kg体重),1天2次,连用3天。

6.2 药物预防

对其它尚未表现临床症状的猪使用扶正解毒散(主要组成中药:板蓝根、黄芪、淫羊藿)1kg拌料1吨,10%强力霉素粉1kg拌料1吨,连续全群饲喂7~10天。

7 讨论

7.1 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和游离在血浆中引起的一种溶血性黄疸贫血性传染病,可由吸血昆虫叮咬传播,也可由被污染的针头等器具机械传播,多为隐性感染,常因应激而暴发。特别是在农户饲养规模小,管理粗放,购入生猪未经隔离观察直接投入生产,改变了饲料组成,遇到气候突变所诱发,抵抗力较差的小猪最先发病。

7.2 该病对养殖业的危害越来越严重,用血片镜检的方法严格检疫,以杜绝该病原带入。从外地引种时,应当选择非疫区引种,并经检疫合格,到场后,应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并采血镜检,复检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饲养。

7.3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猪场卫生措施,严格消毒措施,在免疫及治疗时应一猪一针头,在进行阉割、断尾、剪牙时,注意对所用器械严格消毒。改善饲养条件,杜绝不良应激因素,避免圈舍潮湿,采光差,通风不良等,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

S858.28

B

1003-8655(2017)02-0016-02

猜你喜欢
体病出血点黄疸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肉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
Mutually Beneficial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