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与仔猪副伤寒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7-01-16 05:37王向民
中兽医学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头份副伤寒出血点

王向民

(甘肃省陇西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陇西748100)

猪瘟与仔猪副伤寒混合感染的诊治

王向民

(甘肃省陇西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陇西748100)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热接触性传染病,不分年龄、性别、季节均可发病。仔猪副伤寒病,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1~4月龄仔猪发生的传染病,各季均可发生,多为散发。有时成地方性流行,与猪瘟混合感染,死亡率高。

1 发病情况

2013年9月22 号,某猪场购进50头40日龄左右的仔猪,一星期后,先后有5头仔猪发病,症状类似感冒。发病第3天,突然发生一例高热仔猪,出现精神颓废、皮肤黏膜发紫、粥状恶臭稀便等症状,随后,发病猪不断增加。

2 临床症状

病猪的平均体重约7.5 kg,病猪体温升高(41.0~41.9℃),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眼结膜潮红,脸颊、四肢内侧、腹下、尾等有紫红色斑,耳尖发紫;黄色水样腹泻。

3 剖检变化

先后共剖检4头,病变基本相似,全身浆膜、粘膜、实质性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喉头粘膜表慢有针尖状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切开周边有出血点,外观大理石样。全脾脏肿大,表面有丘状小点出血,边缘呈锯齿状小点出血及梗死,紫红色,质软,有散在坏死梗,触摸如“橡皮”状。肝表面有黄色或灰色坏死灶,肾脏肿大、苍白、散在许多针状出血点;胃黏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呈大理石样病变;小肠内膜出血;大肠回盲瓣部的粘膜有纽扣状溃疡灶;大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溃疡面,中央凹陷,周围隆起,肠壁增厚,失去弹性。

4 临床诊断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猪精神不振,体温升高至41.2℃,眼有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粘着;食欲减退、拒食,极度消瘦;先便秘后拉黄色糊状稀粪,气喘,走路不稳,共济失调;全身发紫,特别是耳、胸腹下皮肤有紫红色出血点和出血斑。再通过动物尸体剖检,初步诊断为慢性猪瘟与仔猪副伤寒的混合感染。

5 治疗

西药疗法:新霉素,内服剂量为每次300 mg,一天三次,连用3~5天。土霉素,一次0.25 g,每天口服2次,连用3~5天。生理盐水100 ml,5%葡糖糖100 ml静脉缓注,连用3天。诺氟沙星,内服剂量为每次400 mg,一天三次,连用5天。

中药疗法:以清热解毒、活血化淤、凉血救阴、恢复食欲为治则。方用:败酱草40 g,薏苡仁30 g,金银花20 g,丹参、茗参、土茯苓各 18 g,地丁15 g,丹皮10 g,广木香6 g,水煎服,早晚各一次,连用3天。若配合抗生素治疗,则效果更佳。

6 防治措施

6.1 隔离

淘汰重病猪,坚决隔离可疑猪,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全猪厂进行反复彻底大消毒,可用3% NaOH或3%来苏尔对场地、用具、圈舍及周围环境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消毒;健康猪舍与发病猪舍的用具分开使用。停止外进猪,即使要引进,也要做好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在进入猪厂。同时禁止非工作人员、车辆和其他动物进入猪场,杜绝传染源传入和媒介的传播。

6.2 紧急免疫

采取加大免疫剂量对假定健康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除怀孕母猪外,大小猪一律接种4头份猪瘟疫苗,空怀母猪在配种前2周再用4头份猪瘟疫苗强化免疫,20日龄~4月龄小猪肌肉注射2头份仔猪副伤寒疫苗,保证一猪一针。初生仔猪采用超前免疫法,即在仔猪出生后,立即注射2头份的猪瘟疫苗,打上耳号后置仔猪间保温,与母猪隔离2 h后才让其吃初乳。仔猪到25日龄和60日龄分别接种2头份的仔猪副伤寒和4头份猪瘟疫苗。

6.3 定期驱虫

蛔虫与鞭虫等体内寄生虫可损害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抵抗力下降。所以,在仔猪断奶转舍1周后,在饲料中添加相关驱虫药。通过以上处理,15天后未见继续发病,猪群逐渐恢复正常,很快控制疫病的流行。

7 小结

为防止养猪场内多种病混合感染发病,一是加强科学管理,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冬春加强防寒保暖,夏秋做好防暑降温,减少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二是降低饲养密度。饲养密度的降低也是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三要注意环境消毒。根据疫情对猪舍每天消毒1~2次,粪便、脏水的附带病原微生物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四是要科学配制日粮,相互搭配合理,做到少给勤添。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猪舍干燥,降低氨气刺激,降低灰尘,因为灰尘中携带有大量病原微生物。

S858.28

B

1003-8655(2017)02-0038-01

猜你喜欢
头份副伤寒出血点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研究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羊副伤寒病的防治
秋季要注射疫苗防猪患乙脑
仔猪副伤寒的中兽医治疗(防治)方法整体化研究
Mutually Bene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