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的流行与防治

2017-01-16 08:29林常玉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2期
关键词:小鹅雏鹅免疫力

林常玉

(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畜牧局,山东潍坊 262100)

小鹅瘟的流行与防治

林常玉

(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畜牧局,山东潍坊 262100)

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e,GPV)引起的雏鹅或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急性肠炎及肝、肾、心等实质器官的急性炎症为特征[1]。

1956年,我国学者方定一首先发现小鹅瘟并分离到病毒,随后国内外学者相继报道并分离到该病毒。1966年,匈牙利学者Derszy分离到GPV,是国外第一个分离到该病毒的报道。1974年世界禽类学会将该病正式命名为Derzsys氏病。GP主要侵害出壳后4~20日龄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目前,该病在我国雏鹅或雏番鸭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我国养鹅业的发展。为更好地了解本病,现就GP的流行与防治做如下叙述。

1 流行病学

自然情况下,本病仅发生于雏鹅和雏番鸭,而对其他禽类或哺乳动物不易感。雏鹅最早可于2~5日龄发病,7~10日龄的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90%~100%。随日龄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4~5周龄的鹅症状明显较轻,病程延长,造成的危害降低。成年鹅感染后一般不表现症状而成为带毒鹅。

本病呈水平传播,易感病禽可通过接触病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感染,且传播迅速。病雏鹅和带毒成年鹅是本病的传染源,成年鹅为病毒携带者,常呈隐性感染。除此之外,被污染的食物、衣服、场地和器具也能引起传播,污染的炕坊环境也是主要的传染媒介。

小鹅瘟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在大流行过后的一年或数年内不发病或很少发病。通常经过一次大流行后,当年余下的鹅群会获得免疫力,免疫鹅的子代雏鹅获得天然被动免疫力,故本病不会在同一地区连续发生大流行。

2 临床症状及病变

本病潜伏期为3~5d,以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根据病程的长短可以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但无明显界限。

最急性型:常见于1周龄内雏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而倒地挣扎死亡,肠道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并迅速出现厌食、衰竭甚至死亡,病程2~5d。

急性型:常发于1~2周龄的雏鹅,病鹅出现精神委顿,喜蹲卧,食欲减退或拒食,瞌睡、口渴,行动缓慢,排灰白色或淡绿色稀粪,肛门突出,周围被毛潮湿或占有污物,呼吸困难,喙缘干燥,蹼呈灰暗色且干燥。临死前会出现两腿麻痹或抽搐。

亚急性型:此型多出现于流行末期,病鹅精神委顿、拉稀,极度消瘦,有少数虽然幸存但是生长不良,病程3~7d。

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是空肠和回肠发生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小肠中下段尤其是回盲部与卵黄柄的肠断的肠黏膜坏死脱落,与一些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包裹肠内容物,使肠腔堵塞。肠管质地坚硬,外观极度膨大,形状似香肠,剖开后会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子状物塞满肠管,切开栓子可见深褐色干燥的肠内容物,外部包裹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物凝固成的外衣。最急性型由于死亡过快,仅发现肠道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他器官的病变则不明显;两周龄左右的急性病鹅病变最为典型,此外全身呈现败血症变化,肝脏瘀血肿大,结膜干燥,皮下组织充血,胰腺呈淡黄色,肾脏肿大。

3 综合防治

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要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目前,对小鹅瘟感染没有特效治疗药,重在预防。本病多发于雏鹅,出壳后10d内雏鹅死亡率最高。因此,需格外关注对雏鹅的防控。

3.1 疫苗

目前常用的预防小鹅瘟感染的疫苗分为雏鹅用和种鹅用疫苗两种。雏鹅用疫苗也分为鸭胚适应的弱毒苗和鹅胚强毒苗;种鹅用疫苗可分为鸭胚适应的弱毒苗和鹅胚强毒疫苗。强毒疫苗能产生较好的母源抗体,通过卵黄传递给雏鹅,但可能会造成强毒扩散,目前用得较少。目前使用较多的是SSG74和SYG61两株减毒株制备的弱毒苗,使用效果确实,但弱毒苗不稳定且易发生独立返祖现象,可能会造成潜在感染和排毒的风险,油乳剂苗产生免疫力慢且用量大费用高,难以满足集约化生产的需要[2]。

3.2 抗体

根据本病的特点,可采用被动免疫进行防治。被动免疫有两种,一是使用抗血清来免疫雏鹅;二是采用卵黄抗体通过母体将免疫力传给雏鹅。及早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能防止80%~90%已感染的雏鹅发病。抗小鹅瘟的免疫血清有同源和异源抗血清之分。利用鹅制备的同源血清产量低、成本高,且易引起鹅源疾病的垂直传播;而异源血清虽然成本低、产量高,但易产生排斥反应,进而影响免疫效果。高免血清可对小鹅瘟进行紧急预防治疗,但对于病情严重的病例防治效果欠佳。成年鹅自然感染鹅细小病毒或人工接种疫苗后可产生很强的免疫力,血清中高滴度抗体会经种蛋传递给雏鹅,使其获得被动免疫,也可将含有高滴度抗体的鹅卵制备成卵黄抗体注射到雏鹅体内,使其得到保护。

卵黄抗体是直接给雏鹅注射从而使其获得保护,而疫苗是对产蛋前的母鹅进行注射,通过母源抗体使雏鹅获得被动免疫。在本病流行严重的区域,利用弱毒苗甚至强毒苗免疫母鹅是预防本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在未发病的受威胁区域不能用强毒免疫,以防散毒[3]。

我国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小鹅瘟研究工作,但目前小鹅瘟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临床上病例时零星出现,疫苗使用过程中免疫失败时有发生,有许多的科学问题尚待解决,也有一些科学研究成果还没得到应用和推广,对小鹅瘟的防控依然任重道远[4]。

[1] (美)Y.M. Saif.主编,苏敬良,高福,索勋主译.禽病学(第十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459-460.

[2] 黄宇翔,王君伟,李洪彬,等.小鹅瘟生物制剂的研究概况及展望[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5):27-28.

[3] 张国红,王泽民,何洪章.小鹅瘟的诊断与控制[J].畜禽业,2001,1(9):46-47.

[4] 金文杰,吕亚楠,王芳,等.我国小鹅瘟研究进展及成就[J].微生

物学通报,2014,41(3):504-510.

猜你喜欢
小鹅雏鹅免疫力
雏鹅痛风“三步五防”更有效
多咀嚼也能提高免疫力
巧用“四招”提升免疫力
二十年后,暖心归来
瘸腿小鹅
巡视干部必须增强“免疫力”
浅谈雏鹅养殖关键技术措施
浅谈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雏鹅育雏前的准备工作与育雏方法
阿健的小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