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事亲》汗吐下理论特色研究❋

2017-01-16 15:11傅海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玄府邪气气机

马 丹,傅海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847)

【理论探讨】

《儒门事亲》汗吐下理论特色研究❋

马 丹,傅海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847)

《儒门事亲》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所著,主要论述了张子和攻邪的学术主张及独特的治疗理论。张子和不局限于传统的汗吐下三法,建立了汗之开其玄府、吐之令其调达、下之推陈致新的理论框架,拓展了中医的辨证思路,对中医理论和临证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不拘泥古法,勇于创新,精于辨证,知常达变,不仅纠正了当时滥用温补的不良风气,更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追求的宝贵财富。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之一,故着重挖掘张子和独特的治疗理论框架,以探寻张子和汗吐下三法的理论特色。

《儒门事亲》;攻邪;汗法;吐法;下法;张子和

《儒门事亲》为张子和所著。张子和(约1156~1228年),名从正,字子和,金代睢州考城人,春秋时期此地为戴国,故自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攻邪派代表人物。有关张子和的学术思想,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指出[1]:“从正之学,远则取法乎《素问》《伤寒论》,近则独宗于刘完素。”具体而言,其倡邪去正自复的观点,治病重驱邪;其攻邪之方法,重在汗吐下三法的运用;同时驱邪不忘补虚,主张养生当食补。对于其汗吐下三法前人的研究已然累累大观,现就其三法在实践运用中的特色阐述于下。

张子和治疗方法的特色在于赋予了汗吐下三法新的内容,所谓汗法不止于麻黄、升麻,吐法不止于瓜蒂,下法不止于巴豆、牵牛、朴硝、大黄,实则是以汗吐下三法兼众法,丰富了汗吐下三法的理论内涵,拓展了中医辨治的思路,对中医理论和临证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汗法

张子和汗法的治疗机理主要在于“开玄府而逐邪气”,他提出“炙、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2]144。

1.1 汗之开其玄府

其所创汗法突破传统辛温发汗解表,指出汗法不可一概而用,应因地因时因人的不同进行变通,分别采用辛温、辛热、苦寒和辛凉之剂,不仅在药物治疗上扩展了汗法的治疗范围,又将具有“开玄府逐邪气”功效的治疗手段,如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等都列入汗法当中。开玄府而逐邪气并非只针对表邪而设,其重在宣通人体表里上下内外,开通玄府郁结,运行气血,驱散外邪。

1.2 汗法之灵活多变

张子和汗法灵活多变,不止局限于药物发汗。在《十形三疗》162个病例中,应用发汗法39例,药物发汗仅有9例(发汗剂中通圣散使用6例,双解散使用2例,麻黄汤使用1例)占23.1%;其余30例均以外治发汗为主,如砭射、导引、按摩、熏、蒸、洗、熨等。

砭射之法是张子和汗法中最具特色的取汗方法之一,通过砭刺放血使邪气发泄于外。在张子和看来,“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2]109。《儒门事亲·十形三疗》载:“戴人女僮至西华,目忽暴盲不见物。戴人曰:此相火也。太阳阳明,血气俱盛,乃刺其鼻中、攒竹穴与顶前五穴,大出血,目立明。[2]410”张子和认为,“圣人虽言目得血而能视,然而血有太过、有不及。[2]102”太过则玄府壅塞郁闭,又有不便于发汗之处,便通过泻血代替发汗,开通玄府,发泄逐邪。《儒门事亲·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言:“治喉痹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待。<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然喉咽中,岂能发汗。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2]223”张子和常运用针刺放血之法治疗喉痹、风搐反张、肾风、舌肿、腰胯痛、目盲、目赤、小儿面上赤肿、痤疖、湿癣、背疽、瘤等各类病证。在《十形三疗》162个病例中,应用发汗法39例,其中针刺放血10例占汗法的25.6%。

在张子和的《儒门事亲》中,大量使用导引、熏蒸、热熨、洗浴等物理疗法发汗,并指出“所谓导引而汗者,华元化之虎、鹿、熊、猴、鸟五禽之戏,使汗出如敷粉,百疾皆愈。所谓熏渍而汗者,如张苗治陈廪丘,烧地布桃叶蒸之,大汗立愈”[2]155-156。张子和在前人的启发下,独创“九曲玲珑灶”蒸以汗出。再如治疗小儿悲哭不止“令浴以温汤,渍形以为汗。肺主皮毛,汗出则肺热散矣。浴止而啼亦止”[2]410-411。亦有熨治腰脚疼痛:“治腰脚疼痛方:天麻、细辛、半夏各二两,上用绢袋二个,各盛药三两,煮熟。交互熨痛处,汗出则愈”[2]859-860。更有用熏法治疗风蛀牙疼:“夫风蛀牙疼久不愈者,用针插巴豆一枚,于灯焰上燎,烟未及急存性,于牙窝根盘上熏之则愈[2]333-334”。在《十形三疗》162个病例中,应用发汗法39例,熏蒸洗浴等物理疗法使用11次,占汗法的28.2%。

此外张子和指出:“因其一涌,腠理开发,汗出周身,复将余药温热而服之,仍以酸醋辛辣浆粥投之,可以立愈。[2]67”借涌泄之势可使腠理开发、汗出而愈。如在治疗风水一证时,采用“汗随涌出,肿去八九”[2]388。在《十形三疗》162个病例中,应用发汗法39例,汗随涌出、战汗、大下汗出9例,占汗法的23.1%。

张子和之汗法不拘一格,灵活多变。法虽各异,但机理却不尽相同,即通过发汗通经逐邪宣发腠理,开通玄府,以达到驱邪外出之功,因此汗法成为张子和治疗方法的一大特色所在。

2 吐法

2.1 吐之令其调达

张子和曾言吐法不被世人所喜爱,但自古淳于意、华佗、张仲景皆曾用之,而金元时期使用吐法的人,却被指为“山野无韵之人”。张子和也曾见到“病之在上者,诸医尽其技而不效”[2]148,于是他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思考,体会到“一吐之中,变态无穷”,并归纳出吐法的真谛,即“凡可吐令其调达者,非徒木郁然”[2]148。

张子和将其独特的吐法理论衍化到更高的层次,其吐法并不仅仅是去上焦之实邪,更可以通过一吐激发身体真气上行,使上焦气机宣畅,腠理得开,清阳得升;通过一吐使上下气机通畅,恢复中焦脾升胃降之职;通过一吐还得以调达肝气,通调水道,交通心肾。正所谓一吐而动全身,通过吐使得气机条达,血脉流通顺畅。这也与其“血气贵流不贵滞”的学术思想相吻合。

2.2 吐法之攻中求巧

张子和的吐法是建立在“吐之令其调达”的机理之上,不局限于药物涌吐之法,更是变化巧妙。“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2]144。如嚏气法是用药物或物品刺激鼻内致打喷嚏或出血的治疗方法。《儒门事亲·治病百法·解利伤寒》中,“用不卧散解之,于两鼻内闻之,连嚏喷三二十次”,并自述“嚏喷者,同吐法也”[2]307。治疗两目赤肿、痛不能开者,将青金散纳于鼻内取嚏通过取嚏气达到“真气上涌,邪气自出”的功效。除了药物取嚏,张子和还巧妙地使用草茎,“左右鼻窍内弹之”,刺激出血以泻火达到立愈,可见张子和治疗方法攻中求巧。

其吐法突破了传统的治疗理念,通过向上、外达的宣通、开郁作用,调节气机,调和脏腑,使邪气外出,尽显其治疗之特色。

3 下法

金元以前,下法主要是指用导泻的药物荡涤肠胃燥结之法。而经过张子和的演绎,下法的治疗机理扩展至“下者,推陈致新也”,即通过祛除机体的陈腐以达到生新的目的,“陈腐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荣卫昌”[2]164。

3.1 下之推陈致新

张子和的下法主要是针对病邪而言,并非单纯针对邪实之证,因此逐邪突破了胃家实的阳明腑实证,更注重邪气所导致的气血郁滞。在张子和看来,热壅、寒结、水聚、痰滞、血瘀等证,无论哪种邪气滞留于人体,均会导致气机不畅、血流异常、脏腑功能失调,均可以采用“推陈”之下法,理顺气机,使上下通畅,气血流通正常,以达到“致新”的目的,故“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2]144。

3.2 下法之衍生变化

张子和在“下者推陈致新也”思想指导下,逐邪不拘于结粪,将汗吐二法之外的一切攻邪之法,都涵盖在下法的范围之内。如“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在《十形三疗》162个病例中,应用下法93例占各类治法的57.4%。因此,在《儒门事亲》中下法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既可治疗湿邪为患的水肿、风水、黄疸、停饮、湿痹、洞泻,也可治疗火热为患的狂、痈、疮、淋、吐血、呕血、口疮、牙痛,更可治疗内伤、外伤、妇儿等多科疾病,如孕妇下血、孕妇便结、月闭、血崩、伏惊、足闪肭痛、膝肭跛行、肥气积、伏瘕、虚劳等。

如妊娠下血,张子和以三和汤(承气汤、四物汤加朴硝)煎之,下数行,痛如手拈,下血亦止。对于暴病卒痛、气机雍遏、血脉瘀滞之证,张子和认为“上涌下泄,可以夺病之大势”[2]36,如吐血1例中,岳八郎吐血近1年,身黄如橘,昏愦发作,数日不省,浆粥不下,强直如厥,用舟车丸百余粒,浚川散五六钱,大下十余行后血止而苏。更指出“诸痛为实,痛随利减”[2]42,对于疼痛一证从实则泻之入手,广泛应用下法。张子和之下法不拘于结粪,尽显“推陈”以到达“致新”的治疗特色。

4 张子和及其《儒门事亲》对后世的影响

张子和的学术理论承于《内经》《难经》《伤寒论》及河间之学,但其尊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精于辨证。通过汗吐下三法从理论到实践的运用,建立了开玄府逐邪气、吐之令其调达、下者推陈致新的理论框架,达到开外、上达、下通、流通表里上下、使经络气血通达的功效,而邪气尽去,正气自复。其法虽各异,但其机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张子和的学术思想纠正了当时社会滥用温补的不良风气,促进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当今人们崇尚滋补养生而忽视攻邪之法的社会风气来说,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43.

[2] 张子和.儒门事亲 [M].北京:中华书局,1991.

TheoreticalCharacteristicResearchofSweatingVomitingandPurgationMethodinRuMenShiQin

MA Dan, FU Hai-yan△

(Liaon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iaoningShenyang110847,China)

“RuMenShiQin" was written by ZHANG Zi-he. He is one of the four eminent physicians in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The book focuses on ZHANG Zi-he and the academic claims attacking evil and complete and unique treatment theory.ZHANG Zi-he is not limited on the traditional three methods of diaphoresis,vomit,purgation,but he established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It expanded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the theory and development of TCM.“RuMenShiQin" isn’t stick to old methods.It has the courage to innovate and verses in differentiation.It not only corrects the unhealthy habits of abusing of tonic, but also is worthy for our continuous study.This research is one of the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development plan.In this paper, we mainly study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reatment of ZHANG Zi-he, and seek the theoretical features of the three methods of diaphoresis, vomit and purgation.

RuMenShiQin; Attacking evil; Diaphoresis; Vomit method; Purgation Method; ZHANG Zi-he

R222.15

A

1006-3250(2017)10-1362-0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3CB532004)-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

马 丹(1979-),女,辽宁沈阳人,讲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通讯作者:傅海燕(1963-),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文献及中医名词术语研究,Tel:024-31207193,E-mail:fhy8480@163.com。

2017-03-11

猜你喜欢
玄府邪气气机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刘完素玄府学说初探※
基于玄府理论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开通玄府法在缺血性脑白质病治疗中的应用
幸福来自感动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别轻易拔罐刮痧
便携电子打气机
LNG加气机现场检定方法的解析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