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养生三法则

2017-01-16 21:00杨云松李成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内观

刘 琼,杨云松,李成年,王 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武汉 430065)

【理论探讨】

朱丹溪养生三法则

刘 琼,杨云松,李成年,王 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武汉 430065)

通过对《格致余论》的研究将朱丹溪养生法则总结为3个方面:一是淡食以养胃:甘于天赋自然冲和之味按法以食,不过食酒肉盐醯烹饪调和偏厚之味则胃和而安,过食厚味者以倒仓法解,对小儿、老人另设专门;二是节欲以养精:通过不见所欲使心不乱而精不泄,提倡晚婚以保天真,于一年之虚、一月之虚、一日之虚及病患初退、疮痍正作时远彼帷幕以保难成易亏之阴精;三是内观以养神:观身、观心使人心听命道心,相火不妄动以存阴精。

《格致余论》;养生;朱丹溪

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婺之义乌人。因居住地有河流曰丹溪,故学者尊之曰丹溪先生。先生生于至元辛巳十一月二十八日(公元1281年),卒于至正戊戌六月二十四日(公元1358年),享年78岁。先生年36从许文懿公研习理学“每宵挟册,坐至四鼓”;年44从罗太无先生习医,上迄内、难、仲景之书,下及刘张李三家之学无不深究;及学成,四方之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且先生除诊疾外不忘生民之苦,以白衣之身多次为民之疾苦奔走。先生如斯繁忙,70余岁犹神茂色泽,78岁高龄端坐而逝,与其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密切相关。今就《朱丹溪医学全书·格致余论》[1]诸篇所论,将其养生法则总结为3个方面以简述之,冀先生之养生方法能为今日众生养生之指导。

1 淡食以养胃

朱丹溪认为:“夫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人之所赖以为生者也(《格致余论·大病不守禁忌论》)。”故有《格致余论·饮食箴》《格致余论·茹淡论》倡戒厚味,强调淡食以养胃,并在《格致余论·慈幼论》《格致余论·养老论》中指出特殊年龄阶段人群的饮食调养。

1.1 淡食之因

朱丹溪主张淡食,直接来源于实践。通过对各类人群的观察,他发现有些条件好的人“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格致余论·饮食箴》),“强壮恣饕,比及五十,疾已蜂起,气耗血竭,筋柔骨痿,肠胃壅阏,涎沫充溢”(《格致余论·养老论》),相反山野贫贱之人“淡薄是谙,动作不衰,此身亦安”(《格致余论·饮食箴》)。“纵口固快一时,积久必为灾害”,“爽口作疾,厚味措毒”(《格致余论·养老论》),若人因遇适口之物饮食过量,又或者偏嗜五味之厚,则伤中宫胃冲和之德,致中宫不清、土德不和,“糟粕之余,停痰瘀血,互相纠缠,日积月深,郁结成聚,甚者如核桃之穰,诸般奇形之虫”,临床可“发为瘫痪,为痨瘵,为蛊胀,为癞疾,为无名奇病”(《格致余论·倒仓论》)。是以过食五味“只能致病,亦败尔德”,当“守口如瓶,服之无斁”(《格致余论·饮食箴》),甘于淡食,不厌弃淡食方为安身立命之本。在《格致余论·大病不守禁忌论》中,朱丹溪记载了患痢的两位患者均强健能食,一位不守禁忌恣口大嚼又多食水果月余而死,另一位遵嘱只用熟萝卜吃粥半月而安,由斯足见淡食之重要。

1.2 淡食之法

朱丹溪年迈七十,尽却盐醯,而神茂色泽,淡食之功不可小觑。在《格致余论·茹淡论》中,朱丹溪指出淡食有两层含义:一者淡食指食天赋所产的自然冲和之味,即谷菽菜果类,认为有食人补阴之功。但虽为天赋毕竟有偏,如大麦、栗之咸,粳米、山药之甘,葱、薤之辛,故当安于冲和之味,不计较饮食之味,按圣人之备而食且不多食,则心收而火降。如粳米甘淡具土德最补阴,如饥而单食必进多而偏,故与菜同进,既能防止饥而多食粳米伤胃,又能以菜疏通而易化。二者淡食指节酒肉盐醯烹饪调和偏厚之味,此人之所为有致疾伐命之毒,故“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宾主终日百拜,而酒三行,以避酒祸”,若“谷与肥鲜同进,厚味得谷为助,其积之也久,宁不助阴火而致毒乎”?酒肉都需少进,以防助火生痰、伤胃耗阴,何况醉酒失德当需少饮。

针对特殊年龄阶段人群,朱丹溪指出16岁以前,肠胃尚脆而窄,若稠黏干硬、酸咸甜辣、一切鱼肉、木果湿面、烧炙煨炒等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只与干柿、熟菜、白粥,认为这样喂养长大不易生病且不纵口,可以养德(《格致余论·慈幼论》)。人至60、70岁以后,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内虚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再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所以物性之热者、炭火制作者、气之香辣者、味之甘腻者,皆不可食,惟当淡食节养,同时可进参术等补胃补血之药。并制养老之方:用参术为君,牛膝、芍药为臣,陈皮、茯苓为佐,春加川芎,夏加五味子、黄芩、麦门冬,冬加当归身、倍生姜,每日一帖或二帖,小便如见短少,便进此药。此方温健脾胃, “脾得温则易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脾胃健而血气化生,且白术、陈皮、茯苓化水湿而不使痰浊为患。节养配合药饵养老,则老境得安(《格致余论·养老论》)。

1.3 厚味之解

人因纵口图快,积久为害,其糟粕之余停于肠胃,停痰瘀血,互相纠缠,日积月深,郁结成聚,甚者如核桃之穰,诸般奇形之虫,而发为瘫痪、痨瘵、蛊胀、癞疾、无名奇病,解救之法,不若倒仓之便捷。在《格致余论·倒仓论》中朱丹溪详述倒仓之法:“以黄牡牛,择肥者买一二十斤,长流水煮糜烂,融入汤中为液,以布滤出渣滓,取净汁,再入锅中,文火熬成琥珀色,则成矣。每饮一钟,少时又饮,如此者积数十钟。寒月则重汤温而饮之。”饮用后发生吐利,若渴不与汤而饮轮回酒(即自身排出之小便)一二碗。他认为肉液散溢肠胃,肠胃受之,其厚皆倍于前,犹如肿了一般,而回薄曲折之处肉液充满流行,有如洪水泛涨,而将浮莝陈朽推荡而出,或吐或利,一洗而定。故人于中年后行一二次,推陈致新,将厚味所致之害荡涤而去,使陈莝去而肠胃洁,实却疾养寿之一助。

2 节欲以养精

朱丹溪认为男女之欲所关甚大,血气方刚之时配为夫妇,成之以礼,接之以时,生育繁衍而有父子之亲,因守礼有节,故能“阴平阳秘,我体长春”。而世间愚昧之人,徇情纵欲,惟恐不及,又济以助阳药之燥毒,伤耗阴精,既丧厥德,此身亦瘁(《格致余论·色欲箴》),故节欲以养精实为存身之关键。

2.1 节欲之因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结合《内经》之理进行分析指出,男子16岁而精通,女子14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哺水谷以养16、14年, 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人到40岁阴气自半而起居已衰,男子64岁精绝,女子49岁经断,说明难成之阴气止供得30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损。“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阴气也即阴精,如果人不知节欲,难成易亏的阴精必然亏损更迅速,“夫当壮年,便有老态,仰事俯育,一切隳坏”,壮年已有老态,命将不保,既不能上事双亲以尽孝,亦无力下育幼儿以尽慈,悔之何及。故人岂可不知节欲哉?

2.2 节欲之法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所述节欲之法主要有3个方面。

2.2.1 不见所欲 肝司疏泄,肾主闭藏,相火寄于中,而其系上属于心。心为君火,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相火亦随之而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夫以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欲心如如不动,使不见所欲,则心不乱,正合了圣贤收心养心之旨。

2.2.2 提倡晚婚 男子16岁精通、女子14岁经行,此时阴气始成,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而为人之父母。可是此阴精难成易亏,要保全天真,朱丹溪提倡古礼:近30、20而后嫁娶,男子30娶,女子20嫁,必待阴精更加充实方始交接。

2.2.3 远彼帷幕 朱丹溪认为“远彼帷幕,放心乃收”(《格致余论·色欲箴》),提倡分居。特别指出以下4种时机犹当注意。一者一年之虚,每年的4月、5月、6月、10月、11月,为了保养阴精最好出居于外。4月、5月乃午未之月属火,易伤肺金,肺金乃肾水之母,肾水之化源。6月属土,土能制肾水,欲保金水二脏,则当“独宿而淡味,兢兢业业于爱护也”。10月、11月正火气潜伏闭藏之时,正以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春发生升动之本,若于此时恣嗜欲以戕贼,则伤根本。二者一月之虚,在上弦前、下弦后、月廓空之时。《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故“月生无泻……月郭空无治”。在每个月的初一到初七八,二十二、二十三到月底二十九或者三十日,这个时间段正是人体精血虚弱之时,当“暂远帷幕,各自珍重”。三者一日之虚,大风大雾、虹霓飞电、暴寒暴热、日月薄蚀、忧愁忿怒、惊恐悲哀、醉饱劳倦、谋虑勤动这些情况下皆不利于交接,故为一日之虚。四者若病患初退,疮痍正作之时。在这4种情况下犹当避忌,远彼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以期不辜负尊重生命、爱护身体的先贤教导。

3 内观以养神

内观亦名内视。朱丹溪在《格致余论·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论》中记载治疗进士周本道因痰郁所致之恶寒病,以涌吐法祛痰后,因虑其之前误用的附子燥热已伤阴血,嘱其“淡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则水可生而火可降,明确提出了内观养神之于养生的重要性。而朱丹溪78岁“端坐而逝”,若非修内观恐难达此境界。加之他务求实证的精神,若非其亲身修习,亦不可能嘱患者以此法习之。

3.1 内观之因

“神发知矣,五性感物而万事出”(《格致余论·相火论》)。人有神识之后,眼耳鼻舌身对外界便会有感受,因为有感受便会心为之动而生喜怒悲忧恐,心动则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相火妄动。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若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欲阴不伤,则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人心听命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不会再有伤阴之虑。而欲人心听命道心,内观当为不二法门。正如《列子·仲尼》所云:“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通过内观以观心照己,觉察自性,澄心静虑,自能使心安宁,久而不为外物所动,则相火不妄动而发挥其维持人体生命力的功能。

3.2 内观之法

内观于澄心静虑,养心安神大有裨益,惜乎遍览朱丹溪存世之书,其内观法未见详明记载。今笔者从朱丹溪书中之蛛丝马迹,就其内观之法给出个人浅见。笔者以为朱丹溪之内观法有两种可能。

其一,修炼《千金要方》所载黄帝内视法[2],以观自身。朱丹溪对孙思邈的养生理论是深有研究的,在《房中补益论》中,他对孙思邈之房中补益法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而以其“必欲见诸实践”(《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的性格特征,于其他养生方法必行之,如淡食、节欲实与孙思邈一脉相承而有所发展。故其内观以黄帝内视法是可能的。黄帝内视法的操作:“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 五色了了分明,勿辍也。”静坐闭目冥想,见心赤、肝青、脾黄、肺白、肾黑,五脏如钟磬般悬垂体内,五色分明,专注冥想。

其二,精究义理,以观自心。朱丹溪深研理学,讲求格物致知,为穷理,其“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其潜验默察与见诸实践相对当是内省以明理。对事理持之以恒的思考,其实也是一种冥想,一种内视法。明代医家万全就曾经在《养生四要》中指出:“如聋哑痴呆一样全然不思外界事理”的枯坐,不如将“一件事,或解悟精义,或思索某首诗文”,亦能收到益处。其操作外表当同黄帝内视法、静坐、闭目内视、觉心动念、专注精究某一义理。

综上所述,朱丹溪之养生法则包括淡食以养胃、节欲以养精、内观以养神,其养生法则言之有据,操之可行,又且良多实证,实堪垂范后世,欲长生者当习练之。

[1] 田思胜,高巧林,刘建青.朱丹溪医学全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30.

[2]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M].魏启亮,郭瑞华,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834-835.

刘 琼(1975-),女,湖北潜江人,讲师,医学博士,从事医家学说及医史文献研究。

R212

A

1006-3250(2017)05-0604-03

2016-10-11

猜你喜欢
内观
内观疗法你听说过吗?
声音宇宙观: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转换与“内观”
分散内观疗法在个案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如何从“观课程”走向课程观
老年慢性病患者精神症状内观认知疗法干预研究
『青年艺术100』总监彭玮解读:IN/OUT的内观与反思
内观疗法在抑郁症康复期中的应用
陈燕飞摈弃装饰,让设计变得触手可及
内观疗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健身气功中医药院校传播的三维向度及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