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让一个山里孩子掉队

2017-01-16 08:36张万盈张国圣
当代党员 2016年24期
关键词:学校孩子学生

张万盈 张国圣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泪流满面。

别人都想去城里的学校当老师,他却挎起背包往山里跑;别人都怕麻烦太多,他却主动把麻烦揽过来;为了家访,他曾摔到山沟里的鹅卵石堆里,造成盆骨左侧骨折,可这之后他家访的次数反而更多了……

重庆市秀山县隘口镇境内的太阳山毗邻贵州省,地势险峻,大山间几乎没有一块平地。

在太阳山深处,有一所村小——凉桥小学。在这所小学里,38岁的冉波已经坚守了近十年,为的是“绝不让一个山里孩子掉队”。

家访

2007年8月,冉波成为秀山县隘口镇凉桥小学的一名教师。

但是开学没几天,冉波就郁闷了。他发现,大部分学生老是迟到,有的学生甚至第一节课快下课了还没到校。一个星期过去,几乎天天如此。

这是怎么回事?冉波决定找学生谈话。

大部分孩子都低着头,默不作声,直到最后有人委屈得直哭:“老师,我们都起得很早,可是路太远了!”

凉桥小学交通极为不便,这点冉波是知道的。但他也有点纳闷:到底有多远呢?孩子们在路上都是什么情况?

他决定一探究竟。

开学后的第一个周五,放学后,冉波和几个学生一起踏上了回家之路。

走出校门前的土路没多远,孩子们往山上一拐,就在没有路的杂草和灌木丛中穿行。有时在看不到天的沟底猫着腰走,有时在刀背一样的山脊上手脚并用地爬行。

经过一段水渠时,连冉波都忍不住两腿发抖——窄窄的水渠是学生每天的必经之路,而水渠一旁是深不见底的峡谷。

虽然放学早,但走到天全黑了,孩子们还没到家。几个学生停下来拿出手电,没有手电的同学就借着光亮扎火把,这样又走了一阵。

学生们告诉冉波,在这条单程差不多15公里的路上,常常能碰到野猪、野蜂和毒蛇,山上有时会滚落石头,下雨天还会遇到滑坡和山洪。

这次行程令冉波震撼不已——自己只是走了这一次,可孩子们却日复一日地行走在这条充满艰险的路上。这是用生命在求学啊!

冉波的心再也平静不下来。

寄宿

“绝不能让大山阻断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冉波向学校领导建议,让孩子们寄宿在学校。

可学校也有难处。“这么多孩子,如果都住在学校里,出了问题怎么负得起责任?”“学校就几间教室,让学生住在哪里?”

村里和乡镇的干部也有顾虑:全县也没有这种先例呀。

“孩子们天天走这样的路更不安全,他们的父母也不能安心出去打工。”冉波一再坚持。

校领导终于被这个执着的老师打动了。很快,县教委同意将凉桥小学改建成秀山县唯一一所寄宿制村小。

学校条件差,但冉波有一个原则:再差也不能比孩子们在家里差。

没有宿舍,他就用木板隔出两间空置的教室;没有自来水,他就担起水桶去挑水。

白天,他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做饭;晚上,他提前为学生烧好洗脚水。

睡觉前,他要给孩子们讲故事;夜深时,他要到床前巡查,为孩子们盖好被子。

每周三,他要帮一个个孩子洗头洗澡;每个周末,他要去县城为孩子采购生活用品……

学校对孩子们的悉心照料,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把孩子送到学校来住读。

这样一来,冉波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要付出超常的精力,但他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承诺

2010年,因工作成绩突出,冉波被调至隘口镇平所小学任副校长。新学校条件较好,工作也轻松了很多,家人都替他高兴。

可仅仅过了一个学期,有一天冉波突然对妻子说:“我要回凉桥小学。”

“大家都往条件好的地方走,我看你是疯了。”妻子哭着说,“要回去你带孩子回去,我去广州打工。”

父母也出面劝说,希望冉波能留在条件好的地方教书。

但平时一向“听话”的冉波,这次却犟得像头驴:“我一定要回去,我舍不得那群孩子。”

“怎么不见别的老师像你一样傻呀!”妻子十分不解。

其实,冉波一点也不傻,只是内心涌动的感情令他难以自持。

“新学校环境虽好,但每天除了上午9点上学到下午4点放学前这段时间,其他时候,学校里看不见学生。看着空荡荡的校园,我感到很空虚。”冉波说。

而在凉桥小学,情况则完全不同。校园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认同他这个“爸爸”。

冉波清晰地记得,在离开凉桥小学时,出现了令他永远难以忘怀的一幕——村干部和家长、学生都来为他送行。

“是凉桥小学,是这里的父老乡亲养育了我,我舍不得这里的每一个孩子。这里是我事业的起点,是我的根,我还未报恩。这次,我只是因为工作需要而暂时离开,到一定时候,我一定会回来。”冉波依依不舍地对大家说。

说完,他和几位干部、老师分别在一张A4纸上深情写下大大的“根”字。

2011年的春天,冉波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回到了凉桥小学。

温暖

第一次家访过后,冉波的家访就再也没有停下。

每年的家访次数均在400次以上,保证每个学生至少家访一次。也因此,当地村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冉波带领教师在大山里行走。

一次,冉波晚上家访不慎摔倒,造成盆骨左侧轻度骨折,至今,有时还隐隐作痛。

但相比于自己的伤,冉波更担心孩子们心里的创伤。

这些学生差不多都是留守儿童,家庭贫困、缺乏父母关爱,不少学生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就像贫瘠山梁上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苗,既需要营养,又需要呵护。”冉波说。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

“首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冉波有自己的道道。

冉波常常自掏腰包购买猪肉、豆腐等食品去学生家里家访,跟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起煮饭,一起整理家务,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一次,冉波在巡查学生寝室时,发现学前班的一个学生不在寝室,便满校园找,最后在厕所找到了这个孩子。

原来,由于对环境不适应,这个学生便秘,解不出大便。冉波二话没说,蹲下身子,用手一点一点替他抠出来。

在冉波的悉心照料和呵护下,这些孩子渐渐变得阳光了,变得自信了,变得开朗了。

面对越来越多前来感谢他的家长,冉波却说:“我很清楚,这片土地给了我们太多。我不认为自己是在奉献,每一天,我都是怀着感恩的心情站上讲台的。”

猜你喜欢
学校孩子学生
学生写话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