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需求的高校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分析

2017-01-16 10:24彭景
东方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教学改革高校

彭景

摘要:在社会快速发展与巨大的产业需求引导下,服装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各高校超常规发展,整体来说,无论是生源数量和教学资源投入都已在国内大学专业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通过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困扰服装设计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提出服装设计专业要立足本土产业,强调应用技术培养,以竞赛促教学,促进特色教学,使培养的学生亲产业、服水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搭建一座成长的平台。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校;产业需求;应用技术

由于服装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因此,从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角度来看,必须以这样的目标为导向。

作为服装设计主要专业课,时装绘画课程也不例外。目前,高校时课程存在的弊端是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等共性问题以及缺乏与产业环节适当地衔接、师资队伍老化且缺乏非传统数字绘画教学人才等特殊问题。

首先要谈服装设计专业市场定位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时尚、个性成为大众群体的一种潮流,应运而生的发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设服装设计专业,以迎合庞大的服装人才需求。

作为可穿着艺术的专业,服装的概念不仅是穿,还是一种艺术。目前我国的服装设计培养可分为三个层次,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注重于培养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策划和时装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具能在服装艺术设计领域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高专注重于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中职学校强调培养与行业的职业岗位对应的,掌握较强服装工艺技术技能的技能型中级工人。

作为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摆脱传统的本科教育的重叠培养模式,在细分市场在寻找一条出路,就要在紧紧围绕市场需要上重新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服装专业的教育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相适应,企业的需求,就是服装专业的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服装企业中,对服装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最多,对服装设计与管理人才需求相对要少。高校的定位既要有别于一般研究性大学的培养目标,又要区别于中、高职培养目标。高校既然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精英名流的阶层作为目标,那就为他们搭建一条通往职场白领的通道,把培养具备设计美学、人体工程学、材料工艺学专门知识,具有创业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其次我们要谈到服装设计专业特色教学的方向。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服装设计的学科建设更应立足本土,服务于当地经济、产业的调整和布局,及时把握产业发展的命脉,无疑是服装设计学科建设的基础。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和生存的挑战,服装设计专业的建设,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从自我修复和完善,到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不断探索,体现服装设计专业的内在魅力。

针对服装专业教育与服装企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开展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建设,零距离与企业接轨,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实践环节,使学生能直接动手、参与市场和企业的挑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扎根文化传统,但要唤醒沉睡的文化元素,就要依靠一个平台寻找灵感的方法让沉睡在内心对大自然向往的情感能迸发出来,以此为灵感将这些元素运用到服装上面。

另外一点在实际教学中,以时装画表现技法为例,我们来做简单分析。

加强高校学生时装绘画实践量上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绘画实践部分的训练,主要采用教师教授、学生动手实践并行的教学方法。在绘画实践过程中,必须有一定量的绘画训练,达到熟练绘画的要求。在授课中需结合作品绘画演示,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学生实际手绘能力的训练。培养时装画的实践绘画能力是服装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结合服装产业需求提高绘画能力的基础,体现学生设计思路、原创思维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建立设计构思与表现效果的重要渠道,培养服装产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的保障。

倡导和培养学生在手工绘制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数字绘画工具。服装产业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要求所需的服装设计人才,掌握数字绘画工具。在时装绘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手工绘制,做到绘画实践本领的训练到绘画风格形成的训练以后,必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从掌握基本的电脑绘图软件过渡到能够熟练运用电脑软件表达设计内容与理念。

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高校在转变服装专业教学教改的方向。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在企业挂牌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为实施工学结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并探索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实习计划,共同管理实习过程,共同开展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培养。使合作企业成为学生实习和就业一体化基地,让学生更多地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接受职业教育、感受职业氛围、体验企业工作,弥补职业院校设备、职业情境的不足。另外,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提高实践能力。成立教师工作室,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研发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技术革新与公关,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校科技素质和内涵水平。

学校的教学工厂、社会的培训中心及技能考核鉴定场所,提升实训中心的科技水平、营造企业氛围、提高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实训中心与企业生产现场脱节的弊端。

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求有“双师型”教师作为保障,职业经验是“双师型”教师的必备条件。要让专业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关键是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一方面,积极引进企业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充实教师队伍,聘请企业及社会上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技师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队伍数量;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利用寒暑假或业余时间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尽快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等基本条件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照东,肖紫嫣,吕清华.以“学科竞赛+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15-6-11.

[2]魏静,陈莹,徐慧娟.服装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纺织教育2012(2)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教学改革高校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常用外加剂应用技术
浅析当前计算机网页制作的应用技术和管理流程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