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棚改 世界赞誉

2017-01-17 16:08陈品禄
中国房地产·综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喀什市巴扎喀什

陈品禄

喀什全称“喀什葛尔”(意为玉石集中的地方),位于祖国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自古以来就享有“丝绸之路明珠”的美誉。喀什市始建于1952年,总面积1056.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辖9乡、2镇、1场、8个街道办事处,151个行政村,33个社区,总人口70万,有维吾尔、汉、回、塔吉克等22个民族聚居。

喀什市地处南天山地震带,周边及附近地带地震活动非常频繁,房屋大都以土木、砖木结构为主,结构整体性差,绝大部分房屋达不到现行抗震规范要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刻受到威胁。棚户区居民经济来源单一,缺乏谋生手段,低保、低收入人数众多,无力自行改造危旧房屋。各片区普遍街巷狭窄,供排水管网老化、锈蚀严重,电线私搭乱接、老化破损严重,基本没有供气、供热设施,垃圾、环卫设施短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生活极为不便。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极易诱发次生灾害,并且难以实施救灾救援。

喀什市是我国维吾尔族聚居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又是新疆反分裂、反恐怖、防渗透的前沿阵地。

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喀什市棚户区改造,当然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抗震安全、名城保护、民生改善,而是事关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意义重大深远。

2010年,喀什市启动棚户区改造。截止到2016年8月,共实施改造28617户。其中,2010年4000户,2011年1488户,2012年4824户,2013年4000户,2014年4000户,2015年4000户,2016年计划改造10000户,已启动改造6000余户。

如今,穿行在喀什老城中的大街小巷,随意走进一户维吾尔族家中,即可欣赏到改造后崭新的民居,各种装修尽显民族风格。新拓宽的蜿蜒街道将老城每个特色街区划分开来,帽子巴扎(集市)、馕文化巴扎、花盆巴扎、铁器巴扎等数个巴扎汇聚成的市井集市,形成了喀什独特的巴扎文化。游客纷至沓来,商家生意火爆。棚改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而且完美地保留了喀什古城的历史风貌,使喀什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夺目靓丽。

喀什的棚改得到了中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喀什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具体实施中,喀什结合老城区危旧房改造综合治理以及城中村等实际,坚持“保障安全、突出特色、促进和谐”的原则,按照“先易后难、先整片后零散”的思路实施梯次推进,逐步将城市规划区域内危旧房统筹纳入改造范围,同步推进棚改片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及配套建设,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和城市面貌。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广泛宣传动员,营造棚户区改造浓厚氛围;紧抓机遇,解决资金问题;精心建设施工,严格质量管理;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在棚户区改造的各个环节,他们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创新棚户区改造模式,创造性地实施“自拆统建结构主体”改造方式和“一对一设计”(一户一设计)的规划设计方案。

所谓“自拆统建结构主体”的改造模式,是指在政府宣传动员下居民自愿、自行拆除危旧房屋,政府在原址统一建设房屋结构主体、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居民自主完成门窗、屋顶、室内装修工程的改造方式。其优点:一是“自拆”尊重民意、符合民愿,有效化解了拆迁矛盾,有利于原有旧料的利用;二是“统建结构主体”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有利于抗震安全;三是“自主装修”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维吾尔传统民居的风格和特色,保持了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有利于民族特色和文化的传承;四是“统一配套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活环境,满足了现代化功能需求,有利于保护古城的风貌和肌理,有利于保持原有城市社区的完整性。

所谓“一对一设计”规划设计方案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对自愿改造的住户进行细致的调查、测量、拍照,或请画师画下来,并请住户及邻里相互确认地籍、产籍和房屋原貌;接着组织设计单位按原面积、原式样和居民意愿开展“一对一设计”,设计方案与住户见面、讨论修改,经住户和邻里确认后再签订改造协议书,最后进行施工图设计。由于老城区核心居民区“房连房、墙靠墙、院接院”,地籍、产籍关系极其复杂,给改造过程中邻里之间的利益分割和涉及公共利益的局部用地调整带来了巨大困难。再加上老城区居民大多依托老城为生,传统手工业大多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经营区域和经营方式,如花盆巴扎、坎土曼巴扎、花帽巴扎、棉花巴扎等,是喀什古城巴扎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古城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组成部分。因此,在确定“自拆统建结构主体”原则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一对一设计”(一户一设计)的规划设计方法,旨在通过最为广泛和深入的公众参与,使设计方案既能充分汲取民间传统建筑智慧,又能符合居民的改造心愿。实践证明,“一对一设计”的规划设计方法,不但有利于公平、公正、公开地解决居民间的利益分割和用地调整问题,而且有利于保护居民原有业态和生活习俗,有利于古城风貌的传承,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参与改造的积极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此勇于创新、创造地开展棚户区改造工作,使喀什棚改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一是减轻了自然灾害对棚户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通过建设安置小区、周转住房、自拆自建、自拆统建结构主体、统拆统建楼房等多种方式,使棚改区内居民住上了抗震安居房,提高了抗震防灾的能力。打通了老救灾救援道路,外迁部分房屋建设应急疏散广场,完善部分消防设施,提升了棚户区疏散救援能力。

二是危旧房改造与历史风貌保护有效结合,历史文化得到延续。“一对一设计”和“自拆统建结构主体”的改造方式,完全符合居民意愿,激发了广大群众的聪明才智,有效保护了民族区域建筑风貌,传统维吾尔族建筑艺术、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是改善了原片区恶劣的居住环境,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改造片区和安置小区供水、排水、电力、燃气、公厕、垃圾收集点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四是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供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等工程的建设完成,不仅使棚改区域能源利用更加合理,而且使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更加利于处理,真正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五是保障了居民的就业和生计。喀什棚改区域的民俗风情、街巷、民居特色、手工作坊、市场环境历来受中外游客向往,棚户区改造进一步改善了环境、保护了风貌、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在改善棚改居民住房条件的同时保住了他们的饭碗,为居民脱贫致富开辟了道路。针对外迁居民就业需求,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技能,创造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了“迁得出、安置好、有生计”的目标。

六是地质灾害隐患逐步消除。通过混凝土灌浆填充、石膏灌浆填充等多种方式处理地道,区域地道塌陷等严重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逐步消除。

七是促进了社会稳定与民族和谐。棚改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疆的关怀,得到国家、自治区领导人及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深得喀什市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有力体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专家在对喀什实地考察后指出,中国政府斥巨资改造喀什老城区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在国际上也是令人钦佩的,是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防灾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喀什的改造方式充分考虑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值得赞扬。喀什市老城区危旧房改造综合治理项目以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为前提,项目全过程充分尊重民意,逐户设计、试点先行,保留了原有的街区和建筑风貌以及居民的传统生活习俗,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改造原则,有很多值得推广的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通过国际平台向全世界宣传喀什老城改造经验。

喀什棚改必将以其对人民福祉、社会发展和历史传承的卓越贡献,载入史册!

猜你喜欢
喀什市巴扎喀什
喀什城是座大巴扎
伊朗逛巴扎,体验平民生活
喀什市积雪深度变化特征分析
喀什市相对优势产业选择研究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夏季采药活动的调查研究
今非昔比的新疆“巴扎”
喀什,鲜艳的名片
走进丝路明珠喀什市
玉龙喀什水利枢纽施工
喀什经济特区背景下喀阿组合城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