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医象思维之思维步骤❋

2017-01-18 04:23刘娇萍袁昌劲曹继刚邹小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中医学物象意象

刘娇萍,袁昌劲,曹继刚,邹小娟,卢 威,刘 礼

(1.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武汉 430065;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武汉 430014; 3.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武汉 430061)

【理论探讨】

探析中医象思维之思维步骤❋

刘娇萍1,2,袁昌劲2,曹继刚1△,邹小娟1,卢 威3,刘 礼2

(1.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武汉 430065;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武汉 430014; 3.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武汉 430061)

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性思维,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深受王永炎院士的启发,并结合自身对象思维的理解,将象思维的内涵概括为象思维是在获取自然界万物之物象和意象的基础上,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事物进行归类,然后建立或运用象模型,根据象模型中内部关系来分析不同类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解释已知事物和认识未知事物的思维方法,具体的思维步骤为观物取象→取象比类→建立(运用)象模型→象以尽意。

象思维;中医;思维步骤

中国先贤的经典一直以悟性的“象思维”为主体[1],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性思维,对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医学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因此象思维亦贯穿于中医学的始终,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永炎院士提出,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亦有路径可循,依着一定的程序与步骤层层递进,有序进行[2]。笔者深受王永炎院士的启发,并结合自身对象思维的理解,将象思维的内涵概括为:象思维是在获取自然界万物之物象和意象的基础上,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事物进行归类,然后建立或运用象模型,根据象模型中内部关系来分析不同类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解释已知事物和认识未知事物的思维方法。具体的思维步骤为观物取象→取象比类→建立(运用)象模型→象以尽意[3]。

1 观物取象

象思维首要是在“察象”,通过观察接触世界万物从而获取万物的象,即观物取象,这便是象思维的第一个境界。此“象”可有象有形,也可无象无形。有象有形者取自然之形,无象无形者取自然之理[2]。前者为客观存在的事物之象即物象,后者为经过思考后得到的人为之象即意象[4]。

1.1 物象

物象即具体事物的形象,是人们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所感受的世界,具体包括所视之象、所闻之象、所触之象、所感之象[3]。所视之象包括肉眼可视之象和肉眼不可视之象。中医临床中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即为患者初步的“物象”。中医藏象形成的基础也是直观的所视之象,如《灵枢·经水》曰:“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肉眼不可视之象需借助特殊的工具或仪器。如现代临床中,B超、CT、磁共振等运用弥补了肉眼之不足,对人体有更深入更直观的认识。因此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扩展所视之象的范畴。所闻之象包括所听之象和所嗅之象。在中医临床中,也经常通过听声音来判断疾病,语声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均会代表人体的生理病理之象。同样嗅气味是中医四诊的一种诊疗方法,病体之口气、汗、痰、二便、呕吐物、经、带、恶露等气味均可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之象。人体通过触觉接触万物,如寒、热、温、凉、软、硬、酸、苦、甘、辛、咸等均为所触之象。在中医学中,脉象是所触之象的代表。以上论述的所视之象、所闻之象、所触之象均为外界信息在人的脑海中所形成的物象。而人的精神、情感、情绪、梦境等均为人体自发形成的形象,即所感之象。在中医学问诊中,如病人所感的寒热、疼痛、困重、乏力、心慌、麻木、多梦、口渴、纳呆、口苦等症状均为所感之象,即人体体内变化向大脑发出的信息所形成的象。

1.2 意象

物象呈现的过程实际是一种被感知的过程,从主体感知的角度来给予定义[5],从而认识物象所具有的功能和特性就是意象。如人们在对自然界木、火、土、金、水的长期观察中发现,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火具有温热、光明的特性;土具有生长孕育万物的功能;金具有质地刚硬的特性,可作兵器有杀戮的功能;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在中医藏象中,五脏六腑亦有各自的功能和特性。如《素问·五藏生成》曰:“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等均是对肺主呼吸功能的描述。《灵枢·九针论》曰:“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是对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特性的描述[6]。在象思维看来,事物的外象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天地之气所化生,因而具有天地之气所赋予的类似功能、性质、作用,象思维完全可以以功能、性质、作用之象的相似、同一,对世界万物作整体性的把握[7]。在中医学中,也通常是由形下层面之“物象”向形上层面之“意象”过渡,如胃为“水谷之海”,即古人通过初步解剖发现,胃里面充满水谷,由此推测胃具有受纳水谷和腐熟水谷的功能。由于当时解剖学的限制,人们无法更深层次地深入生命内部进行更为精细的观察,但是任何“物象”均有其相应的“意象”,而“意象”可以通过观察人体的生命活动而得之,因此中医学历代以来均强调事物的功能和特性,即重视“意象”。

2 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代社会常用的思维方法。《国语·周语下》[8]曰:“象物天地,比类百则。”其表达之意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效法天地物象以及比拟“类”的法则。中医学重视天人合一,认为天之象,即自然界以及社会的万事万物之象,与人体之象具有类似的“象”。即有“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之说。取象比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之象的归类。如百合形似肺脏,故可用其治疗肺系疾病,具有滋阴养肺的作用;藤类植物多具有喜攀爬的生长特点,如青风藤、忍冬藤等形似人体的经络关节,故有通经活络的作用[9],以上均是取物象的相似性。而中医学更强调事物的功能和特性,即重视“意象”。如肝喜条达、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与木生长、升发、条达之特性相似,故肝归属于木;脾有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机体的作用,与土化生万物有相似的功能,故脾归属于土;二是将已知的事物与未知的事物相比较,找出两者共同的象,然后以此为依据对未知事物产生新的认识。中医学在分析人体的生理结构功能时,将人体的脏腑组织与自然界的颜色、声音、季节、气候、味道以及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等按物象或意象的相似性分门别类归属一起,从而形成了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这种取象可以不断地扩展,只要有类似的象均可以无限类比,这也为中医脏腑现代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如笔者将现代医学中与脾藏象有相似功能和特性的物质纳入脾藏象系统,形成了以消化系统为中心、联系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的脾藏象现代物质系统[3]。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古代很多未被认识的人体组织结构,甚至细化到细胞分子水平,均可以取其象,以丰富象的内涵,不仅可以实现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对比解读,还可以为中医学的现代物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3 建立(运用)象模型

自然界万物之象千种百态,事物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象模型”的建立和运用可以将相似的事物归于一类,不同的事物归于不同类,并可根据象模型中内部关系来分析不同类事物之间的关系。如阴阳模型将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分为对立的两面,阴阳之间有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平衡等关系,因此在分析阴阳两类事物或现象时,可以运用以上关系来分析。阴阳模型在中医学的应用中,解释了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生理病理变化,以及药物的药性等,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文描述了人体脏腑形态的阴阳之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此论述表明阴阳模型很好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同样,阴阳模型还可以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药性方面,药性主要有寒热温凉四性,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而药味主要有酸苦辛甘咸五味,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再如五行模型中,“行”是指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之间的正常运动变化包括五行的相生相克和五行的制化胜复,五行之间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以及自我调节机制,维持了五行系统的平衡稳定;五行之间的异常运动变化包括五行的相乘、相侮和五行的母子相及,从而阐述了五行结构系统失衡的原因。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广泛地解释了自然界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在中医学的应用中,广泛地阐述了人体脏腑、经络、形态、精神情志等各种生理病理活动,并与自然环境相联系,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一体五脏系统。继《内经》的阴阳、五行等象模型之后,后世医家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象模型,如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系统、三焦系统、《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系统等,象模型的构造是为了更好、更简便、更清楚地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各种象模型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没有一种模型是十全十美的,各种象模型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联合使用。还可以建立新的象模型,与已有的阴阳、五行等象模型相互补充,进一步丰富象模型系统,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4 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上》[10]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象”的意义在于利用“象”的属性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利用不同“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象以尽意是对以上思维步骤的提炼和升华,也是象思维的最终目的。在中医象思维过程中,可以直接从物象或意象出发,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以达到象以尽意的目的。如核桃形态类似人类的大脑,因此有补脑的治疗作用。地龙具有屈伸收缩自如之特性,而临床中诸多表现为不能自如的症状或病象均可运用地龙治之,譬如腰腿疼痛不能转动,三叉神经、消化性溃疡与泌尿系结石疼痛之牵掣难动等[11]。而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因此更多的时候需要运用象模型。象模型的运用有利于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使万物之间的关系更加有序化、简单化。如以五脏之脾脏为例,通过观察脾脏的物象和意象,取五行之中有相似特性的土,进而形成了以脾为中心,联系土、胃、思、肉、四肢、口、涎、长夏、甘等具有相互联系的脾藏象系统,对解释脾与其他四脏的生理病理关系、脾脏疾病的诊断、脾脏疾病的用药、脾脏疾病的治则治法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意”的把握与认识“象”的主体密切相关,不同的主体对“象”的获取和“意”的把握均不同,因此古代哲学乃至中医学注重“悟”字,即是对“意”的领悟。

[1] 王永炎.高概念时代的象思维[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8):902-903.

[2] 王永炎,于智敏.象思维的路径[J].天津中医药,2011,28(1):1-4.

[3] 刘娇萍.基于象思维的脾藏象理论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44.

[4] 袁秀敏,刘思佳,刘石,等.象思维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的模式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8):1639-1640.

[5] 宋广文,赵月.论“象思维”视域下感知与思维的关系[J].临沂大学学报,2015,37(5):62-65.

[6]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78-80.

[7] 姚春鹏.象思维的基本特点[J].中医杂志,2014,55(18): 1531-1534.

[8] 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6.

[9] 史业骞,初杰.从“象思维”谈药说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4):451.

[10] 周易[M].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599.

[11] 牛学恩,李振华.运用象思维法浅谈地龙应用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290.

AnalysisoftheThinkingStepsofTCMImageThinking

LIU Jiao-ping1,2, YUAN Chang-jing2, CAO Ji-gang1△, ZOU Xiao-juan1, LU Wei3, LIU Li2

(1.CollegeofBasicMedicine,Hube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Wuhan430065,China; 2.DepartmentofOncology,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heCentralHospitalofWuhan,TongjiMedicalCollege,Huang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14,China; 3.CollegeofAcupunctureandOrthopedics,Hube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Wuhan430061,China)

Xiang thinking is the original think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connotation of xiang thinking as follows: xiang thinking is the thinking method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gs or recognizing the unknown things, which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acquiring the object and image of nature, taking the“xiang”into analogy,then set up the xiang model, which deeply inspired by academician WAMT Yong-yan and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of xiang thinking. The specific thinking steps include: xiang abstracting from viewing, comparative state,setup or use xiang model, xiang for expression.

Xiang thin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nking steps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

刘娇萍(1987-),女,湖北黄石人,住院医师,在读博士,从事藏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与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研究。

△通讯作者:曹继刚(1973-),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藏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Tel:027-68890065,E-mail:caojigang722@21cn.com。

R222.19

A

1006-3250(2017)11-1497-02

2017-03-26

猜你喜欢
中医学物象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意象、形神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