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泻叶的研究概况

2017-01-19 13:07毕海林肖裕章宋小红袁启峰唐建华
中国兽医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泻下蒽醌含量

毕海林, 肖裕章, 胡 军,2, 宋小红, 袁启峰, 潘 瑶,2, 唐建华,2

(1.重庆方通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重庆荣昌402460; 2.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重庆荣昌402460)

番泻叶的研究概况

毕海林1, 肖裕章1, 胡 军1,2, 宋小红1, 袁启峰1, 潘 瑶1,2, 唐建华1,2

(1.重庆方通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重庆荣昌402460; 2.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重庆荣昌402460)

番泻叶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叶尖叶番泻叶的干燥小叶的统称。狭叶番泻叶产于东非洲近海及岛屿上,阿拉伯南部及印度西北部、南部;尖叶番泻叶产于热非洲尼罗河流域,现国内广东、南海、云南均已引种栽培。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是一种常用的泻下药,具有泻热行滞、通便、利水之功能。主治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人医临床已广泛作为导泻剂。番泻叶主要成分为番泻叶苷A、B、C、D,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和多糖等。现代药理证明:番泻叶除泻下作用外,还具有抗菌、止血和肌肉松弛解痉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便秘、急性胰腺炎、胆结石与胆囊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胃出血及十二指肠出血等疾病[1-2]。本文对其有效成分、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及其定量分析方法和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等进行概述。

1 有效成分

1.1 蒽醌及其衍生物类 蒽醌类化合物是番泻叶尖叶和狭叶番泻叶主要有效成分,尖叶番泻叶含番泻苷A、B、C及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酸-1-葡萄糖苷、大黄酸-8-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3]。尖叶番泻叶的根中含游离蒽醌、蒽醌苷、二蒽酮苷等18个蒽醌衍生物,二蒽酮类衍生物是番泻叶泻下、止血活性成分[4-5];狭叶番泻叶含番泻苷A及B(两者互为立体异构体)、番泻苷C及D(两者互为立体异构体)、芦荟大黄素双蒽醌苷、大黄酸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酸、芦荟大黄素[6]。狭叶番泻叶果实中含番泻苷A、B及大黄酸、大黄酚[7]。此外,番泻叶中尚含有大黄酸-8-双葡萄糖苷、初级苷、大黄酸蒽醌-8-葡萄糖苷[8]。但是番泻苷A、B、C、D是目前被研究的番泻叶泻下作用的最主要成分,尤其是番泻苷A、B的泻下作用强于其他含蒽醌类的泻下作用。

1.2 其他 番泻叶中还含有多糖和挥发油,番泻叶多糖有抑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狭叶番泻叶中酸性多糖含量为7%,主要是由L-鼠李唐-阿拉伯糖,半乳糖及半乳糖醛酸等连接而成;干燥叶含约0.048%挥发油,包括200多种成分,主要分为:单萜,倍半萜,有机酸及酯,苯丙素类等。此外,尖叶番泻叶还含植物甾醇及其苷类。

综上所述,尖叶番泻叶与狭叶番泻叶在泻下成分蒽醌类部分基本相同,两者仅在黄酮类有少部分区别。因此,作为泻下使用的尖叶番泻叶和狭叶番泻叶应无明显差异。

2 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番泻苷是番泻叶泻下作用的有效成分,其中以番泻苷A、B为主,因此番泻叶的提取工艺优劣多以番泻苷A、番泻苷B或是番泻苷A、B总苷提取率进行评价,番泻苷主要以游离的有机酸和盐两种形式存在,正确选择提取溶剂种类和量可显著提高番泻苷的提取率。

2.1 超声波提取法 超声波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是通过增大所用提取溶剂的分子运动速度、增强溶剂的穿透力以提取生物有效成分,该法提取率高,提取时间短,提取温度低等优点,是目前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的常用方法。王文莉等[9]利用正交试验研究超声法提取番泻叶中总番泻苷工艺发现:在 95 ℃ 下,40 kHz超声15 min,总番泻苷提取率高达99.1%。强茂[10]等采用甲醇超声法提取30 min,番泻苷A浓度为0.2012 mg/mL。同年,王文莉[11]等通过试验比较超声提取与常规水提法总番泻苷提取率,结果得超声提取率高。

2.2 乙醇提取法 乙醇可溶解多种有效提取成分,常配制成一定浓度通过加热回流、浸渍、渗漉等方法对有效成分进行分离提取。乙醇沸点低,较水提取法可显著降低浓缩的温度和缩短浓缩时间,减少番泻苷的降解,故加入一定浓度的乙醇可提高总苷的提取率。张亚东等[12]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以乙醇为溶媒对总番泻苷的提取工艺,结果发现,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1 h可提取得较高浓度的番泻苷;邓远辉[13]试验:用15倍量的65%乙醇,提取2次,每次提取10 min,提得总番泻苷含量为1.28%。曹蔚[14]等以每次10倍量的50%乙醇为溶剂,室温下浸提24 h,提取2次,提取液中番泻苷A的浓度为1.35 mg/mL,计算提取率为91.2%。雷燕[15]等通过试验筛选得番泻苷B提取最佳工艺为12倍45%乙醇浸提,每次10 min。该方法无特殊设备要求,常规设备即可满足生产要求,加入乙醇后缩短了提取、浓缩的时间,降低了浓缩、干燥的温度,提高番泻苷在提取过程中的稳定性。

2.3 水提法 水提法是以水为介质通过加热回流或沸水煎煮提取有效成分,是目前最廉价的传统提取方式。林观样[16]等以番泻苷A浸出率为指标比较不同浸泡方法对番泻叶中番泻苷A浸出率,结果发现,温度对番泻苷A含量影响较大,最佳提取条件为100 ℃水浸泡4次,每次30 min,平均提取率为0.52%。强茂[10]等取番泻叶50 g至1 000 mL沸水浸提3次,每次20 min,测得番泻苷A浓度为0.4426 mg/mL。张现涛[17]等用10倍量0.5%NaHC03溶液,90 ℃,提取2次.每次30 min,番泻苷A、番泻苷B的浸出率为86.2%~87.2%。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浓缩时间较长,番泻苷损耗较大。

综上所述,提取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所要提取的目标物质的理化性质决定,番泻苷对温度不稳定,提取温度、时间过长均会显著影响番泻苷的含量,加入如乙醇类低沸点的介质可显著提高番泻苷最后得率。目前乙醇提取法、水提取法是番泻叶提取的常用的已投入大规模生产的方法,其他如超声、微波、超临界萃取技术等研究对于番泻叶而言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3 有效成分定量分析法

番泻叶中有效成分的方法有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等,2005版《中国药典》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番泻叶中的有效成分,但操作复杂且结果误差大,因此2010、2015版《中国药典》及2010版《中国兽药典》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薄层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操作时间长,过程繁琐,且需特定条件。目前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广泛应用于番泻叶有效成分、提取物及相关制剂的含量测定,该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度高。

3.1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根据被检测物质在特定波长的吸光度,通过对照品、吸收系数等计算被检物质的含量,该法所用仪器较普及,操作简单,结果重现性好,但专属性不强,对同一类物质均可显相同的正反应。王晓林[18]等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在490 nm波长处来测定番泻叶提取物总黄酮含量。邓远辉[13]等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来测定番泻叶中总番泻苷含量,但发现番泻苷含量易受温度的影响。

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检测技术,因其操作简单、准确度和精密度高、专属性强,常被写入国家或地方质量标准作为质量控制方法。《中国药典》、《中国兽药典》《日本药局方》中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番泻叶中番泻苷A、B的含量。邬秋萍[19]等采用HPLC法测定番泻叶中5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5种化学成分分离好,各成分线性关系良好;何伟[20]等以乙腈-0.1%三氟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直接测定番泻叶中番泻苷A和番泻苷B的含量,结果可靠;王童[21]等以流动相为乙腈-5 mmol/L四庚基溴化铵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测定番泻叶中番泻苷A、番泻苷B的含量,结果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是目前用于番泻叶有效成分检测的常用方法。番泻叶中泻下的有效成分番泻苷A、B为二蒽酮类,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只能检测黄酮一类物质,无法准确测定番泻苷A、B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将番泻苷A、B完好分离,故可准确测定其含量。

4 药理与临床

番泻叶性寒、味甘苦,归大肠经。现代研究证明,番泻叶除具泻下作用外,还有抗菌、止血、松弛肌肉、抗胃黏膜损伤等药理作用,在人医临床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但兽医临床使用鲜有报道。与其他导泻剂相比, 番泻叶泻下作用较强、对肠黏膜无损伤作用、使用方便、价廉等特点, 已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外科手术肠道准备和手术后肠功能恢复、产褥期便秘、流行性出血热等。

4.1 泻下作用 泻下导滞是番泻叶主要作用,已被广泛用于便秘、肠梗阻、肠麻痹、外科手术前肠道准备和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等。番泻叶中有效成分为蒽苷,其中番泻苷A、B的泻下作用强。番泻苷A、B由胃和小肠吸收,在肝中分解,分解产物经血行兴奋骨盆神经节以收缩大肠、刺激结肠,增强大肠蠕动而致泻[22]。刘氏[23]等对38例开颅手术便秘患者研究发现,患者服用番泻叶后多感到腹中胃肠蠕动增强、轻松有力,且药效持续时间较长,通便的同时,还利于预防开颅后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番泻叶冲泡茶对治疗习惯性便秘效果明显[24]。乳酸菌素片与番泻叶联合治疗小儿慢性便秘,优于其他方法[25]。治疗单纯性肠梗阻时,在常规的禁食,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平衡和抗炎的同事,用番泻叶泡服,全部梗阻解除,症状体征消失[26]。此外,据李俐等报道[27],用单味番泻叶治疗因炎症继发的肠梗阻或肠梗阻合并腹膜炎,起效时间3~5 h。据满维新等[28]报道,单味番泻叶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并发顽固中毒性肠麻痹,可收到满意效果,且比新斯的明安全,并有抗菌作用;番泻叶在外科的应用日益广泛,如番泻叶浸泡剂调整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手术前肠道准备、骨折便秘、肛门疾病手术前后,放射检查前,肠麻痹等。

4.2 抗菌作用 番泻叶中部分羟基蒽醌类成分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金亚城[29]等经试验发现,10%番泻叶溶出液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甲型链球菌和白色念球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林阿素等[30]试验研究发现,番泻叶的醇提取物对葡萄珠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但水提物仅对伤寒杆菌有效。此外,还有文献报道,番泻叶浸剂(1 ∶4)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孢癬菌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31]。

4.3 止血作用 番泻叶口服后可增加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有助于止血,番泻叶中的晶纤维和草酸钙簇晶有局部止血作用。番泻叶中分离出番泻苷A、B、C、D经动物试验证明有明显止血作用。据文献报道[32],30%番泻叶水浸液喷于出血病灶,有立即止血作用(胃镜观察)。以番泻叶苷与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给动物腹腔注射,行断尾毛细血管法测定,表明番泻叶苷具有止血作用,且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的止血效果几无差别,表明小剂量即可达到止血的效果。黄汉升等[33]用番泻叶泡服对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治疗,有效率100%(胃、十二指肠溃疡27例,糜烂性出血性胃炎18例),止血时间比其他止血剂快2~3倍。

4.4 肌肉松弛与解痉 番泻叶的部分羟基蒽醌类成分有箭毒样作用,能阻断运动神经末梢和骨骼接头处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从而使肌肉松弛[34]。研究发现,番泻叶有利胆、松弛奥狄氏括约肌的作用,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据满维新等[28]研究报道,以单味番泻叶治疗急性胰腺炎,轻者用每天开水冲服10~15 g;重者除口服外,再配合灌肠,结果全部痊愈出院,腹痛缓解平均2.1 d。

4.5 毒理作用 中药因安全性、绿色无残留等特点被广泛运用,研究发现,番泻苷的小鼠LD50为1.414 g/kg,折合原生药为36.3 g/kg,大于临床口服治疗量的300倍;据刘顺良等报道,实验动物长期服用番泻叶及有效成分,未有致癌、致突变等显现,说明有效剂量的番泻叶是安全、有效的,且不良反应少。大剂量不正确的使用可引起低钾血症,肠黏膜损伤等症状。有学者用番泻叶治疗102例患者,对治疗前后的尿常规、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黄疸指数及心电图等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综上所述,番泻叶在人医临床已被广泛使用和研究,但在兽医临床报道较少。番泻叶除上述作用外,还可用于泌尿疾病、胆石症和胆囊炎等疾病的治疗,但目前泻下作用被广泛研究。番泻叶合理剂量范围使用是安全有效的,价格低廉适宜于动物临床使用与推广。

5 展望

番泻叶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很多,传统常用水煎法、沸水浸泡法、醇回流等,但均存在浸出率低、浸提液体积大浓缩困难等问题。超声技术应用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但实现规模化生产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故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最宜;目前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番泻叶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使用最广泛的,伴随高效液相技术的日趋成熟,该方法简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番泻叶是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导泻剂之一,除公认的泻下作用外,还具抗菌、止血、肌肉松弛与解痉以及抗胃黏膜损伤等作用。泻下作用的机理明确,但其他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服用有效剂量番泻叶及其制剂具有安全、有效和不良反应小的特性,但其毒副作用也不可忽视,需持续研究。

番泻叶多为进口,国内产量少,扩大药材来源是一个重要任务。番泻叶在人医临床已被广泛运用研究,但是在兽医临床上的使用和研究鲜有报道,然而现代化养殖模式下兽医临床的便秘问题非常严重,然而番泻叶用量小,且效果优于盐类、油类等常用泻药,因此深入研究番泻叶及相关制剂的在动物临床上的使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 吴丹,郑学宝.番泻叶的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08,4(11):151-153.

[2] 郎秀状,丁望.番泻叶的研究概况[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5):1294-1295.

[3]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620.

[4] 曹蔚,李教社,李小强,等.番泻叶的化学成分及体内代谢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0),642-643.

[5] Lem Li, Toppet S,Cuvcele J,etal.Naphthalene Glycosides in Cassia senna and Cassia angustigolia[J].J pharmacology,1998,36(suppll):3-6.

[6] Dequeker R.Some aspect of the 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the anthracene constituents of senna leaf and tincture[J].Boll Chim Farm,1962,10(1):290.

[7] Zwaving J H.Sennoside content of Sirupus Sennae[J].Pharm Weekbl,1970,105(32):290.

[8] Lemli J.Senna-an old drug in modern research[J].Pharmacology,1988,36(1):3.

[9] 王文莉,俞作仁,汤浩,等.用正交试验研究番泻叶中总番泻苷的超声提取工艺[J].中南药学,2003,1(03): 162-163.

[10] 强茂,赵培,宫凯敏.番泻叶中番泻苷A不同提取工艺效率比较[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0):988-989.

[11] 王文莉,俞作仁,陈立德.超声波提取技术对番泻叶总番泻苷提取率得影响[J].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9):130-131.

[12] 张亚东.乙醇提取番泻叶中总番泻苷的工艺优选[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2,10(3):20-22.

[13] 邓远辉,冯怡,黄家华.番泻叶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1):20-21.

[14] 曹蔚,李教社,李小强,等.番泻叶的提取工艺研究[J].中草药,2005,36(7): 1019-1021.

[15] 雷燕,刘砥威,邢建国.番泻叶提取工艺研究[J].新疆医学,2008,38:131-134.

[16] 林观样,潘晓军,蔡进章.不同浸泡方法对番泻叶中番泻苷A浸出率的影响比较[J].医学导报,2006,25(8):816-817.

[17] 张现涛,许益清,朱敬,等.番泻叶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华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增刊:284-285.

[18] 王晓林,钟方丽,张琳,等.番泻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J].黑龙江医药,2008,21(3):56-57.

[19] 邬秋萍,王祝举,唐力英,等.HPLC法测定番泻叶中5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4):363-365.

[20] 何伟,张现涛,严军,等.HPLC测定番泻总苷提取物中番泻苷A、番泻苷B的含量[J].中成药,2008,30(8):1182-1184.

[21] 王童,刘娜娜,刘媛媛等.HPLC法测定番泻叶中番泻苷A、番泻苷B含量[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5):32-33.

[2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409-2410.

[23] 刘亚城,杨建华,吴宝平,等.从番泻叶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探讨其回径与功效[J].中医杂志,2006(11):56-57.

[24] 王东.番泻叶治疗习惯性便秘64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2):1184.

[25] 高翔,杨东山,肖钧刚,等.番泻叶和乳酸菌素片联合治疗小儿慢性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2(4):314~315.

[26] 罕曼.大剂量番泻叶泡服治疗单纯性肠梗阻5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20):2001.

[27] 李俐.单味番泻叶治疗急性肠梗阻[J].新中医,1996,28(3):40-41.

[28] 满维新,张军.番泻叶的临床应用近况[J].中医药信息,1993,6:24-25.

[29] 金亚城,杨建华,吴宝平,等.从番泻叶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探讨其归经与功效[J].中医杂志,2006(11): 56-57.

[30] 林阿素,黄庆水,陈协平,等.番泻叶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福建中医药,2003, 34 (3): 34-35.

[3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409-2410.

[32] 郎秀状,丁望.番泻叶的研究概况[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5):1294-1295.

[33] 黄汉升.番泻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8例[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7(5):741-742.

[34] Wagner H[M].Drogen-analyse,l983:1999.

2016-08-30

2016年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科技创新专项(cstc2016shmszx80094)

毕海林(1989-),男,硕士生,从事新产品及新兽药研发工作,E-mail:bi0416@163.com

唐建华,E-mail:tjh1818918@163.com

R282

B

0529-6005(2017)04-0108-04

猜你喜欢
泻下蒽醌含量
1-氨基蒽醌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压滤后盐泥中的盐含量和水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过氧化氢工作液中2-乙基蒽醌、2-戊基蒽醌及其氢化物
不同桑品种黄酮含量测定
HPLC法同时测定蓝桉果实中两种marocarpal型成分含量
芪红水煎剂化学成分的HPLC-FT-ICR-MS快速表征与HPLC多成分的含量测定
蒽醌法制备H2O2工艺中溶剂对γ-Al2O3 再生蒽醌降解物的影响
太阳
巴戟天中蒽醌类化合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太阳